面对韩烈的冷遇,侯方域倒是表现的很从容淡定。
微微一笑的他,向越其杰告罪一声,退到下方的桌台坐了下来。
“朝宗兄,这位长平侯,竟然如此年轻,莫非是哪家勋贵子弟?”
与侯方域同桌的七人,都是雪苑社的学子。
分别是张渭,贾开宗,徐作霖,徐作肃,吴伯裔,吴伯胤,宋康,侯方夏。
这些人可都是归德府的名士,也都是世家子弟。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科举落榜生。
虽说科举不是评价一个人才学的标准。
可作为一个饱学之士,别说进士,连举人都考不中,只怕所学的东西,也都是一些杂学而已。
事实上这群人,除了风花雪月,吟诗作对,抱怨取士不公外,还真没有展现出什么,治国安邦的才学。
这些人当中,徐作肃和徐作霖,吴伯胤和吴伯裔都是兄弟。
张渭是个狂生,自诩文章济世,目空一切,谁也不服,唯独对侯方域敬佩有嘉。
原因是张渭认为侯方域的文章,比他略高一筹,让他自愧不如。
贾开宗是雪苑六子之中,年纪最长之人,时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二十岁就考中秀才。
自以为金榜题名指日可待的他,随之开始放浪不羁,不但谢绝了当初归德府知府郑三俊的提携之意。
后来孙传庭担任商丘知县时,听闻他的名声,也曾招募他为幕僚,但都被他谢绝。
狂傲不羁的贾开宗,甚至放言道:“以我的才识,来日必定金榜题名,青云直上,成为朝廷的卿相,又何必为了五斗米而屈膝与他人之下呢。”
不得不说,贾开宗的狂傲性格,却深的张渭赞赏。
之后二人结伴乘坐牛车,效仿魏晋名士阮籍,游览归德府各县,以名士自诩。
不事生产的二人,整日吃喝玩乐之下,贾开宗很快就家产败光,妻子也病死。
以至于穷困潦倒的贾开宗,经常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尤其是在盛夏时节,贾开宗因为穿着打着补丁的粗布衣服,走过集市时,被孩童们围着他打转,嬉笑他的落魄样子。
对于孩童的嘲笑,贾开宗不但不以为意,还一路放声高歌,状若疯狂,却又尽显洒脱之气。
虽然落魄,但贾开宗却始终秉持信念,不求人谋职,坚持读书科考,因为他坚信,此生定会高中。
相比起来,徐作霖和吴伯裔兄弟,家世却要比张渭和贾开宗富裕的多。
徐家和吴家虽然不是世家豪门,但却也是本地豪绅。
故而徐家和吴家兄弟,既没有张渭贾开宗这种寒门子弟的狂傲,也没有世家大族子弟侯方域,宋康的张狂。
侯方域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公卿大臣,同样宋康的家族,也是公卿大族。
侯家,袁家,宋家,沈家号称归德府四大家公卿世家。
侯家代表人物侯执蒲,候恂,还有侯方域。
袁家的代表人物袁可立,袁枢。
宋家的宋醺担任过吏部尚书,宋权如今也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沈家的沈鲤,曾任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吏部尚书。
不过沈家属于后继无人,现在沈鲤去世多年,沈家子弟虽然不少,却没有出过大才之人。
可即便如此,沈家依旧是归德府的名门望族。
见到侯方域碰壁而回,张渭颇为不满的看了眼上首而坐,被一众官吏追捧的韩烈。
带着讥讽之意,映射韩烈是勋贵子弟。
“张兄慎言。”徐作霖对于张渭的言辞,平日里虽然欣赏,但对于韩烈,他却比张渭他们更了解。
原因是徐作霖与袁枢长子袁赋诚,私交甚笃。
袁枢有子三人,长子袁赋诚与徐作霖同龄,都是二十六岁,自小便在学堂认识。
袁赋诚年长之后,跟随袁枢出任地方,深受袁枢实干精神影响。
对于雪苑社这种,打着学习名义,结党营私,抨击朝政私下学社,深恶痛绝。
故而袁家子弟,倒是与侯家,宋家,沈家子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历史上沈家破落,明亡之后,事迹少有记载。
但侯家委身清廷却是不争事实。
宋家的宋权,更是以顺天巡抚的要职,率众投降了清廷,成为贰臣汉奸走狗。
这不得不说,一个家族的门风传承,对一个家族后人的影响。
徐作霖的劝谏之言,让张渭更是不满。
“徐兄这是何意?难道你这是要攀高枝吗?”
张渭一脸讥笑,气的徐作霖腾身而起。
“竖子不足以共谋也。”
“张兄莫要多言,还请徐兄道来,徐兄为人坦诚,岂是趋炎附势之人?”
侯方域见自己人先闹起来了,连忙起身拉住徐作霖,低声劝说了张渭一句。
“徐兄,莫非知道长平侯的来历?”
吴伯裔这会也好奇的站了起来,拉着徐作霖坐了下来。
关于韩烈的来历,归德府上下还真没有多少人知道。
仅有知府越其杰,巡按陈潜夫,兵备道袁枢三人知晓,韩烈的出身和来历。
徐作霖从袁枢儿子袁赋诚口中,获悉韩烈的经历,以及城外一战,韩烈围歼三万叛军一事。
这可都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韩烈的功绩,徐作霖也是十分敬佩。
这也是他对于信口开河,讥讽韩烈的张渭,大为不满的原因。
“哼,亏你自诩才高八斗,自命不凡,难道不知道兼听则明吗?”
“城外三万流民叛军,围城数日,城中军民死伤数千人。”
“长平侯率军抵达,短短一日,全歼叛军,这等战绩,难道是吹嘘出来的?”
徐作霖忿忿不平,瞪了张渭一眼。
“叛军也好,建奴鞑子也罢,亦或者当今朝局,都不是靠我等口诛笔伐,就能改变的局面。”
“最终能够改变这一切的,终究还是要靠军队,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支撑,一切言论,那都只是纸上谈兵。”
徐作霖为人慷慨有大节,他之所以能够与袁赋诚,私交深厚。
正是因为他是一个实干之人。
有一次雪苑社学子聚会,说到大明目前的局势,酒醉之下的徐作霖,直言高喊:“天下乱形已成,无英雄能救之者,吾辈固旦暮死,而谓渭狂何哉。”
这话多少有些叛逆之意,以至于众人闻言,无不是酒醉皆醒。
当时大多数人借故离席,唯有吴伯裔,吴伯胤兄弟,担忧大明的危亡,而嚎啕大哭。
历史上吴伯裔,吴伯胤,徐作霖,徐作肃几人,皆在这次叛军破城之后,因为抵抗叛军,而死于城内。
侯方域,贾开宗被侯家人营救,得以逃脱。
在徐作霖的一番义正言辞说脚下,同桌的众人,一时都相顾无言。
他们这些本地士子,一开始结社,也是为了讨论学业,增长知识。
但随着侯方域南下南直隶,在南京闯出四公子名声,成为复社成员后。
雪苑社也开始变了味道,他们这些成员,开始讨论朝政时局。
侯方域在县试之中,曾高中头名秀才。
但几次乡试,却都名落孙山。
这种情况,张渭,贾开宗也都如此。
归根结底,倒不是他们学问不够,而是他们有了功利之心。
每次考试的时候,他们都夹带了私货,抨击朝政,言过其实,这才是导致他们名落孙山的根本原因。
虽然他们都明白其中道理,但为了卖弄名声,他们却是不管不顾,每次科举考试,一次比一次激烈。
在徐作霖的解说下,同桌众人,很快也都知道,韩烈封侯,是因为凭借军功,斩杀建奴饶余贝勒阿巴泰父子,收复了失地所得。
“长平侯,长平侯,原来他的爵位,是大汉大将军卫青的爵位,我说这个侯爵,如此耳熟呢。”
贾开宗自语之下,不由幡然醒悟。
“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张渭也是击掌惊呼道。
“看来陛下,这是要启用军功封侯,来激励我大明将士了。”
“若是如此,我等倒是有了用武之地。”吴伯裔也是一脸惊喜。
徐作霖兄弟也是连连点头,科举之路不通,若能够弃笔从戎,也未尝不是一条捷径。
“诸位兄台,莫要想的简单,武夫能有什么前途?”
宋康一脸不屑的讥笑道:“如今这天下,可是士大夫的天下,早已经不是汉唐时代,武将以军功著称的时代。”
“不错,自宋以来,我大明开国,这天下可是读书人的天下。”
侯方域见大家,对韩烈的经历,产生了崇拜仰慕之情,心中妒忌的他,也是面露讥讽之意。
刚才他上前拜见,韩烈对他不屑一顾,这让侯方域内心之中,产生了强烈的愤慨。
要知道他可是侯家大公子,其父不但是当朝尚书,还是东林党**,可是名满天下的名士。
他侯方域在江南地区,也是复社领袖,被江南士子,追捧为四公子之首。
可以说他侯方域走到哪里,无论官商,不都得给他几分薄面。
韩烈一个武夫,与他年龄相仿,如今却成为众星捧月的人物。
而他侯方域,反倒是成为众人忽视的对象。
这如何让他痛快,要知道他这样的世家公子,表明温润如玉,犹如谦谦公子。
实际上却是心胸狭隘之辈。
“候公子,知府大人让卑职传话,你家的歌舞队,是不是可以上台表演了?”
正当侯方域一桌子,气氛有些压抑之际,一名府衙知事官吏,来到侯方域面前提醒了他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