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作为韩烈的幕僚心腹,众人绝对没有看韩烈笑话的意思。
完全是出于文人对于诗词的喜爱,说起来贾开宗,徐作霖等人,也都有诗作传世。
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
昨日听到韩烈高歌所作的诗词中,竟有唐韵诗中的名句,众人无不是欣喜若狂。
如今韩烈无官无职,避居徐州,想要养望,获取名声,最好的办法,无疑是以诗词传天下。
像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等等名家,包括宋代的苏轼,辛弃疾,那个不是诗词之名,闻名天下。
如果韩烈能够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词,尤其是大明这个诗词没落的时代。
几首名篇诗词,加上韩烈之前的武功,足以让他声名大振。
这也是贾开宗,徐作霖等人,会附和怂恿韩烈作诗的真正原因。
面对众人期待的目光,韩烈很想说“老子那会作诗,抄诗词行不行?”
然而,鬼使神差的是,这个时候,他脑海之中,突然就蹦出了一首诗。
【唱罢阴山《敕勒歌》,英雄涕泪老来多。生持魏武朝天笏,死授条侯杀贼戈。六镇华夷传露布,九龙风雨聚漳河。祇今尚有清流月,曾照高王万马过。】
这首过《邺下吊高神武》,虽然算不上一首千古名篇。
但绝对是一首佳作,尤其诗词之中以高神武比作魏武帝曹操,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外,也肯定了二人在生前,忠于朝廷的忠诚。
诗句中的高神武,指的的东魏权臣高欢,高欢生前与汉末曹操一般,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虽然他们有篡位的权势和地位,以及人望,但他们到死都未曾踏出这一步。
你可以说他们是权臣,但却不能说他们篡逆之臣。
诗篇开局的《敕勒歌》指的是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歌谣,但在诗篇之中引用,实际指的是东魏末年。
神武帝高欢,在玉璧城一战中,败与西魏名将韦孝宽之手,从而葬送一统中原的机遇。
那一战结束前,神武帝高欢曾让帐下大将耶律金,唱了一曲敕勒歌,之后罢兵回朝,不久便病逝于晋阳。
高欢死后葬于邺城,这才有了这首清朝诗人袁枚,在邺城吊唁高欢陵墓时,有感而发创作的诗篇。
韩烈之所以这个时候,会诵读出这首诗。
那是他前世也曾去过邺城,祭拜过神武帝的陵墓,并且十分喜欢这首诗。
尤其是其中的后四句,更是他记忆犹新。
此刻厅堂之上除了韩烈外,长史黄毓祺,随军主薄参军李之芳,刘楗。
以及六曹参军贾开宗,徐作霖等六人,那个不是知识渊博?
当韩烈这首诗一出,众人交头接耳讨论之下,在频频点头的同时。
众人脑海之中,想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韩烈这是以曹操,高欢自诩。
无论是曹操,还是高欢,那都是志向高远的枭雄人物。
如今天下大乱,韩烈以先辈英雄自诩,足以说明他有匡扶天下的志向。
‘六镇华夷传露布,九龙风雨聚漳河。祇今尚有清流月,曾照高王万马过。’
“好诗,此诗与主公昨日那首诗,可谓是不分上下,以古照今,妙哉,妙哉。”
徐作霖自语一下,率先抚掌笑道。
“不错,曾照高王万马过,高王一生的功绩,也只有那清水明月足以证明。”
黄毓祺也是心生感叹,想他年过花甲,昔日同窗好友,后来的仇人周延儒,虽然位极人臣,最后却落得一个赐死的下场。
再想想自己,一生学富五车,却连个举人都未高中。
人生的际遇与起落,实在让人唏嘘。
如今的韩烈,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半个月前,还是当朝镇国大将军,如今却是白丁之身,远离朝堂。
昨日韩烈能高歌作唱‘不拘一格降人才’,今日他能够作出‘曾照高王万马过’这样的感慨诗作。
这无疑是人生的真实经历与写照。
面对众人的吹捧,韩烈一时也有些感慨。
“主公,这两首诗虽然不错,但不足以扬名与世,尤其是后一首,真要传扬开来,只怕还会招来有心人的诬陷。”
贾开宗这会缓缓开口道:“魏武帝曹操,神武帝高欢,在世之前,虽然没有篡逆,但却奠定了子孙篡逆的基础。”
“好在如今主公年岁尚小,又没有子嗣,倒也无伤大雅。”
吴伯裔紧跟着也附和道。
“贾兄言之有理,主公诗词之才,今日卑职算是领教了。”
“不知主公,可还有新作呢?”
“你们,你们这是要作甚?难道真把烈当成了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了?”
韩烈哭笑之余,连连摆手推辞道。
现在可是明末,又不是唐初,唐诗宋词任他信口拈来。
如今能够让他抄的诗词,也只有清代的诗词,还要是名篇,他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几首啊。
“主公就不必自谦了,您能够写出两首,一展胸怀抱负的佳作,想必创作之力,不限于此才是。”
黄毓祺一捋颔下发白的胡须,一脸恭维的笑道。
“黄老所言有理,不知主公可否再来一首呢?”
就不做声的徐作肃,吴伯胤也是先后开口。
他们二人,自问才高八斗,也颇有诗名,但他们发现自己之前所写的诗词,与韩烈的相比,不说米粒之光吧,但也是下乘之作了。
“容我想想,容我想想……”
面对众人的吹捧,韩烈一时也是眉头紧锁。
恰在此时,窗外一阵微风吹过,庭院之内绿竹摇摆,传来一阵沙沙的落叶之声。
“有了。”韩烈灵光一闪,移步走到窗前,缓缓的诵读道。
【咬定青山不放,立根原在破岩。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竹石》可是清代郑板桥的名篇,论起文学功底和传播力度,显然要比他之前搬运的两首诗词,更具有影响力。
如果刚才众人只是吹捧,想要看看韩烈的创作能力。
可当这首竹石一出,黄毓祺,贾开宗,徐作霖等人,无不是瞠目结舌。
“好诗,好诗啊,此乃千古名篇,自古写竹诗的名家数不胜数,然主公此篇竹石,绝对是第一等佳作。”
黄毓祺率先发出了一声赞叹。
“好一篇竹石,当真是佳作,佳作啊。”众人纷纷发出惊叹之声。
“主公,今日才思泉涌,我等当真是大饱耳福啊。”
“不知主公可否再来一首?”
风流文雅的吴伯胤,挥毫之间,誊抄完韩烈的诗篇,满脸崇拜的说道。
“对,对,再来一首。”众人现在也发现,韩烈既然能够看着窗外绿竹,就作出一首竹石,那么必然能够再写出新的诗篇。
“诸位,岂不知江郎也有才尽之时?”
韩烈苦笑的看着众人,赶忙推辞道。
“江郎即便是才尽,那也是迟暮之年,主公正当青葱之年,才尽言之过早矣。”
徐作肃一脸正色的反驳道。
显然是不打算放过韩烈,一副要把韩烈才华压榨殆尽的架势。
面对兴致勃勃的众人,韩烈想到既然做了文抄公,一首是抄,两首也是抄。
虽然清代名篇诗作,不如唐宋时期,但有一个叫纳兰容若的诗人,却创作了不少名篇,前世记忆之中。
韩烈中学时期,就特别喜欢他的《木兰花》《长相思》等名篇佳作。
其中木兰花诗中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更是传播深远,脍炙人口。
还有长相思中的,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无不是名句名篇。
还有著名的《完溪沙》《临江仙》等等诗篇,韩烈可谓是记忆尤深。
虽说纳兰容若的诗词,多少有些风花雪月,胭脂气颇重,但他却是自唐末以来,唯一能够与词帝李煜,一较高低的诗词大家。
由此可见他的诗词水准之高,虽然前有古人,但却已无后来者。
当韩烈连续诵读了十余首诗词后,在场的黄毓祺,贾开宗等人,早已经从惊奇,转变成为习以为常。
“好,好啊。”黄毓祺在连声叫好之中,看着吴伯胤,徐作肃二人誊抄的一篇篇诗词。
抚掌笑道:“主公,老朽现在出发,立即回南都,把这些诗词传播出去。”
“凭借着这些诗篇,足以让主公在江南士林,占有一席之地。”
“黄公所言甚是,他们不是说主公只是武夫吗?”
徐作霖颔首应道:“那就让那些坐井观天之徒,见识一下,什么叫诗词冠盖天下。”
“不错,主公这十三篇诗词,既有胸怀壮志,又有风花雪月,实乃我大明开国二百七十余年,未有过的诗词盛况。”
“黄公,南都之行,怎么能够少的了我呢?”
吴伯胤慨然请缨道:“为主公扬名立万,这是卑职职责所在。”
“卑职也请缨同往。”徐作肃也是一脸振奋,这样扬名机会,他自是不想错过。
“是不是太张扬了?”看着这帮像打了鸡血的幕僚们,韩烈有些心虚的问道。
“主公不必忧虑,以主公的才华,无论是武功,还是文采,天下谁与争锋?”
贾开宗一脸豪迈的笑道。
“不错,贾兄所言甚是。”众人纷纷附和,要不是韩烈知道,这帮人都是忠于自己的,他定会怀疑众人是准备捧杀他。
当天中午,黄毓祺,徐作肃,吴伯胤三人,便乘坐船只,在几名亲卫的护卫下,直奔南都而去。
黄毓祺虽然一生功名未成,但他的才华和学识,在江南士林之中,却有一席之地。
尤其是他这次入南都,可是腰缠万贯,又身怀名篇佳句而来。
诗词扬名最好途径,在南都城里最佳场所,自然是十里秦淮河。
抵达南都的黄毓祺,第一站就来到了胜楚楼,豪掷白银一千两,请胜楚楼花魁娘子卞玉京,亲自弹唱了韩烈的诗词。
一连几天,黄毓祺几人,分别在南园楼,媚香楼,寇门等秦淮名楼,豪掷万两白银,把韩烈的十三首诗篇,通过秦淮名妓卞玉京,董小宛,郑妥娘等之口。
迅速传唱了出去,短短旬日时间,这些佳作名篇,便传遍了江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