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洒在营帐外,空气清新宜人。
正处于热恋期间的韩烈和李香君,刚刚用过早饭,正坐大帐内里聊天。
这时,帐外值守的陈长林前来报告说袁枢来了。
韩烈立刻站起身来,整了整衣服,让李香君留下泡茶后,他则走出大帐前往迎接。
二人走出营帐不久,便见到袁枢在王平的引领下,正朝自己走了过来。
韩烈脸上露出热情的笑容,快步上前,向袁枢行了个礼:“袁大人,这么早让您跑一趟,真是不好意思,请多包涵啊!”
袁枢微笑着回礼道:“长平侯公务相邀,这是下官应该做的。”
两人相互寒暄客套之下,气氛轻松的走进了大帐。
进入大帐后,李香君笑着向袁枢问好,并熟练地给两人泡了一壶热茶。
韩烈接过一杯茶,递给袁枢,笑着说道:“袁大人,您尝尝看,这茶水味道如何?”
袁枢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品味着茶香。
笑着赞赏地点点头,说道:“这茶香气扑鼻,口感醇厚,非常好。”
韩烈满意地笑了笑,说道:“这是我从沂蒙山区带来的茶叶,袁大人喜欢就好。”
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的他,转头看向李香君,眼中充满了温柔与爱意的赞道。
“香君,你这煮茶水平,可是大师级别嘛,经过你这手,泡出来的茶汤,果真是不一样。”
“侯爷谬赞了。”李香君微笑着摇摇头,谦虚的回道。
随后,他便静静地坐在一旁,专司为二人泡茶煮茶,聆听着韩烈和袁枢交谈。
这样的场景,不但没有半点枯燥,反而让她感到十分的踏实与温暖。
“袁大人,本候派出的使者,目前已经招降了祥符一带的流民叛军,我打算在归德府重建卫所。”
放下手中的茶杯,韩烈看着袁枢,开口说起了正事。
袁枢一听,脸上露出惊讶之色:“侯爷真是好手段!这等流民叛贼竟然被您一招而降!”
他可是知道,这些流民叛贼最是反复无常,没想到韩烈这么快就解决了他们。
韩烈笑了笑:“袁大人过奖了,算不上什么高明手段,不过是恰好说服了他们的首领而已。”
有李岩出马,祥符的李牟,任光荣归顺朝廷,这并不是一件难事。
而且那些流民叛军,本来就是一群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并不是真正的敌人。
只要给他们一个生存的机会,他们自然会愿意归顺。
接着,韩烈又说道:“并且,前日一战,收降的叛军,本候已经组建了一军。”
“目前这支人马,约有两万余人。”
“但是这支人马,本候并不打算屯驻在归德府境内,你可明白?”
“不过,我准备重建归德卫,想要由你来牵头,不知袁大人意下如何?”
袁枢听后,更是对韩烈佩服不已:“侯爷真是有勇有谋啊!如此一来,我归德府的防务,将会大大提升,下官愿为侯爷效劳。”
他深知这支卫所重建的意义非凡,即刻增强归德府防御实力,也可以稳定归德府安全。
“不过,如今卫所崩溃,田亩十不存一,光靠卫所制度,根本无法蓄养兵马。”
“所以,我想请袁大人帮忙出谋划策,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和训练这支新军呢?”
他知道,要想让这支新军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训练方法。
袁枢点了点头:“侯爷说得有理,卫所制度确实存在巨大的问题。”
“之前的卫所士兵,都是世袭军户,依靠耕种自力更生。”
“现在没有田地,朝廷又没有军费,想要养活一支军队,确实很困难。”
“下官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趁眼前机会,收回各县荒芜土地,划入卫所,建立千户,百户所,执行耕种和训练措施。”
“同时在军中树立严格的军纪,明确奖赏惩罚制度,激励士兵们积极进取之心。”
“然后,我们可以适当提高一些士兵的待遇和俸禄,稳定军心士气,有利于提升士兵们的忠诚度。”
韩烈听后,连连点头:“袁大人所言甚是,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建议。”
“我已经任命了杨彩为卫所指挥使,任继荣为指挥同知,等祥符的五千降兵抵达后,全部编入卫所。”
“这支人马的指挥监督权,本候就交给袁大人来负责。”
“不知道袁大人,可有信心?”
袁枢犹豫了一下,说道:“下官倒是有信心,只是万事开头难。”
“我需要三个月的军饷,作为启动资金,否则下官怕镇不住这帮骄兵悍将。”
“这个要求很合理,我给你五万贯钱,三万石粮食,作为启动资金。”
“另外,下一步我会率军前往开封,修筑黄河堤坝,屯兵曹州,濮州一线。”
“与归德府形成掎角之势,以确保山东和运河的安全和畅通。”
“袁大人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向我汇报。”
听到韩烈的承诺,袁枢再无疑虑,坚定的回道。
“请长平侯放心,下官一定不辱使命,定会完成侯爷所托。”
韩烈点点头,端起茶杯品了口茶笑道。
“这事,也需要归德府上下支持,越知府,桑同知哪里,有劳你去协调。”
“如今河南行省,名存实亡,但我还是会上奏陛下,在归德府重组巡抚衙门。”
“你可以和越其杰,陈潜夫商议一下,也写一封重建方案。”
“若你们三个能够以河南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的身份,兼任当前职务,这也是有利于你们干事嘛。”
袁枢心头一动,抬头看了眼韩烈。
“下官明白了,此事我等定会配合侯爷。”
“哈哈哈……来喝茶。”
在韩烈的招呼下,袁枢,李香君三人一边品茶,一边谈论着归德府的风土人情,并说到了一些人和事之上。
聊了大半个上午,韩烈在袁枢口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袁枢见时间也差不多了,遂站起来告退。
“袁大人,慢走,我就不多说了。”走出营帐的韩烈,向韩烈拱手笑道。
“长平候客气了,下官告退。”袁枢恭敬的行礼道别。
袁枢转身离去,韩烈则回到营帐里,李香君一边收拾着茶具,一边说道。
“侯爷,这袁大人谦恭有礼,一言一行,颇有章法,倒是一个难得干实事的人呢。”
“哦,我家香君眼光倒是独到嘛。”
韩烈笑笑夸赞了她一句,李香君虽然出身低微。
但却是知书达礼,颇有贤妻风范,这点韩烈也是颇为满意和喜欢。
“大人,营门外来了几个士子,说是前来投奔大人,这是他们投来的名刺。”
韩烈与李香君闲聊之际,陈长林走了进来,送上一摞名刺。
“先安排人到帐下饮茶,告诉他们,我和按照名刺,依次召见他们。”
看着手中这十几块名刺,韩烈也是心情大好,连忙一块块拿起看了起来。
十六个来投的学子,都是睢阳城内学子,有秀才,还有举人。
也有一些童生,年龄也有大有小。
最大的贾开宗已经四十五岁,最小的一个童生,仅有十七岁。
就在刚才,韩烈与袁枢已经谈论过睢阳城里的那帮名流士子了。
当时,袁枢还特意提及了雪苑社里的一众成员学子。
然而,对于侯方域、张渭、宋康等人,袁枢的评价却相当一般。
不过,当谈到贾开宗、徐作霖以及吴伯裔兄弟时,袁枢的态度则完全不同。
他认为这几个人不仅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胸怀大志,能力出众,如果能够善加利用,说不定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助力呢!
“贾开宗这个人,博学多才,年轻的时候,狂傲不羁,但经历了科举考察的打击,虽然变得更加放浪,但却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式。”
“侯爷若是能够重用他,在政务处理之上,必然会轻松的多。”
袁枢微笑着说:“虽然我对侯方域、张渭和宋康这些人并没有太多好感,但我不得不承认,无论是贾开宗,还是徐作霖和吴伯裔兄弟,确实都是一些实干之才。”
“哦?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韩烈好奇地问道。
“贾开宗为人放荡不羁,但博才多学,稍加引导,当是长史之才。”
“徐作霖兄弟,为人正直,颇具才情;而吴伯裔兄弟俩,则聪明机智,善于谋略。他们几人,各有所长,若能为侯爷所用,当是一大助力!”
“这么说来,他们倒是有些本事。”韩烈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嗯,尤其是贾开宗和徐作霖,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袁枢显然很欣赏二人,倒是不吝色的表达了赞赏之意。
为此,当韩烈看到这几个人,投来的名刺之时,心中有了计策的他,遂对陈长林吩咐道。
“去请张渭,徐作霖,吴伯裔兄弟前来,我要召见他们。”
“是,侯爷。”陈长林答应一声,告退而出。
“侯爷,妾身之前,也曾多听侯方域说起过这几人,称赞几人文章练达,满腹经纶,只是时运不济,方才蹉跎多年。”
李香君听到韩烈要接见这几人,这会帐内没人,她遂把自己昔日听到的言论,笑着提了一句。
“侯爷,你要接见外客,妾身是否先回避一下?”
听到李香君的询问,韩烈点点头笑道:“也好,毕竟是外人,岂能劳驾我家夫人,为他们斟茶呢?”
“讨厌,妾身哪有资格,做侯爷的夫人哟。”
李香君虽然嘴上这么说,内心之中,却充满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