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还不是时候,先打完兖州一战,再根据情况制订战略部署。”
韩烈见大家都看着自己,一脸平静回道。
“现在我军兵力不足,决战风险太大,即便获胜,也不可能覆灭建奴,一旦战败,则会满盘皆输。”
“现在我认为打持久战,在运动之中,消灭建奴的有生力量,这才是我们取胜的根本。”
韩烈帐下的兵力,虽然有十四万,加上地方卫所兵马,比如兖州卫,登莱卫,以及山东都司新筹建的都司营。
总兵力达到十七万五千,要是再加上凤阳水师营,徐州卫,邳州守备营的兵力,人数更是超过了二十万。
但是,真正有战斗力的兵马,实际还是忠勇军,忠武军,忠义军,神机军,神武军,万骑军这六军主力。
其余地方上的各支人马,留守城池,负责地方防务倒是没有问题。
但要是让他们与建奴大军决战,只能充当炮灰。
十四万兵马看起来不少,要是集中在一起,未尝不能与建奴决战。
可现在的问题是韩烈战线太长,从开封到归德三百里战线,加上东平城的三百多里黄河防线。
他不可能不管不顾,一旦集中全军在睢阳城下与清军决战。
那么济南,兖州乃至整个山东就要放弃,只能把防线收缩到徐州城。
由此就不难看出徐州的战略地位了。
徐州号称九省通衢之地,如果韩烈现在集中兵力镇守徐州,放弃山东,河南就能形成一个铁拳。
但这样的代价就是要放弃山东数百多万百姓,这样的做法,如果能够必胜,短暂放弃山东,倒是可以。
可问题一旦放弃山东,韩烈不但会失去山东的民心,还会失去山东的粮食和税赋。
他的十几万大军,今后还怎么养?
除了这些问题外,韩烈还要不要脸面名声?
他现在代表的是朝廷,代表的正统,要是主动放弃山东,这可就是弃城失地的重罪。
身为朝廷大将军,总督各镇的封疆大吏,弃城失地的罪名,韩烈可担不起。
这也是他要安排李岩率领忠勇军,坐镇东平城,防御黄河南岸,同时登莱水师总兵黄培帐下一万水师人马。
这个时候也奉命调拨了五千人马,驻防在滨州的原因。
韩烈可以战略放弃曹州这样的散州。
明代的散州相当于县级市,隶属府一级管辖,曹州由兖州府管辖,等同于地级市。
但他绝对不能丢掉兖州府,行政即便不同,政治地位和价值也就不同。
眼下他作为山东,凤阳,漕运三镇总督,征虏大将军,三镇之地,那就是他的领地,断然不容有失。
说实在,韩烈对于下一步的部署,还真的不明确。
因为这必须根据敌人的部署来调整,眼下他也是两线作战。
睢阳牵制了他一半兵力,兖州府又牵制了他一半兵力,这就导致兵力分散,两边都无法取得绝对性的优势。
大军收拾行装,准备出发之际,韩烈对李之芳和刘楗吩咐道。
“之芳,你写一封奏疏,请求朝廷派兵增援,就说建奴百万大军南下,山东岌岌可危,请求朝廷派遣浙兵支援我们。”
“刘楗,你记录一下,我说你来写。”
思考片刻的韩烈,口述了一封书信给史可法,让他说服朝廷,同意调动浙兵支援山东战事。
另外又口述了一封书信给岳父,现任浙江巡抚祁彪佳。
书内的内容是让祁彪佳,调集浙江的兵马,尤其是掣肘之人,尽数调派山东支援,他会给他剪除政敌。
同时韩烈在信中提及,让祁彪佳把张名振,张煌言,吴六奇,姚启圣等一批,他之前让他招募的人才,安排护送到徐州来。
当然信中结尾,韩烈还询问了,妻子祁德琼是否安全到家,以及问候之语。
这既是一封家书,也是一份公文。
兖州城外,清军营寨。
一觉醒来的叶臣,站在营寨前的他,颇有一种头皮发麻,天塌下来之感。
“明军把我们包围了?”
与叶臣并排而战的汉军都统赵福星,吴唯华二人,无不是面色难看,眼中透着震惊之色。
没错,多铎率军离开的第三天一早,韩烈率领的五万大军,出现在清军大营外,把叶臣的大营给团团包围了。
建立在山丘上的营寨,虽然有牢固的栅栏,也有营垒防御。
但此刻叶臣手中只有一万战兵,加上八千伤员也不到两万人马。
而且还是连续作战十余天的疲惫之师。
相反,明军四面合围而来,兵力高达五万之众,队列整齐,旌旗招展,让人望而生畏。
“叶臣大人,此战怕是避免不了,卑职建议,趁明军立足未稳,立即突围。”
赵福星手握着刀柄,虽然他是文官出身,但多年的随军作战,他早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统军大将。
吴唯华是顺天府燕京人,祖上被封为恭顺伯,其兄承继了爵位,他以诸生出仕,在京城担任小吏过活。
去年多尔衮率军入京,他招揽了一批明军溃兵,在城门口投降。
从而获得多尔衮赏识,授予汉军都统之职。
“赵都统说的是,留守营寨,必然难以抵抗,不如全军突围,或有一线生机。”
吴唯华好不容易混到如今的地步,自然不想死在这里,自是连声附和。
叶臣时年已经六十岁,说起来下个月就是他六十岁生辰。
这个年纪在建州女真部落来说,也算是高寿了。
毕竟古人因为生活条件的原因,少有长寿之人。
作为满清初年的名将,叶臣从老奴时代,也就是努尔哈赤反明开始,就一直活跃在战场上。
四十余年来,什么大战,恶仗他没有经历过。
一万八千伤残,疲惫之师,对阵五万明军,有没有取胜把握呢?
若是搁在别的地方,叶臣都有十足信心,可面对山东的明军,韩烈统率的这支明军人马,他没有半点信心。
因为这支明军的战斗力,丝毫不亚于他们大金国的八旗精锐。
“大丈夫何须桑梓埋骨,马革裹尸,是我辈军人的最高荣誉。”
跨上战马的叶臣,拔出腰间战刀,扬声吼道。
“全军集合,跟随着战旗,随我杀出去,不要恋战,一鼓作气冲出去。”
营寨内的一万八千人马,仅有一千五百女真骑兵,其余都是汉军步卒,还有八千多伤员。
这些人马之中,又分为辽东汉军旗,和关内收编的投降明军,这两支人马,辽东汉军旗战斗力顽强,对满清也是死心塌地。
而关内投降的收编的明军人马,投降时间较短,忠诚度和归附之心自然不高,战斗力也弱的多。
面对这样的冲锋突围,忠于满清的汉军旗人马,和叶臣帐下的女真骑兵,自是人人士气高昂,杀气腾腾。
那些明军人马,则是表情冷漠,怀着的念头则是打不过就投降的心思。
“全军冲锋,杀啊!”
对于营寨中的兵马情况,叶臣也是心知肚明,故而他让吴唯华和赵福星率领汉军旗在前,他率领女真骑兵在中。
那些伤员和战力不高的明军在后。
很显然,叶臣的念头只有一个,带着女真骑兵冲出去,其余人马死活他就顾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