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南门外的清军大营内,当谭泰接到明军杀来的消息时,东门外的数万溃军,在韩烈率领的明军掩杀下,已经抵达大营外。
此时正值大中午时间,睢阳城外的十万清军人马,分散在各城外攻城呢。
谭泰的大营之内,仅有五六千兵马,以及两万多伤兵。
被突然溃退而来的败军涌入,以及一路尾随而来的明军杀了上来。
谭泰根本来不及组织兵马防守,更不可能阻止溃兵涌入,被动之下的谭泰,在左右戈什哈亲卫的簇拥下。
只得匆匆上马,往西门方向撤退。
随着韩烈率领的大队人马杀入南门大营,西门和北门外的数万攻城队伍,也得知明军杀来的消息。
各路清军人马,见东门和南门大营陷落,也不管明军是否杀来,无不是掉头奔逃了起来。
十几万人马,犹如雪崩一般,一窝蜂往宁陵方向溃逃。
谭泰在亲卫戈什哈的护卫下,一路策马奔走,眼见旷野之上,到处都是奔逃的溃兵。
这一幕彻底震惊了谭泰。
打了几十年仗的他,何曾见过这样的溃败。
“兵败如山倒啊!”
谭泰这个时候,虽然很想停下来,收拢溃兵,与身后追杀的明军决死一战。
但他几次下令兵马集合,却根本没有人理会。
除了辽东的八旗将士,见到他的大纛主动靠拢外,那些河南收编的新收编的各路义军,叛军人马,根本无人理会他。
而眼前这十几万兵马,却绝大多数是这些收编队伍。
这些人马因为还没有正式整编完备,在这样大败情况下,他根本指挥不动,因为彼此都不熟悉,谁也不会理会他。
“刘之源该死,陈锦,刘良臣这帮废物,统统都该流放宁古塔。”
谭泰悲愤欲绝,策马飞奔的他,脸上充满痛苦之色。
几十万大军啊,虽然不是辽东的满蒙汉八旗精锐,可这些人马可都是有一定基础的精壮啊。
原本他和洪承畴的计划,就是利用这次睢阳之战,作为磨刀石,对这支人马进行一番磨砺。
等这次战事结束后,再上奏朝廷,把这些人马全部编入汉军旗。
如此一来,至少可以给朝廷,增加十万精兵,这对于下一步南征,将会起到巨大的助力。
但是现在这一切,显然都将化为泡影。
溃败的人马一路奔逃,身后的明军人马,则是一路穷追不舍
这一追一逃,一直持续到夜里,眼看已经追出数十里,担心有失的韩烈,这才下令道。
“传我命令,各部队收拢溃兵,押解俘虏撤回睢阳。”
奔逃了一天的谭泰,同样在深夜时分,才回到宁陵县城。
留守宁陵的甲喇额真觉罗果科,见到头盔遗落,衣甲破碎的谭泰,带着的残兵拜将,也是大吃一惊。
“关闭城门,派出精骑,收拢溃兵,以防明军来袭。”
进入城池的谭泰,第一时间对觉罗果科吩咐了一声,再也支撑不住的瘫坐在了地上。
毕竟五十多岁的人了,从上午一路奔逃,一整天下来,别说吃饭,连口水都没喝上。
这个时候的他,那是真的又累又渴,饥饿感更是充斥着肠胃。
“咕咕……”喝了一口水的谭泰,恢复了一些气力的他,这才起身坐在了椅子上。
“来人啊,立即去考城,把睢阳大败的消息,向洪大人汇报。”
“请他参谋接下来该怎么办。”
“还有,准备饭菜,让溃退回来的将士,吃上一顿热饭。”
谭泰毕竟是一个经验老到的大将,他知道这样的大败之后,若不能安抚好将士,后果必然十分严重。
因为惨败过后,将士必然士气低落,情绪压抑,若再吃不饱肚子,一旦引起哗变,那这支军队,将会彻底陷入崩溃。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陆陆续续有溃兵回到宁陵。
而这个时候洪承畴也从考城赶到了宁陵。
经过清点统计,谭泰发现这一次惨败,虽然折损了过半人马。
但仅有刘之源以及手下几名副将战死,其余各军都统竟然都平安鬼来了。
尤其是哪些汉军将领,大部分比他还先回到宁陵。
虽然对于这些人的逃跑速度,谭泰十分的愤怒和不满。
可在眼下这样的情况下,他却无法表现出来。
甚至陈锦,他都没有训斥,因为这一仗的失败,有刘之源来顶罪已经够了。
“韩烈这个人,着实是鬼神莫测啊。”
虽然没有掌握到明军的具体情况,但根据战场上退下来的将领口述,有人见到了韩烈亲自带队在战场上冲杀。
故而洪承畴结合了前因后果,忍不住发出了一声感叹。
“想不到他竟然把兵马一分为二,真正的杀手锏,却放在了睢阳。”
“经此一战,睢阳我们肯定是打不下来了。”
谭泰忿忿道:“睢阳虽败,我军精锐未失,未尝不能再战。”
“谭大人,难道你还不明白吗?”洪承畴一双小眼睛,特别的有神,被他这么盯,谭泰也不由陷入沉思。
见谭泰不解,洪承畴遂解释道:“韩烈布置了这么一盘大棋,在睢阳,兖州两地谋划了这么久。”
“他的目的,固然是为了打败我们,但这次睢阳之战,我军二十五万大军,损失过半。”
“至少有十万人马被俘或者投降,你想过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吗?”
“以韩烈的手段,这十万人马很快就会转化成为一支明军精锐。”
“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韩烈原兵力不下十五万人,再加上这十万俘虏。”
“我们的兵力优势已经失去,还想再进攻山东,南下徐州显然是不可能的。”
……
睢阳知府衙门。
相比起宁陵城内,谭泰的愁云惨淡,韩烈以及他帐下的众将,则是个个喜逐颜开。
“诸位将军,睢阳一战的大捷,忠义军和归德守备营的将士们功不可没。”
韩烈起身看着杨衍,任光荣,以及忠义军帐下众将,起身作揖拜道。
“请诸位将军受我一拜。”
“我等岂敢受大将军大礼乎?”杨衍等人纷纷起身回礼。
“这一拜,你们受得起,从战斗开始,到如今二十一天。”
“睢阳城内的三万六千将士,三万民夫,以及城中二十多万百姓,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不但守住了城池。”
“还把清军二十五万大军,牢牢拖在了城下,这才有了今日的大捷。”
“李知府,你上一道折子,我会向朝廷请奏,免除归德府百姓,三年赋税。”
“作为这次睢阳大捷,对于百姓的奖励。”
李昌期闻言,连忙恭声拜道:“下官代替百姓,感谢大将军恩德。”
“这是他们应得的,马上就要开春了,接下来我料清军,必然不敢再返归德府,你要全力安置百姓,推动农耕发展。”
韩烈郑重的嘱托了他一句,接着又看向杨衍道:“你部这次守城,死伤过半人马,现在可以优先从俘虏之中补充兵力。”
“军中重伤员要妥善抢救和安置,伤兵好了之后,愿意归队的归队。”
“不愿意归队的,可以就地安置,分配房屋和良田,让他们能够有生计。”
“战死的士卒,抚恤金一分不能少,要落实安排到位。”
在韩烈讲话时,杨衍,曹友义,齐翼龙,杨威,杨珍一众将领,无不是认真的站了起来,身旁的文职小吏,则是一字不漏的记录了下来韩烈的命令。
“前营参将李赦斗为国捐躯,这是我军的损失,我会为他请功追封。”
“前营参将一职,由杨捷替补。”
听到韩烈的指示,杨捷起身站了起来。
“末将遵命。”向韩烈行礼之下的杨捷,转而向杨衍拱手拜道:“卑职见过杨总兵。”
杨衍拱手笑道:“杨参将能够来我们忠义军,这可是如虎添翼啊。”
“说起来你我父辈,都曾在一起戍边,今日我们这些后辈,能够继续为国效力,这是人生之幸事。”
“杨总兵谬赞了,能够在杨总兵帐下,为大将军效力,这是卑职的荣幸。”
杨捷谦虚的笑笑,说实在他更钟意在韩烈帐下的亲卫营任职。
但韩烈既然让他外任,他也只能忠于职守。
“这次睢阳大捷,战报统计已经出来,李之芳你来宣读一下。”
无论是杨衍,还是杨捷,韩烈还是颇为欣赏的。
二人如今年龄都是三十岁上下,正值年富力强的年纪,有勇有谋,假以时日,足以成长为一代名将。
在韩烈的点名下,李之芳起身站了起来。
博闻强记的李之芳,作为战报的统计员,他甚至连账簿都没有拿,张口便扬声说道。
“睢阳大捷,我军共歼灭敌人十五万余人,斩杀敌将刘之源等三十余名中高级将领。”
“斩杀敌兵三万二千余人,俘虏十一万八千余人。”
“其中有八万九千余人就地投降,剩下两万余人被迫投降。”
“缴获粮食十二万石,兵器甲胄二十万余件,以及部分军需物资若干。”
“我军伤亡四千二百人,不包括睢阳包围战,忠义军,归德守备营伤亡的一万八千将士。”
……
“啪!啪!啪!”
随着李之芳通报完战果,堂下一众将领,激动的站了起来,发自内心的鼓掌喊道。
“大将军威武!”
“大将军威武!”
……
韩烈也是面露微笑,起身鼓掌庆贺之余,直到热烈的掌声结束,韩烈这才沉声说道。
“睢阳大捷,离不开众将士的努力,我为英勇的将士们自豪。”
“但是,战争现在并没有结束,我大明半壁江山沦陷,京城也还在建奴鞑子手中。”
“尤其是兖州方向,建奴至少还有十万精锐,我们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争取收复河南,河北,燕京失地。”
“把建奴鞑子赶出大明,让我大明再次伟大。”
“要让建奴鞑子再次感受我大明的雄风,让那些建奴鞑子再次体会到成化犁廷的天威。”
“好!好!好!”堂下的杨衍,王希贤,崔定国等一众将领,在韩烈的鼓舞下,无不是像是打了鸡血似的,满脸振奋的振臂高喊而起。
“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惜命。何愁天下不兴?”
韩烈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后下令道。
“我命令,忠义军继续留守睢阳,整编训练俘虏降兵,等完成整编之后,每军扩编一万人马。”
“同时,多出来的兵源,我将会成立一支新军。”
“这项工作,杨衍你要给做好,做踏实。”
“末将遵命!”杨衍欣然应道。
“其余各军,休整两天,后天二月二十二日上午,大军撤回兖州。”
“这一次咱们定要与那位建奴王爷多铎过过招,看看是他建奴的马刀快,还是我们大明将士的刀枪锋利。”
这一场战后汇报总结大会,在韩烈的主持下,开了一个下午,在座的众将,都先后进行了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