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打破重文轻武的壁垒
明末逐鹿2025-07-28 17:302,338

  一脸错愕的杜允登,听到曹友义的话,表情凝重的看着面前的韩烈。

  “当朝镇国大将军,长平侯,太子少保,提督山东,河南军务韩烈?”

  这么一个一连串头衔大人物,竟然出现在自己面前,还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

  杜允登在听到韩烈身上的头衔时,这一刻他已经不在害怕,而是难掩的振奋。

  能够被这么威名赫赫的大人物,用刀架在脖子上,即便是死,那也是名垂千古的事情啊。

  “大将军在上卑职愿为您效犬马之劳。”

  没有过多的犹豫,杜允登一脸振奋与激动的说道。

  杜允登的爽快,多少有些出乎韩烈的预料。

  如此识时务的表现,很难让人不怀疑,这小子是不是诈降。

  当韩烈收刀之际,杜允登再次躬身拜道。

  “卑职杜允登,自先祖以来,都是延绥镇的军户,世受皇恩,如今陷入叛贼之手,实在是迫不得已,绝无背叛朝廷之心,还请大将军明鉴。”

  曹友义表情复杂的看了眼杜允登,在韩烈身旁回道。

  “杜参将的祖父,曾是延绥镇参将,在萨尔浒一战殉国,朝廷追封为定远大将军。”

  韩烈闻言也不由肃然起敬的看向了杜允登。

  “既是忠良之后,本将军给你一个机会,立即回营,集合你部人马,在营地接受本将军的检阅。”

  “杜参将,有没有问题?”

  在韩烈的询问下,杜允登正色的回道。

  “请大将军给卑职一个时辰,卑职一定率领帐下人马,在营地接受您的检阅。”

  “曹总兵,你跟着杜参将去吧,本将军率军在北门驻扎,等候你们的好消息。”

  韩烈点点头,直接让二人,带着北门守军,撤往城南大营而去。

  接管了北门的韩烈,随即吩咐陈长林,让他通知陈德,率领士卒把留在城外的战马,赶来泗州北门汇合。

  张国柱率军进驻城墙,接管城防之时,跟随韩烈登上城门楼的崔定国,有些迟疑的说道。

  “大将军,为何不派人监视曹友义和杜允登?”

  “如今二人带兵离去,万一他们率军从其它城门逃窜而出,岂不是白白便宜了他们?”

  站在城门内侧城墙垛口处的韩烈,看着眼前偌大的城池,一脸从容的笑道。

  “跑不了,咱们可是有七千骑兵,他们要是敢逃跑,就凭他们的两条腿,还能跑得过我们的四条腿?”

  “泗州周边地形平坦,一旦跑出城,一万步卒在我们骑兵面前,那就是待宰的羔羊。”

  “曹友义这个人虽然有些能力,但是贪生怕死,这样的风险,他不敢承担。”

  “至于那杜允登,倒是有几分军人的血气,即便是刀架子鼻子上,也没有流露出恐惧与害怕的表情。”

  正如韩烈所料,带着北门城墙的一千士卒,撤往城南大营的杜允登,一路上都在询问曹友义,关于韩烈与宿州的情况。

  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想过逃跑的念头。

  曹友义对于杜允登的询问,也是有问必答,表现的倒也是很平静。

  “杜参将,你难道就没有想过要逃跑?”

  到达营地时,曹友义忍不住问了句。

  “跑?我为什么要跑?”

  杜允登诧异的反问道。

  被杜允登这么一问,曹友义一时也愣在当场。

  “曹总兵,你我情况都一样,跟着卜从善,叛乱到归顺,说白了都是为朝廷卖命。”

  杜允登看了眼曹友义,笑着说道。

  “大将军代表的就是朝廷,咱们跟着他,难道不比卜从善有前途?”

  “想不到杜参将,有这个觉悟,曹某佩服。”

  曹友义想想,也不由表示敬服。

  他们这些武将,造反自立显然是不可能的,无论是卜从善,还是高杰都没有这样的底蕴。

  说白了在黄河北岸作乱,也不过是为了活下去。

  来到江淮地区之后,他们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可马士英一封招安书信,高杰和卜从善还不是立即同意了。

  再想想许定国,直接举族在睢阳被韩烈所灭。

  韩烈如今代表的是朝廷,他的出兵举动,都是正义的,也是名正言顺。

  这就是正统的旗号。

  罗泰和杜允登二人的眼光,显然要比曹友义要强。

  二人能够轻易做出选择,曹友义只能被动做出选择,这就是彼此的认知差距。

  随着杜允登率部,接受了韩烈的检阅。

  泗州的一万守军,除了七名卜从善亲信被斩杀外,所有将士,都正式归顺到了韩烈帐下。

  在营地检阅完军队,韩烈当众宣布,杜允登担任泗州知州,兼泗州守备。

  虽然杜允登之前,也是守备,同样负责泗州知州衙门的监督,但却没有明确担任知州。

  原因很简单,马士英与卜从善,高杰的谈判之中。

  明确表示,各地知府知州虽然可以由他们推荐人选,但武将不得担任文职,这是一条底线。

  而这点也是大明的祖制。

  高杰和卜从善想要从龙之功,自然也就只得答应马士英的条件。

  但韩烈却不这么想,在明末的烽烟四起年代,再墨守成规的重文轻武,这显然是取死之道。

  尤其是在各方势力争夺的边境,你任命一个狗屁不通的文官,来节制武将来负责军务防务。

  结果会怎么样呢?

  很有可能就是文武内讧,最后城破人亡,亦或者武将投降。

  明末的文官,尤其是以东林集团的代表文官,不敢说百分百,但至少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做了奴才汉奸。

  同样,武将之中投降的比例,丝毫不低于东林集团的文官。

  这些投降的武将,你要说他们是软骨头,无能之辈,也就罢了。

  可偏偏这些人当中,涌现除了大量名将。

  最著名的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就不说了。

  单单只说江淮地区,在崇祯十七年,还名声不显的李成栋,胡茂祯,高进库,张天禄,马得功。

  还有目前在湖广总兵左良玉帐下的金声桓,张勇,李国英,徐勇等人,最后都成为满清的名将。

  包括韩烈现在收降的张国柱,王遵坦等人,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投降了满清。

  这帮将领在投降之前,绝大数人都已经是总兵,最低也是参将级别的将领。

  可他们为什么集体投降后,还表现优秀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明末时期,没有受到朝廷公平的对待,被文官集团压榨的太狠。

  导致他们无法发挥所长,犹如提线木偶。

  这才导致他们的集体投降,成为建奴的马前卒。

  值得一提的是,是朝代更迭的时势造成的,也是一个王朝制度崩溃造成的。

  换个角度来看,清末的局势,比起明末更加拉胯和不堪。

  用后世的讽刺之语来说,就是‘我大清虽远必赔。’

  韩烈此刻在泗州任命杜允登担任知州兼守备,在宿州任命罗泰,担任知州和守备,就是打破旧制度。

  提升武将的待遇,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拥有更高的身份地位,以此来激发他们为国而战的情操。

继续阅读:第205章 针对江淮的战略部署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明九品芝麻官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