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高得惊人。
但古一凡的逻辑模型,却在日志的末尾,捕捉到了一个异常。
在最后一次清剿行动中,赤焰小队遭遇了“蠕虫之母”。一个已经与世界本源,产生了初步融合的强大个体。
按照标准流程,此时应由“开阳”的法则工程师介入,先进行剥离,再由“摇光”执行清除。
但日志记录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赤焰小队’队长‘赤焰’,申请使用‘法则湮灭武器-型号三’。理由:目标与世界本源连接紧密,常规剥离手段耗时过长,可能导致污染扩散。】
【申请通过。】
【武器已启用…目标已锁定…发射。】
【目标已清除。任务完成。】
短短几行字,记录了一次干净利落的斩首行动。
但古一凡的意志,却跳转到了与之关联的,“开阳”部门记录的“世界状态监测日志”上。
那里,记录着另一番“景象”。
【警报:检测到‘庚四四四’世界‘物质转化循环法则’出现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损伤率:7.14%。】
【警报:世界根基稳定性,已由‘稳定’下调至‘脆弱’。】
找到了。
“法则湮灭武器”,【天枢】明令禁止在拥有原生文明的世界内部使用的装备。
因为它在抹除目标的同时,也会对目标所在区域的底层法则,造成无法修复的“空洞”。
摇光部门,违规了。
古一凡的逻辑模型,开始冷静地构建报告。
他没有添加任何主观判断,只是将两条日志并列,用红色的高亮,标记出了“法则湮灭武器使用记录”和“物质转化循环法则永久损伤”这两条记录。
事实,胜于雄辩。
他将这份审计报告,提交了上去。
【报告已提交,等待审核。】
这一次,等待的时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长。
足足一天之后,【道藏玉璧】才有了反应。
但闪烁的,不是任务完成的通知。
而是在一个古一凡从未接触过的区域。
【公共质疑区】。
一个鲜红的,带着火焰特效的帖子,被高高置顶。
【发帖人:摇光-赤焰】
【主题:一个问题,请教‘开阳’的审计员大人们,你们是用计算器上战场,还是用键盘去杀敌?】
帖子被点开了。
充满煽动性和嘲讽的文字,扑面而来。
“本人赤焰,‘摇光’第七突击舰队,赤焰小队队长。刚刚结束在‘庚四四四’世界的净化任务。”
“我们浴血奋战,三天之内,阻止了一场即将席卷整个星域的逻辑瘟疫。我们拯救了那个世界,顺便,也为【天枢】获取了它未来五百年的全部资源产出。”
“但是,就在刚才,我收到了一份审计报告。一个来自‘开阳’的,编号为‘计都-一凡’的初级审计员,在报告里说我们‘违规’。”
“理由是,我们为了快速解决掉那个与世界本源绑定的‘蠕虫之母’,动用了一点‘特殊’的手段。”
“我真是笑了。当我们在前线,面对随时可能引爆整个世界的怪物时,审计员大人,您在哪里?您在安全的后方,喝着下午茶,拨动着您的算盘吗?”
“我们不懂什么‘法则损伤率’,我们只懂,不干掉它,整个世界都要完蛋!我们只懂,战场之上,效率就是生命!”
“一个世界的法则,损伤了7%,和整个世界,变成一个滋生怪物的垃圾场,哪个更重要?这道题,很难吗?”
“我在此,公开要求审计员‘计都-一凡’,修改你的报告结论。承认‘法则湮灭武器’的运用,是当时环境下的‘最优解’,而不是什么狗屁‘违规操作’!”
帖子下方,已经有了数百条回复。
大部分,都来自“摇光”部门的成员。
“说得好!队长!这帮‘开阳’的书呆子,就该让他们去前线体验一下!”
“审计?审个屁!没有我们‘摇光’在前面流血,他们连安稳看日志的桌子都没有!”
“过度干涉战斗部门工作,这个‘计都-一凡’是谁?什么来头?”
舆论,呈现出一面倒的态势。
古一凡的意志,平静地浏览着这一切。他的逻辑模型中,没有“愤怒”或者“屈辱”的模块。
只有“问题”和“解决方案”。
赤焰的质疑,核心论点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这是一个看似无法反驳的观点。
但他的论证,建立在一个被偷换了的概念上。
他只计算了眼前的得失,却忽略了长远的代价。
古一凡没有在帖子里进行任何回复。
争辩,是最低效的沟通方式。
他的意志,重新沉入【道藏玉璧】的数据库。
【指令一:调取‘庚四四四’世界‘物质转化循环法则’的完整参数模型。】
【指令二:以7.14%的永久性损伤为初始变量,建立长期演化推演模型。】
【指令三:模拟该世界在未来一千个标准年内的法则链式反应。】
启动。
庞大的数据,在他的意志中飞速运转。
一个全新的,动态的沙盘,在玉璧的内部空间缓缓展开。
沙盘中,“庚四四四”世界的时间,开始以千万倍的速度流逝。
最初的一百年,一切正常。
从一百二十年开始,世界的“物质转化”效率,开始出现微不可查的下降。
三百年后,某些依赖精细物质循环的魔法植物,开始大面积灭绝,引发了生态链的局部崩溃。
五百年后,世界的气候系统,因为能量循环的紊乱,开始出现极端天气。曾经的沃土,变成了沙漠和冰川。
八百年后,法则的“空洞”,开始传导至相邻的法则链条。“空间稳定法则”出现了细微的裂痕。
一千年后。
沙盘中的世界,轰然一声,解体了。
它没有被外力摧毁,而是从内部,因为基础法则的崩坏,彻底瓦解成了一片毫无价值的混沌尘埃。
所谓的“未来五百年的资源产出”,成了一个笑话。
古一凡将整个推演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打包成一份补充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