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大宋的粮食产业
过去了,那么久,武大郎自然也在田地里面琢磨出来不少东西,武松当然给了武大郎一些意见,让武大郎出去转转。
毕竟有些粮食确实很神奇,并且对土地的要求不太高,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四大粮食之一的马铃薯。
武大郎自从从武松哪里听说了就对其念念不忘,甚至还听从武松的派人前去寻找。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武大郎那边还是传来了消息,找到了这个神奇的作物,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所在,很多东西一开始就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同时武大郎也感觉到了惊奇,不知道自己的弟弟是如何知道那么远的地方竟然还有地方。
当然更令武大郎惊讶的是,武松曾经还说过地球是圆的,要知道这对于接受天圆地方的武大郎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
简直可以说是刷新了武大郎的三观,要知道武松现在所说的话可是都是一一实现了,现在相信武松曾经说过的话,还是有些难以置信。
拿到这个叫马铃薯的作物,可是付出了不少人命,不过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本来人命就不能当人命,况且这些出行前的准备也被武大郎安排好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不假。
“马铃薯”因酷似马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聪明的印第安人把这种土豆与当地的其他野生植物杂交,结果种出了不同颜色的“怪”土豆:有白色、红色、蓝色、紫色等等。
马铃薯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八千年到五千年的秘鲁南部地区,与另一原产作物玉米合称为“并蒂开放的印第安古文明之花”。
秘鲁人对土豆的爱算得上是“刻骨铭心”。
他们的祖先印加人认为土豆有魔力,不但种土豆、吃土豆,还用洗干净的生土豆擦头,据说可以缓解头痛;
还有人把土豆敷在断骨上治疗骨折;
出远门的人更是随身带上好几个土豆,不光当干粮,还是护身符--他们相信土豆可以让他们免受风湿之苦。
当然现在的土豆可没有人去栽培,但是作为一种神奇的作物早就已经存在于自然之中了,自然也就会被人所发现。
很多人也将那些土著形容成无法交流的野人,当然更夸张的还是很多地方压根就没有人。
当然此时武松也顾不上去管那些了,毕竟将明朝才被运送过来的作物,如同大海捞针一样从各个地方找回来,也是有些难度的。
之所以叫人去寻找马铃薯的最终原因还是:
马铃薯营养丰富,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优点,能供给人体大量的热能,可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马铃薯具有抗衰老的功效。
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族维生素及大量的优质纤维素,其钾含量丰富,几乎是蔬菜中最高的,所以还具有瘦腿的功效。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野生的马铃薯毒性较高,茄碱中毒会导致头痛、腹泻、抽搐,昏迷,甚至会导致死亡。
这也是为什么马铃薯很少有人吃,知道后面被南美洲发现可以人工栽培才作为食物送上来餐桌,不过武松作为穿越来的自然知道如何处理野生的马铃薯。
其实只需要先摘去芽茎,挖去芽眼,削去变青的地方,用清水洗几次,再泡上半个时辰或者一个时辰,就没什么危险了。
这个自然也叫人实验过了,毕竟这个时代可是不一样的。
就算整出来人体试验也不会有事情,但是武松毕竟还是个二十一世纪的蓝星人,对随意的人体试验那些必然敬而远之,对于那些提前都会说好危害的,让他们自己选择。
明代上林苑即使有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在筛选、培育马铃薯上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它毕竟是服务于宫廷的机构,既不会大面积栽种马铃薯,更不可能将薯种和种植技艺传入民间。
所以,此时马铃薯虽已被引进中国,却不过偶尔现身于富贵人家的餐桌上,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并无此等口福。
但是武松来设计本身就是为了民众服务的,毕竟民以食为天。
马铃薯的做法是打磨成粉,与荞、麦等主食一同烹煮。其后,经过不断尝试与努力,马铃薯的烹调方式已日臻纯熟,既能糅合米面做成点心小吃,又能切成丝、片、块状作为主料或配菜,可谓千变万化。
当然除了这个早就被武松念念不忘的马铃薯之外,武松还是用了一些方法,改进了肥料,让武大郎在粮田里面试验。
说到这里,武松就特别感谢小时候最喜欢看的节目《走向科学》,毕竟上面的小妙招还是真的又用,此次粮食的收成比以前多了不止一成,要知道这虽然也有因为试验的原因,武大郎格外尽心的原因。
但是同时也证明了这种改进的肥料确实能够用于大宋的粮食产业里面。
武大郎看到这等景象,恨不得立马来告诉武松,不过为了安排好其他的事情,所以耽搁了一段时间,直到现在才来找武松。
给武松汇报了这次的喜事,这可让武松大喜过望,虽然心里想着再继续派人去南美洲那些地方淘金,毕竟当年a国就喜欢干这种事,不过这种事情对于现在的技术来说,就是凭借运气。
所以想了一下,武松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专心摆置起了马铃薯,要知道武松可是知道马铃薯的很多种做法,肯定会让宋徽宗大吃一惊的。
竟然发现了这种作物,肯定要让宋徽宗推广一下,要知道日后的华国对于这种作物就是很经常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