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听闻乔勇被抓后,老实了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发起战乱,想来也听说了庆国得了神兵利器,不敢轻易进宫。
过了半个月,金国的人终于派了使臣前来,先是提出交换俘虏的条件,但江彧并没有同意,庆国抓了金国几百名战俘,其中甚至有一个将军,而庆国的战俘满打满算才几十人,甚至更少,毕竟金国残暴无度,那些被掳的庆军,说不定早就被折磨死了不少。
这种亏本买卖,江彧自然不肯做,但也没把话说死。
过了两日,金国的使臣又来了,说交换战俘完,金国可以退兵,并且保证这五年内不会再发起战乱。
江彧略作思索了一番,假意同意了,他当然不会信对方这番话,只是本国士兵的生命安全,他还是要优先考虑的。
很快到了两国交换战俘的这天,阮星瑶也去了,远远的看到了五六十名被打的鲜血淋漓的人被带过来,阮星瑶和几名军医立刻冲上前进行急救。
而那些金国的战俘虽然也受了刑,但远没有庆军这么严重。
万幸的是,阮星瑶在回来的战俘中发现了吴勇,他和大部分战俘一样,被折磨的不轻,腿脚被打断是常事。
吴勇远远地看到一道熟悉的身影,还以为自己出现幻觉了呢,看了好一阵,才确定那是阮星瑶。
阮星瑶为何而来,不言而喻,她二哥在军营,还有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亲征后,他是在恭迎太子的人群中认出了他就是曾经出现在自己家门口,并亲热叫阮姑娘为‘阿瑶’的男子,且太子殿下英勇不凡,对待手下一视同仁,一看就只以后是个明君,还是个能流芳百世的君王。
当时他就释然了,觉得阮姑娘合该配这样的人。
只是没想到的是,阮姑娘竟会来到军营,想来两人早就定了情。
真为她感到高兴啊。
回到军营,江彧一一对这些宁死不屈的军人进行了表彰,等班师回朝后再评功行赏。
金国很快退军了。
江彧和盛常胜等人经过几日的商议后,决定一鼓作气拿下金国就近的十座城池,否则,他们对不起牺牲的将领。
且,金国人言而无信,从前他们也曾答应不再挑起事端,可他们觊觎庆国的大好河山,屡屡进犯,令人无法忍受。
如今,他们已经手握重器,何惧小小金国蛮夷。
加上天气回暖,庆国已经不缺粮草物资,打一场旷日持久战,完全可以的。
很快,第一批手铳由吴叔和赵大人亲自送到了军营,数量并不多,才十五把,然后通过选拔选了一批狙击兵,为此,江彧还成立了一支火器营。
开战前几天,阮星瑶和盛眠眠离开了军营,这场战役基本上胜券在握了,只等时间拿下来,但阮星瑶的生意,还有火器营后续的供应也得跟上,不可能永远留在军营。
江彧怕她路上出什么事,特意派了凉风凉月等人亲自将她护送离开。
阮星瑶马不停蹄的回了鹤城,除了督促手下的人种药材和种粮食,酿红酒,阮星瑶还抽空开了一家轻松一刻的分店。
这些日子,一直在忙着给军营供货,几乎把自己挣的钱全部贴里面了,在这样下去,她连工人的钱都发不下去了。
与此同时,上官氏也掌握了玻璃的制作技能,为此专门开了一家玻璃碗盏,做工倒是挺精致的,但定价非常高,但不乏冤大头来消费。
阮星瑶并未理会,依旧做着自己的生意,鹤城的轻松一刻刚开业,也出现过雄安城的盛况,让阮星瑶狠狠赚了一笔,但阮星瑶并未满足,开始研究饮品的包装,雄安城的销量之所以会降下来,是因为玻璃的制作成本高,所以卖价自然高,但这些汽水饮料都是消耗品,完全没有必要定价那么高。
处理完鹤城的事情,阮星瑶又返回雄安城,开始研究饮料的新包装,经过反复失败后,终于生产出了加厚的牛皮纸来代替,碳酸饮料也能名正言顺的降价了,降价后,虽然利润少了很多,但好在利薄多销,这才是长久之计。
另外,她又在雄安城买了两个庄子,用于培育鲜花和水果,牛皮纸生产出来后,也可以用来做封闭袋,阮星瑶又研究起了即食食品,请了不少大厨替她研制调料,终于在一个月后成功上市,上市后立刻引起众人追捧。
一转眼,到了夏天。
阮星瑶接到了江彧的书信,脸上的藏不住的笑,对家人说道:“收拾一下,我们前往京城。”
阮星瑶打下来这份家业不小,整整收拾了半个月,其间还要回药山庄跟村民告别,要安抚好庄子里的工人,还要留几个靠谱的人守在雄安城,等一切准备妥当,一家人浩浩荡荡的去了京城。
路上走走停停,半个月后,一行人才来到京城。
长宁郡主接到女儿的家书后,一早就在城门口等人,翘首以盼的,远远看到马车走近,立刻被人搀扶往前跑了几步。
“眠眠,我的女儿,为娘终于等到你了。”
郡主亲自迎接,一众人自然诚惶诚恐,当即下了马车,“草民(民妇)见过郡主娘娘。”
长宁郡主只是淡淡的应了一声,注意力全在盛眠眠身上,见盛眠眠身边有两个孩子,面色当即一沉。
盛眠眠才不管她是什么心情,牵着一儿一女来到郡主面前,“母亲好。”然后低头对两个孩子说道:“这位就是阿娘的亲生母亲。”
付子浩是个敏感的孩子,见长宁郡主明显不喜欢自己,抿着小嘴并没有说话。
付露儿抬头,“那露儿是该交阿娘的母亲为外祖母对吗?”
盛眠眠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平宁郡主语气不善的说:“我可不是你们的外祖母,不许乱叫!”
付露儿被斥了一句,立刻躲在盛眠眠身后。
盛眠眠安抚了几句,正色看向平宁郡主,“之前你信中说的好好的,说我可以把两个孩子带回来,为什么说话不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