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院子。
林生掏出一张银票,不着痕迹的塞到大太监黄尽忠的手里。
这才开口询问:“黄公公,不知陛下召见下官,所为何事?”
黄尽忠熟练的收起银票,这才小声道:“你那宝贝儿子惹出大乱子了,竟然直接对上了青州节度使,陛下非常生气。”
一听是林凡惹出事情,林生不由松口气。
心说,原来是林凡惹出事情,那他没有危险了。
所以他没有继续询问事情经过。
到了养心殿。
太监汇报之后,林生赶紧行礼。
“起身吧!”
皇帝对着林生说了一句,这才看向太监黄尽忠:“大伴,朕要和林卿商量一些事情,你去外面守着,任何人不得入内。”
“老奴遵命。”
黄尽忠行礼之后,慢慢退出养心殿,顺便把房门轻轻关上。
看到黄尽忠出去,皇帝这才招呼林生上前,把信递给他。
“青龙伯,太轻浮了,手里只有区区千余人,就敢挑战青州节度使。”
林生没有马上回话,而是仔细看着密信中的内容。
当看完内容之后,他的眉头不由皱起。
此时发生的事情,跟他推演中所看到之事,已经完全不相符了。
偏离到了他姥姥家了。
可是这话他不能说,若是说了,皇帝肯定还会让他推演。
再推演,窥探天机,他恐怕就会遭到天谴,命都可能保不住。
所以他只能装成胸有成竹的样子笑道:“陛下,无需担心,微臣当年推演的大事件就有此事,青龙伯如此做,虽可能激怒青州节度使,不过只要朝廷给予适当的制衡,想必青龙伯也不敢轻举妄动。”
“制衡?”
皇帝明显有些错愕。
“对,就是制衡,青州节度使想要将青龙伯赶出封地,却使用如此卑劣的手段,说明他还没有做好和朝廷对抗的准备。”
“陛下只要认命一可信之人当钦差,亲自调查此事,并派出一万精骑驻扎青州和京畿交界处,想必青州节度使知道朝廷的决心,就会选择暂时忍耐。”
“当然小动作他肯定是不会停止的,但是微臣相信,青龙伯能够解决那些小动作,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让青龙伯的人马发展到两万人,想必青州节度使,也不敢轻易再对付青龙伯了。”
皇帝在林生说话的时候,并没有打断。
所以林生一口气,把自己想说的话,全说了出来。
然后等待皇帝做出决断。
皇帝并非鲁莽之人,相反他懂得韬光养晦,更懂得进退。
所以才能暂时稳住大周即将崩溃的局势,使得各州节度使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谁也不敢第一个跳出来。
太平帝闭眼想了一下。
睁开眼睛道:“派钦差过去可以,交界处派遣一万精骑不行,这样或许会威慑青州节度使,但也会让其他节度使产生危机感,若是再次联合起来,朕这些年的布局,就全毁了。”
“可一个钦差,恐怕难以让青州节度使妥协,甚至会在半路被害。”
林生说出了他的担忧。
因为有一万精骑威慑,青州节度使就得捏着鼻子认了。
没有了威慑,那一个钦差屁都不是。
“朕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不能因为青龙伯的鲁莽,而毁了朕多年的大局。”
太平帝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什么!
对着林生问道:“朕不是允许你破开第一任赵王的陵墓了吗?为何青龙伯还是缺钱?”
皇帝看似是问话。
可是从他那犀利的眼神,林生知道,皇帝这是怀疑他假死脱身,取了陵墓中的财物了。
赶紧解释:“陛下,微臣假死之时,已经将开启陵墓机关的钥匙,全部给了小女,只要青龙伯完成推演的大事件,小女就会将那些钥匙依次交给青龙伯。”
“糊涂,如此大事,怎么能不懂得变通,若是当时交代清楚,青龙伯知道有此密藏,必然不会为钱粮而做出过激之事。”
太平帝这一通埋怨。
林生心中一阵无语,还不是你老人家当年下的圣旨,说一切按照推演的结果来。
现在出了点事儿,又怪我?
你可真难伺候。
心中吐槽归吐槽。
皇帝的面子还是要维护的。
所以他只能低头行礼赔罪:“是微臣疏忽了,微臣这就安排亲信之人投靠青龙伯,再以适当的时机,将此事告知他。”
“这样太刻意了,等等看。”
皇帝这次没有同意林生的建议。
而是选择等。
林生知道,这是皇帝对林凡没有信心。
怕他派人帮助林凡得到宝藏,而林凡又被青州节度使灭了。
到时候那些财物会便宜了青州节度使。
所以他没有继续多言。
而是在心中琢磨着该派谁去给他女儿提个醒,若是真的事不可为,尽早离开青龙伯身边,免得丧命。
……
青龙寨中。
粮食已经全部运回。
林凡和大家都没有睡觉。
而是点着火把,连夜核对粮食的数目,确定是否够返还那些百姓。
要是粮食不够,本来的好事,可能会变成坏事。
结果清点了半夜,所有的粮食,和他们搜到账册上的粮食对比,还是差三千石。
这还是掏空了青龙寨所有粮食的基础上。
但是青龙寨如今可是有一万多人,大家家里都没存粮,全靠山寨大锅饭活着。
所以他们实际差的不是三千石而是差不多八千石。
林凡皱着眉头看向大家:“咱们的粮食可是不够,但是也必须要稳住那些百姓,大家都想想办法该怎么做?”
“伯爷,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去购粮。”
老村长第一个发言。
他对于村民是非常了解的。
当初征收粮食心中已经有了恨。
这次若是如数返还,他们会相信青龙伯没骗他们,甚至心中产生感激。
但是若是这次没有如数返还,他们会觉得那些粮食就是青龙伯征收的。
这次返还只是为了邀买人心。
不但不会感激,甚至在以后这些百姓会变成不稳定因素。
“李记粮铺乃是陈县最大的粮铺,被我们拉空,也不才五千石粮食,现在我们算上山寨的用度,足足差八千石,虽说山寨的粮食可以缓缓,但是最少要购粮五千石,去县里一天能购到?”
“恐怕不能,如今整个陈县百姓,吃的基本都是李记粮铺的粮食。”
老村长也是无奈的说出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