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让齐王统领冀州军政要务。
皇帝并没有意见,所以第一时间就批了。
同时派亲信太监八百里加急,送往冀州宣读圣旨。
传旨的太监是黄尽忠的干儿子,叫做秦德。
乃是三十年前的兵部侍郎的庶出儿子,也曾中过举人。
他爹因为参与了一场冤案,被判斩立决,他为了保住他爹的命,自愿进宫伺候皇帝赎罪。
看在他孝心的份上,皇帝免了他爹的死罪,发配三千里,而他也被净身,成为一名小太监。
通过多年的暗中考察,黄尽忠发现此人是个人才,本心也不坏。
所以开始对其进行培养,不但让他继续读书习文,还派人传授他武艺,希望他将来能够建功立业,不要因为太监的身份而蹉跎。
也正是因为那一次,开诚布公的交流,秦德感恩黄尽忠,所以拜他为义父。
这一次之所以让他去颁圣旨,其实黄尽忠也是有私心的,希望他能够得到齐王的赏识,得到施展心中抱负的机会。
秦德一路之上,都牢记这干爹的话。
尤其是黄尽忠拿陈海给他举例子。
秦德是认识陈海的,他们两人在东厂的时候有过交集。
当他听到黄尽忠说,现在基本已经摆脱了太监的身份,成为齐王的左膀右臂的时候,他的眼中除了羡慕就是羡慕。
所以前往冀州的路上,他不敢有丝毫耽搁,换马不换人,日夜兼程前往冀州。
到了冀州城,明显和他想象中的不同。
这里虽然因为战乱满目疮痍,但是冀州百姓却没有如其他地方一般,死气沉沉,百姓麻木绝望,而是个个干劲十足。
这份精神头,这份干劲,一看就知道,并没有因为战乱挨饿。
就在他想这些到时候,就听到一阵锣鼓声响起。
只听那些干活的百姓,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大喊着:“开饭了,开饭了,都去打饭吃。”
然后就看到远处数辆牛车中的人,将装满煮菜,还有粟米粥的大桶搬下。
然后所有干活的百姓,自发的排成长队,开始打饭。
每人一碗粟米粥,一碗菜,外加两个白面馒头。
分发吃食的人,还大喊:“大家不要抢,不要急,齐王殿下说了,饭食管够,不过不能浪费,不够了,吃完可以再来拿。”
那些本来还想多拿的人,一听齐王说了管够,纷纷按照规矩来。
闹哄哄的长队,也开始安静下来。
一连几处地方,他都听到相同的话,而有些百姓甚至还跪下大呼齐王万岁。
这让秦德愈发的好奇,齐王其人了。
百姓爱戴,干爹推崇。
甚至他还听有传言说,陛下真正看好的皇位继承人是齐王。
想到了这些,他不敢再停留,继续快马前行。
到了冀州府衙,听说他是传旨的公公,守卫的兵士不敢怠慢,亲自带着他去见齐王。
当领他来的兵士,小声告诉他,林凡就是齐王到时候,又让他吃了一惊。
因为齐王他发现齐王吃的吃食,竟然和外面那些百姓的吃食一模一样。
看齐王的样子,吃的还挺香,一点也不像堂堂王爷,更像是一个邻家大孩子。
吃惊归吃惊,秦德却没有愣神。
赶紧对着林凡行礼道:“奴婢司礼监小德子见过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小德子?”
林凡先是一愣,不过很快反应过来,此人应该是来传旨的:“你是来传旨的公公?”
“禀殿下,奴婢是来传旨的。”
秦德来之前早就被黄尽忠叮嘱过,说齐王是个不拘俗礼之人,让他切记。
黄尽忠说的隐晦,秦德却听的明白。
所以他并没有摆皇帝传旨太监的威风,而是把自己的姿态摆的很低,双手捧着圣旨,递给林凡。
林凡接过。
看完之后,眼中露出笑意,对着那太监问道:“你倒是个有心之人,父皇昨日才写的圣旨,你用了一天一夜竟然就送到了,起来说话吧!”
“多谢殿下夸奖,奴婢愧不敢当,只是尽力做好职责之内之事。”
秦德说话的时候,已经起身。
此人说话不卑不亢,倒是让林凡有些刮目相看。
尤其是此人虽然是太监,身上却隐约有一股子浩然正气,和林凡见过的所有太监截然不同。
所以林凡笑着招呼坐下:“你这一天一夜也累了,先坐下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再美美的睡一觉,其他事情,明日我们再说。”
“多谢殿下好意,奴婢不敢因私废公,还有一道圣旨要给冀州节度使杜大人。”
秦德说完感觉自己这么生硬的拒绝,似乎不好,又补充了一句:“等奴婢宣读完,再回来吃饭,还请殿下不要见怪。”
“为了公事,而不顾自身,本王怎会见怪!”
林凡说完,转头对着身边的陈海道:“德公公对冀州并不熟悉,你亲自带头去节度使大人的府邸。”
“是,殿下。”
陈海应声行礼。
秦德也对林凡再次表示感谢。
两人这才离开冀州府衙,前往节度使府邸。
与此同时,其他藩镇也得到了林凡救援冀州的消息。
一个个都露出难以置信。
要知道,辽东城随时都可能遭到蛮人的进攻,他齐王竟然如此大胆,竟然在这个危机时刻救援冀州,而且还成功了。
直接消灭了蛮人左大都尉的部族四万人和蛮人三王子。
从而震慑了蛮人大单于,让他都不敢报复。 这齐王竟然强到如此地步了吗?
要知道七八个月前,齐王还只是一个山贼。
他怎么会如此短时间内,就有如此势力。
这完全不符合常理?
尤其是齐王还掌握了火炮技术,煤油、蜡烛等等赚钱的技术。
所以这些藩镇不约而同的想到同一件事,开国赵王的宝藏。
一定是齐王得到了开国赵王的宝藏,这才能够有如此成就。
在巨大的利益还有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面前,有的节度使开始联合其他节度使,开始商讨共同偷袭齐王封地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