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羽受台下那无边悲伤影响,心里不禁怀疑起自己的作为,可是想到了后世华夏民族经历的种种苦难,心中的信念更加的坚定起来。
他扫视着台下所有的人,目光从每一个人脸上掠过。
每一个人,在李金羽的目光扫过自己的时候,都不由自主的感觉到一丝威严,一丝压力。
是的,经历过这一场战斗,虽然自家也是损失惨重,在无比悲伤的情况下,无法掩盖的是对李金羽的那种敬畏。
这一刻,在存活下来的每一个人心里,李金羽的地位真正的稳固下来,真正的成为了一军之主,成为了他们信仰的神。
先前,他们还有着对于李金羽年龄上的疑惑,可是,这一刻,那点渺小的疑惑都已经彻底的烟消云散。
这个时候,李金羽的威望已经彻底的树立起来了。
李金羽扫视了一圈,从手下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自己已经彻底的折服了这一群手下,以后,就可以通过他们组织自己军官团,帮助自己掌控军队。
虽然有着仁政的效果,地下的队伍对于自己的忠诚度还是很高的,可是,昨天玛卡不是也说过吗,忠诚度达到100照样有可能会叛变。
他吸了一口气,目光平静地看着台下的所有人,在看到那些敬服的目光之后,再看到那整整齐齐的鄂排列在地上的战士遗体,李金羽突然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独自的站立在高台之上,此时,自己已经过去了积累威望的时刻了,不需要在刻意的拉远距离,这一刻,他需要同底下的众人站在一起,需要同那些为了自己奋力厮杀最终牺牲的战士们在一起。
这一刻,李金羽突然为自己刚才不经意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他改变了原有的打算,径自走下了高台,步伐是那么的坚定。
李金羽来到了战士的遗体面前,看到那些几天前还鲜活的面容,突然,心里的那点愧疚感转变成了无地自容,这些战士是为了自己而牺牲的,自己在做什么呢?这一刻,李金羽觉得自己必须要做些什么。
突然,李金羽双膝一软,直直的跪倒在那些遗体身前,头重重地磕在了地下,一个,两个,三个,一连就是九个响头。
校场之上,原本站立着的所有人,在看到李金羽这个举动之后,不约而同的跪倒在地,向着那些死难的战士们磕起了头。
包括那些已经确认自家亲人牺牲的家属,原本心里边淡淡地怨怼感,此时,已经随风飘散,他们感到了自家亲人的死,是那么的伟大,崇高!而军主如此的态度,更加深深的打动了他们的内心,为了军主,受再大的苦,做出再大的牺牲,都是值得的!
李金羽并不知道,自己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而做出的举动,使得威望更加的深入民心。
李金羽重重地磕着响头,头磕在地上发出重重地响声,这几个头,李金羽磕的是心甘情愿,是发自肺腑的。
当他抬起头的时候,额头处已经留下了深深的印迹,鲜血隐隐渗出。
不过,李金羽已经顾不得擦拭,他站起身来,围绕着那些战士的遗体不停地绕着圈。
此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庄严肃穆的站立着。
李金羽一边转着,口中还叨念有词,“弟兄们,我们胜利了,现在已经回家了,回到家里了啊!你们安息吧,在地下睁开眼睛看着我们,看着我们为了那个崇高的信念,为着华夏民族的自强不息而奋斗着,为此,我们不惧牺牲!”
四周的战士也被这一幕给感染了,他们纷纷高喝着:“奋斗终身!不惧牺牲!”
就在这一声声的呐喊声中,李金羽已经围绕着所有的烈士转了一个圈,退回到了队列的前方。
“敬礼!”此刻,李政不由自主的大声喊道。
哗拉一声,华夏军所有的战士冲着自己的战友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就在这个军礼中,一首歌飘然到了李金羽的心头,这一刻,他决定要把他作为自家军队的军歌。
他慢慢的哼起了这一首歌,开始的时候声音低低的,曲调还有些不熟悉,但是,随着他持续的咏唱,伴随着一股使命感,那首印在记忆深处的歌,被他完美的唱了出来,声音越来愈高,响彻了整个校场,也深深的印入了华夏军所有人的心底。
狼烟起江山北望
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
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中国要让四方
来贺
一首前世屠洪刚的精忠报国,使得李金羽彻底的明白了他来到这个时空的使命,那就是让堂堂的华夏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之巅。
这一首歌,烙印在了华夏军的灵魂深处。
伴随着李金羽的高歌,不约而同的,所有的华夏军将士们齐声高歌,刚开始的时候唱的断断续续的,可是,他们不以为忤,用自己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情感演绎着,最终,形成了一个大合唱,歌声飘山过海,歌声响彻蓝天。
这一刻,整个世界几乎都感到了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萌发着,萌发着,这种东西最终会彻底的成熟,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格局。
而鞑子以及依旧做着遍布黄金的海洋梦的那些白人们,这一刻,从内心深处砰发出了一股强烈的不安,同时,又感到似乎什么对于自己至关重要的东西不翼而飞,离自己远去。
一曲高歌之后,所有的人都感觉到自己额内心不再空虚,那份充实感使得他们深深地迷醉着。
不仅是华夏军的将士们,就连四周的那些家眷以及青壮们,也都感染了,他们憧憬着未来。
李金羽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首歌的魅力,在大家高歌完毕以后,他大声地喊着:“兄弟们,这首歌就是我们的军歌,他将伴随着我们实现华夏民族自强这一崇高的理想!”
华夏军的将士们也被鼓起了情绪,一同高喊着。
....................
李金羽做了一个决定,他要修建一个无比宏伟的烈士陵园,要让这些流血牺牲的将士们永远的受到后人的祭拜。
他将这个决定告知大家的时候,听到这一个消息的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从来没有想过,青史留名也会落在这些普通士卒的身上,以为,这些收拾那些名臣的专利。
想到自己以后也会有这么一天,大家的热情那是无比的高涨。
所有的人都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态度。
烈士陵园,事关重大,李金羽并没有草率的修建。
他听取了所有人的建议以后,归纳了一下,从中挑选出了最佳的方案。
这个时候,风水之说深入民心,况且,有着系统的存在,李金羽也对于以前那种唯物主义有了全新的认知。
为了挑选出一个最佳的风水宝地,李政被派了出去,前去不远处的醴泉寺请隐居在那里的风水大师妙音大师来为这个烈士陵园选址。
当然,在李政前去搬请妙音大师的时候,他们也不可能干等着,最起码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还是要赶在前边的。
至于那些牺牲的将士们,李金羽也知道,目前的这个环境,不适合强行让大家接受火葬的观念,入土为安这个理念历经上千年,早已经深入民心。
就连后世,在国内强行实施火葬,并且有着一国总理为之带头,可是,就在堂堂的首都不远处,火葬依旧成为了一个形式,那里的人们根本就不理会这一个命令,依旧是我行我素,可知,要想在目前这一个环境下采取火葬,是绝对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随赶着后世人口的大爆炸,火葬,将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而自己,说不定可以在这里开一个口子,也许会减轻以后实施的压力。
当然,李金羽没有那么的莽撞,他只是偷换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商量以后外出作战,牺牲将士们遗体的问题。
在外作战,将牺牲的将士们暴尸荒野,必然会影响军心,而运输也会是一个难题。
在大家商量不出一个对策的时候,李金羽才将自己的方案说了出来,那就是以后,将那些不便运输的烈士遗体就地火化,将骨灰运送回来,如此,既可以不让烈士们暴尸荒野,也能够减缓运输的压力。
在李金羽抛出这一个对策的时候,经过了一番商议,再没有良策的情况下,大家只好不得已的同意了这一个权宜之策,并且将之纳入到了军队的规章制度之中,以后,除非是全军覆没,没有办法收敛烈士的遗体,其余的情况,必须第一时间将烈士的遗体寻找回来,火花后,将骨灰运送至烈士陵园安葬。
计议完毕,李金羽又提起了目前这一批烈士遗体的安置情况,原本他想要提出火化的这个说法来着,可是,下边站起来一个人,正是牛猛。
因为牺牲的人大多数是原先牛猛的老部下,因此,在这一个问题上,牛猛有着充分的发言权。
而李金羽,自然也会尊重他的发言。
牛猛提出,既然烈士陵园一时半会的无法建好,那么,为了避免将士们的遗体腐烂,最好的选择就是讲他们火化,在烈士陵园初步建好以后,再将他们的骨灰安葬进去。
而且,牛猛还说了,那些死难将士们的家属工作就交给他来处理。
当牛猛率先提出这一个建议以后,李金羽如同吃了人生果一样,从内心深处一直到汗孔毛发,都透漏着无比舒爽的感觉。
于是,他装模作样的继续问询了其他人的意见。
在实在也想不出其余更好的办法以后,大家也就同意了牛猛的建议。
看到大家已将同意以后,李金羽故作沉思片刻,一锤定音,将这件事定额了下来。
而散会后,牛猛接受了命令,前去说服那些烈士家属去了。
不得不说,牛猛除了战场上的运气逆天以外,他的那张三寸不烂之舌,威力也是无比的强悍。
原本,在李金羽的认知中,并不好做的工作,牛猛仅仅用了一个上午给搞定了。
这一刻,李金羽惊喜的看着牛猛,尤其是注意着那一张嘴。
原本,在这好几天的接触中,他有些惧怕被那张嘴给缠住,可是,在这一刻,他却看到了那张嘴的其他用途。
用人之道,讲究一个知人善任,就是说应把考虑的重点放在人的特长这一方,要因人而用,不要人为地强求别人改变或放弃自己的特长勉强地去适应工作,善于用人的管理者,总是针对人的领域特长,安排适宜的工作,分派适合的任务,以发挥人的特长优势。
人尽其才,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不过,就在李金羽因为好奇,追问着牛猛具体的方法时,牛猛只是奸奸的笑着,却始终不肯透漏只言片语。
在牛猛安抚好烈士家属之后,李金羽决定趁热打铁,尽快的将烈士遗体火化。
再次来到了校场之上,这里临时当做了烈士遗体停放的地方。
李金羽命令人堆起了一个巨大的火堆,烈士太多,一次也没法全部的火化完毕,因此,李金羽将之分为两拨,分先后顺序火化。
校场之上,滔天的烈火熊熊燃烧着,围在四周的李金羽连同送葬的人群肃穆的静立着,目送着烈士。
一连用了接近一个下午的时间,方才将所有的烈士遗体火化完毕,然后又名人下山定做了一批棺椁,将火化后的骨灰放置在里边,只等着建好烈士陵园以后好好地安葬。
剩余的时间,就在等待李政归来的过程中,李金羽率领着全山寨的人开始平整巨石,在地点定好之后,会请人将这些巨石刻成石碑,安置在烈士陵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