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暖和起来了,也不把鸡鸭鹅都圈起来养了,在山脚下小河边圈了一大片地,被放养的鸡鸭鹅一下子都精神了许多。
小鸡可以吃草里的虫子,鸭子可以吃小河里的小鱼和小虾米,眼见着蛋下的多了起来,所以现在好味卤肉铺子里又多了一种卤蛋,一个铜板一个,比生鸡蛋的价格也贵不了多少,吃不起卤肉的就买个卤蛋吃,既便宜还能吃到肉香,卖的很好。
这天虎子来找沈春意,说好多小商贩去铺子里问,能不能从铺子里进一些卤蛋,去码头或集市上售卖,这个卤蛋又不是只有富人才吃的起,平常人家也舍得吃。
沈春意同意了,不用去铺子里进货,直接来晨曦农庄就行,进货的话,两个铜板可以给三个,这样一来需要的鸡蛋就更多了。
为了让鸡鸭多下蛋,农庄的孩子们无事了就去田里捉虫、捉蚯蚓,既能除虫害,又能喂鸡鸭,尤其是下了雨以后,好多蚯蚓翻到地面上,鸡鸭最爱吃这个了。
沈春意在现代时,看到一期农业节目就是养蚯蚓的,讲了好几种模式,可她就对一种挖坑养殖的方式印象深了些,或许可以自己试试养殖蚯蚓。
在背风阴凉处挖一条宽一米,深一米的养殖沟,得将坑底夯实,要不蚯蚓就都逃走了。
在沟底铺一层五寸厚的肥沃土或者垃圾,然后垫上五寸厚的牛粪,这点牛粪可是不好攒呢,农庄里只有十来头的耕牛,还是专门去附近几个村子里收的,一筐牛粪二十个铜板呢。
牛粪上在再填装五寸厚的垃圾,这是第三层了。第四层上铺五寸厚的枯枝烂叶,第五层再铺泥土,泥土上再铺牲畜的粪便。
沈春意记得没那么真切,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培养料装填好后就是放蚯蚓了,农庄的孩子们挖到的蚯蚓有限,就让人去附近几个村子去收。
将蚯蚓投放到养殖沟以后再用秸秆覆盖,隔一个月加一次枯草烂叶,经常保持沟内潮湿,天气干旱时,每隔三五天就用污水或者猪粪尿淋一次,养些天就能挖捕利用了。
沈春意记得蚯蚓是一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果要是让鸡鸭染了病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她嘱咐负责喂养的人,一定要将蚯蚓煮熟后在混进米糠麦麸中喂。
蚯蚓量产多的时候就将蚯蚓炒干,磨碎,存放起来,以后慢慢使用。
自从用蚯蚓来喂养鸡鸭以后,鸡蛋鸭蛋的产量要比以前多了一倍。鸡蛋光做卤蛋都不够,所以沈春意就没想着做别的,但是鸭蛋卤着吃不好吃,沈春意就想着做成咸鸭蛋和松花蛋。
这时沈春意无比的感谢妈妈,妈妈酷爱看农业节目,尤其是农经养殖致富类的,让她无形之中积累了好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咸鸭蛋的做法沈春意很熟悉了,因为在看完那期农业节目后,她和妈妈一起尝试着做了一次,做的很成功,后来妈妈年年都做,沈春意常帮着打下手。
先将鸭蛋清洗干净,因为鸭子是散养的,到处下蛋,所以蛋皮上会有很多的污垢。
把清洗好的鸭蛋捞到个盆子里,盆子里放一些清水,再放些白醋,白醋可以软化蛋壳,使鸭蛋更好入味。
找一些泥土,捏散放到石板上,点一个火把,烧一烧这些泥土,这样土里的细菌和虫卵就都被消灭干净了。
把烧好的泥土放入盆中,然后就开始调味,加入盐,山泉水,白酒,然后将泥块捏碎调成糊,再将浸泡好的鸭蛋放入泥糊中,再撒上一些盐,封口腌制十五天就好了。
松花蛋的做法就复杂一些,生石灰用茶水化开,加入食用碱、盐搅拌均匀,再放入草木灰搅拌开,再用茶水活成稀泥。
将鸭蛋裹上调好的泥,再放到糠里面滚几圈,让鸭蛋均匀的沾一层糠,放小瓮里密封好,有十天就能吃了。
当沈春意第一批盐鸭蛋和松花蛋腌制好以后,先在庄子里搞了个试吃大会,咸鸭蛋的味道大家都喜欢。
煮好的咸鸭蛋切开,香气扑鼻,蛋白白净,蛋黄金黄,吃起来又细又沙,入口化渣,十分的美味。
但松花蛋的味道就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了了,能接受的却极喜欢,像外祖父,他就钟爱这一口。
沈春意将腌好的咸鸭蛋和松花蛋给徐若妍、聂蓁蓁、郑沫、和李素棉都送了一些,其中咸鸭蛋多一些,松花蛋少一些,那次她们在公堂上帮了她,她还没表示感谢呢,正好做了咸鸭蛋和松花蛋,送她们尝个鲜。
没过几天徐若妍就乘着马车来找她了,一见她就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春意,那天你送的那个松花蛋,还有吗?”
“有呢,多着呢,你喜欢我再送你一些。”沈春意说着将她拉进了自己的房间。
“其实也不是我喜欢,不不,虽然我也很喜欢,但是也没我父亲和聂爷爷喜欢……”主动跟人要东西,虽然这个人是自己的好朋友,但是徐若妍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一时话都说不清楚了。
“到底是谁喜欢啊?”沈春意笑着问道,又将清清端上来的酸梅汤塞到徐若妍手里。
“我实话跟你说吧,春意,我父亲,素棉的父亲,还有蓁蓁的爷爷都极喜欢你送的松花蛋,她们都脸皮薄,差我来跟你讨要。”徐若妍说着,喝了一口手中的酸梅汤。
“这么小的事,用的着你这么为难吗?”沈春意说完,看着徐若妍鼓着嘴巴如小鸡啄米般点着头。
沈春意正想劝两句,徐若妍将口中的酸梅汤咽下,说道:“我是说这个,酸酸的,太好喝了!”
“你喜欢?我有配好的料包,送你一些,你什么时候想喝了,一煮就行。”沈春意说道。
徐若妍喝完了酸梅汤,打量了一下沈春意住的屋子,摇了摇头,“春意,你这房间也太不像小女儿的房间了,除了书就是书,一点装饰都没有,正好我这带了些东西,摆在这屋里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