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落实了扶持难民政策,绝大多数逃荒难民回到家园,许多无主土地种上了春麦、高梁和小米。元锋不拖欠赈灾粮款,凡是州县政府签署的赈灾粮接收单据都及时付款,大小商家都勇跃参与赈灾,赈灾工作提前完成,沦陷区粮价降到每石八两之下。
沦陷区赈灾共花费了113万两银子,这中原的民脂民膏,终于落到了中原的土地上,赔款官银还剩下67万两,那是计划中重建被破坏州县资金,高基对元锋说,你赈灾也够辛苦了,给你一月假期回乡省亲,皇上还可能要召见你,这重建就别管啦!
元锋对基建也不在行,不管就不管,把官银交割清楚,乐得悠闲自在几天。
皇上高洋对赈灾还算满意,朝廷也有时间对战争功劳进行审核了,兵部稽查己经来点过人头和俘虏登记在册。把有功人员具体功绩分别记录核实,提交兵部和吏部。
朔州东军山阴有突厥人头462,俘虏53,叛军人头1260,俘虏2700,收复应县、西坊、浑原、沙圪、广灵,突厥人头82俘虏103,叛军俘虏3100擒获叛**子方华、马奎、功劳卓著。高摩珂、崔家宝、崔健、高得、杨有积人头获连升**。任雄、王福、崔安、萧山连升两级,黄博、郭如、于明官升一级。全军获赏银21260两,元锋赏银5000两。
虽然这些团校尉都连升**两级,但他们都没有官阶,不在九品中正之内,是未入流的胥吏。所以他们只能从裨将做起,算是九品中正正式官员,迈出了当官重要的一步。
突厥俘虏和叛**子、大些头目都押往京城刑部、大理寺关押秋后问斩。
攻城之战大多数突厥尸体被拉走运回漠北,虽然谁都知道这情况,没有实物在也不算了。
另外朝廷对213阵亡士兵、188伤残士兵分别给予20两、10两的抚恤金,算是安慰吧。
对浴血奋战的士兵来说,朝廷这赏赐太微不足道了,只等于是一种荣誉,跟现代发的奖状差不多。两万多两银子看来不少除了军官部分,3000多士兵平均每人就拿6两吧。
这6两银子在平常年头能买三石麦,在这沦陷区就连一石也买不到。那些新兵没参加战斗没有斩获俘虏,就什么赏赐也没有。元锋下令全体士兵人发5两战时补贴。
同时,朔州城里对投降变节、惧战弃城逃窜、力战城破后撤进行辨别。战死阵亡都是忠烈,投敌为虎作伥很明显都不用说了,辨别主要是惧战弃城逃窜和力战城破后撤。
首先审查的是忠武军杜鹏,作为忠武军主帅,朔州城破时不在指挥军队作战。
杜鹏解释说:当时北门、东门吃紧守军伤亡惨重,为解困亲率骑兵一千出南门抄敌侧后攻击,在东门与敌激战时发现东门失守,大队敌兵冲进城,局势无法挽回。为保存力量只有撤退恒山,伺机收复朔州。和谈期间收复后所县,突厥北撤率部追击夺取朔州东门北门半个朔州,斩突厥200首,斩叛军130首俘获1500名擒叛军贼首叶翠山为证。
部议的结论是,杜鹏身为朔州主帅理应坚守指挥,率军出击是为不当,朔州失陷有一定责任,不构成惧战弃城逃窜。能够伺机收复后所和朔州可功过相抵,力战斩获、俘虏按律赏赐,加封太子左庶子官复原职,另赏银1000两统率忠武军。
杜鹏喜上眉梢,总算如愿以偿,官复原职朔州又在自己治下,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审查第二个是忻州兵备佥事援朔军统领崔乃亮,负责镇守朔州西门,城破时未坚决抵抗突厥掩护居民逃离,却自己率本部兵马先撤,有未协同守城尽力杀敌之嫌。
崔乃亮答辩说,西门当时未遇突厥围攻,是固没有浴血奋战,北门、东门失守,官员百姓蜂拥南门出逃。朔州事已不可为,乃令本部及部分溃卒百姓撤黑驼山。
黑驼山在朔州突厥重兵鼻子之下,下官坚守未远离就是要伺机收复朔州及周围地区。本部虽兵微将寡不敢苟且偷生,先后收复平鲁县、下水县,奋力攻克朔州西门驱逐突利北逃。斩获突厥120首叛军166首俘获960人擒叛逆傅聪。后率兵北上收复玉州、左云斩获突厥80首叛军134首,俘获540人。主持玉州赈灾至今。
部议结论是:崔乃亮为援朔客军统领,有未协同守城杀敌之嫌,能于朔州城破时全师而退,潜伏左近黑驼山收复平鲁、下水进而收复朔州西门,斩获、俘虏超过本部士兵,作为步兵实为不易。且不惜余勇北上收复玉州,亦多有斩获,功勋卓著官升太子洗马,擢玉州剌史另赏银1000两。着镇边卫国安定地方,即日视事不得有误。
崔乃亮黑了脸几乎就骂出声来:你妈妈的!臭鳖佬,瞎了你的狗眼这叫加官吗?玉州什么地方?打秋风的一抬腿就能进来!兔子都不拉屎,叫老子镇守那不是要命么?为什么不是忻州?不是晋中?奶奶的,良心全喂了狗!什么鸟剌史还不如做忻州司马呢!
骂归骂,毕竟升了官阶有了做剌史的资格,以后慢慢想办法调回内地好州郡就是。
下一个审查的是征北将军王络,他统兵五万援朔,滞留云中山月余有畏战不进、坐失战机之嫌。当然,将统兵在外有审时度势,权衡利害决定进退之权,畏战只是怀疑。
王络辩解说,征北军虽有五万之众,乃太原南部几州二十多县府兵抽调组成,未经统一训练难以上阵对敌,强行出击只能失利自取其辱。所以滞留山中严格训练伺机破敌。
我军最先收复神池、宁武,立即进击朔州驱逐突利可汗,宁武窑子头之间一战,我军虽斩获135首,自己伤亡1400多人,这证明步兵对阵骑兵训练不足是多么可怕!
战争十分残酷战场充满变数,不是局外人凭空能够想象出来的。我必须要对士兵负责。
征北军正面打击突厥,奋勇当先夺取朔州南门,突利北逃我军尾追收复怀仁、马道头、杜正、韩岭最后收复大同。斩贼首65斩叛军150俘获1500,擒获叛**子孙茂。
王络的话头头是道,而且曾跟突厥血战,这斩获、俘虏证明积极进取。
部议结论是,征北军滞留山中事出有因,畏战之言查无实据,收复朔州、大同十余县,斩获突厥200首叛军150俘获1500擒叛军首要孙茂功勋卓著。
部议似官升内给侍授车骑将军,赏银1000两。斩获按律赏赐部下有功人员。
下一个审查的是招安人员李驹儿,既然招安以前种种既往不咎,猫儿岭大败牙师,攻克原州大破吐迪斩获213首,斩叛军156首俘获1000人,擒叛**子何休功劳甚大。
特旨封太子备身授原州兵曹参军,桑干河巡卫司督办赏银1000两。
下一个审查的是曜将军卓福,此人承诺领兵守城初时英勇奋战,后因战况恶化,城破之时抛弃士兵不顾携家逃出南门,至今杳无音讯。确定为临阵脱逃朔州失陷负主要责任。刑部图形画像发海捕文书缉拿夫妇子女归案治罪,三族流放边陲为奴。
还有那些明白携家出逃被突厥俘获,现今已成漠北奴隶的官员就不再追究罪责了。
下一个是忻州兵曹参军援朔军佐领郭如,此人分兵协守应县,突厥围城前只身往山阴求援,率援军回应县途中应县城破县令方华投敌乞降。后加入山阴协守打退突厥围攻。
郭如战前山阴求援属正常军事措施,救援不及应县失陷不担责任,方华投敌裹胁忻州府兵为叛军,罪在方华与郭如无关不予追究。协守山阴后能积极献策团结官兵,辅助元锋、黄博做好后勤支持守城有功,官升太常博士充任忻州兵备佥事赏银200两。
郭如对这结果十分满意,他的期待就是取代上司崔乃亮。协守应县危机四伏若不是有些先见之明,恐怕就随方华玉石俱焚了,天可怜见让我跳出火坑,加入山阴也是危在旦夕,险象环生,总算没看错赘婿,借光立了一功,终于如愿以偿啦!
下一个是山阴令黄博,该令为山阴之主,未能披挂上阵杀敌。但于危急时发现人才,果断委以重任,愿委身辅助守城,有伯乐之明让贤之德,知人善任,虽无斩敌之功,山阴是唯一未沦陷之城,黄博固守功不可没,收留安置难民率先恢复生产亦为表率。
黄博官升秘书郎充任朔州司马,赏银500两。县尉于明积极配合守城,调集物资、民夫尽职尽责,官升校书郎,任山阴主簿,赏银100两鼓励勤勉为皇事。
黄博对这结果也很满意,本来并不奢望立功,只求能保住山阴没有罪过,然后想法调离就万事大吉。鬼使神差来了个赘婿初生牛犊不畏虎,野心勃勃要立功,挡都挡不住只有听天由命随他折腾。上天有好生之德,他果然成功了,借光也获得了固守之功。
唉哟,现在是天随人愿,升官发财又离开了这火药桶是非之地,就让赘婿随便折腾去吧!
朔州审查功过还有一个疑难问题,那就是宁武县令唐靠,传言说唐靠为了保命开门迎敌,然后把全城八九百老弱残病驱往沙山崩谷,集体活埋邀宠突厥。突厥格鲁曼觉得他年老无用,手头又无兵卒不大理睬,唐靠老羞无趣,不知道在何处悄悄自杀谢罪。
唐靠已到古稀之年,任宁武令近十年,仁义施政颇有好名口碑,行将告老还乡却发生了战事。唐靠虽然已死,如果传言属实,不但投敌变节,且残害无辜罪大恶极,必全家抄斩夷三族以平民愤。问题是全城老弱无一生存,唐靠、目睹证人已死,死无对证。
有许多逃难回家的青壮反映,突厥将至宁武难以自保,是县太爷发粮食、盘缠叫他们逃难,躲过兵祸才回家,城里留下的都是老迈、病弱走不动的人,唐太爷大仁大义爱民如子决不会杀害他们。杀害老弱病残没有必要,肯定是搞错了以讹传讹,冤枉了唐大人。
宁武回家难民有七八万人,所说情况一致,可以确定唐靠发钱、发粮帮助他们逃难。一千府兵遣散了七百青壮,他们反映说,唐大人说宁武无力自保,与其玉石俱焚不如能逃的都逃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注定要与宁武共存亡,你们好自为之。
有300老兵要求保护唐大人离开宁武,唐大人不肯说自己注定血洒城头,老兵留下陪他。
这些情况都跟传说背道而驰,其实传说也有不少疑点,问题是唐靠和300老兵死何处不知,反映情况的人都得到唐靠发的钱粮,有庇护他的嫌疑,故意为他说好话。
再有,国库钱粮未经允许滥发百姓其罪当诛,唐靠即使生还亦是待罪之人算不得忠烈。
唐靠家没人在场,家道清贫没有银子上下打点有关人员,所以没谁替他叫屈喊冤,替一个重罪疑犯说话是要担风险的,已经确定他私开官仓发钱放粮了,万一他真投降突厥呢?
世间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担风险事少说为佳。还是决定有罪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