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等等,再等等……
子未曰2025-06-12 10:006,775

“这……这……”

魏延的双手不停颤抖,捧着战报看了又看,不禁老泪纵横。

“关将军身处逆境还能以寡击众,并且全歼三万魏骑,必是先帝、丞相与云长将军英灵庇佑……呜……大汉复兴有望,复兴有望啊……”

短短几句话,魏延数度哽咽。

顾不上擦拭眼泪,往着成都方向叩首遥拜。

如此情真意切,众将见之无不动容。

更多的,还是对关索的羡慕与嫉妒。

甚至有人认为,关索此战之功勋,几乎等同于“灭国”大功。

更关键的是,此时已经开春,北方将会越来越暖和,正是大举北伐的最佳时机。

北伐!北伐!最好是现在!马上!

众将无不磨拳擦掌,姜维却轻举酒碗,目光微闭。

或许没人知道,此时的他外表平静,心头却在感概万千。

七年,七年!

时间过得好快,穿越至此,已是整整七年。

这七年里,每日都在策划着复兴汉室,希望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还能荫妻蔽子,流芳百世。

此番东征,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剿灭东吴,如今又全歼魏国骑兵,全军气势如虹。

如今,汉国骑兵控制着千里平原,汉军战船马上就能开进淮水,运兵运粮畅行无阻,再不北伐还等何时?

北伐,北伐!

姜维也想举兵北上,无时无刻不在想!

然而……

“军师!末将请领战船二百艘,沿淮水与颍水而上,两月之内必破轘辕(huán yuán)关!”

张翼话音刚落,廖化又大步上前,“军师!末将只需五千兵马,两月内必破旋门关!若是超时未破,甘领军法!”

“是么?”

姜维轻声浅笑,未置可否。

然而,魏延马上就出言阻止:“诸位可别忘了,合肥还在魏军手中!在咱们的对岸,下蔡与平阿也在魏军手中!”

“切!”

张翼扭头一笑,表情不是轻视,而是鄙视。

当然,他鄙视的对象并非魏延,“文长啊,你太高看魏军了!

“这段时间,文钦与赵统窝在合肥城外,估计全身都要长蘑菇了,王昶与毌丘俭可曾出城一步?

“下蔡城的胡遵,还与平阿城的诸葛诞,应该收到骑兵覆没的消息了吧?

“他们用脚丫子也该想到,关将军很快就会回师。

“这种情况下,他们除了死守待援,还能有何作为?

“再说了,我军此番北上,是以水师运兵运粮;那曹魏连条像样的木船都没有,谁还能断我后路不成?”

张翼这么一说,帐中的请战者也就更多了。

稍稍琢磨,魏延也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赶紧向姜维投去询问的目光。

“我觉得,现在打洛阳也可以,但不能太过急躁。”

“军师!”

“军师……”

姜维的话模棱两可,引得众将越发着急。

但姜维并不着急,不紧不慢地放下酒碗,“刚才魏将军说得没错,合肥、下蔡与平阿城,魏国仍然驻有重兵。

“刚才张将军说得也没错,但至少现在,我还不能大规模地全军北上。

“否则,我若久攻轘辕关或者旋门关不克,岂不失了锐气?”

“……”

姜维这话,众将很难认可,都认为他在故意拖延时间。

但仔细一想,好像又有点道理:魏国东部的千里平原易得,想打洛阳却没那么容易!

前阵子,汉军千里直取建业成功,既得益于骑兵的快速突防,又得益于战船顺江而下。

而洛阳,既无水道直通,四周又有雄关林立,很难效仿攻打建业时的“千里奔袭”。

没错!洛阳的四周雄关林立!

那是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大将军何进为了抵御黄巾军,在洛阳四周筑造了(新)函谷关,伊阙关、广成关、大谷关、轘辕关、旋门关、孟津关与小平津关。

这八座关城合称“洛阳八关”,地势险固,易守难攻,汉军若无充分准备,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攻破。

刚才,张翼口中的轘辕关,还有廖化口中的旋门关,两者一南一北,牢牢扼着洛阳的东大门。

就算汉军已经攻取合肥、下蔡与平阿,就算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也没人敢保证迅速破关。

可是,如果现在不攻,等到魏国缓过劲来,岂不更难攻取?

注意到姜维的冷静与沉着,魏延料定他已有主意:“伯约,你要急死个人啊!你到底有何打算?干脆点好不好?”

“大哥,你都一把年纪了,还是那么急躁!”

姜维仍是不急不躁,饶有兴致地把玩手中酒碗:“如果再过两年,魏国能有多少兵马可以调动?而我大汉,又将有多少兵马可以调动?”

“呃……”

魏延顿时有点懵圈,但短暂的懵圈之后,马上就豁然开朗:

汉魏两国的差距,再也不是“一州”与“九州”的差别;

特别是魏国骑兵覆没之后,其步卒绝不敢轻易东出轘辕关与旋门关;

与就是说,魏国很快就要失去对豫州、兖州与徐州的控制;

其东、北部的青州、冀州、并州与幽州,也将在汉军的铁蹄下瑟瑟发抖;

司马懿自毁誓言诛杀曹爽全族,以及他裹挟太后、架空曹芳之卑劣行径,必会让世家大族心生芥蒂甚至逐渐远离;

如果再有曹节帮忙劝说,青州、冀州、并州与幽州的曹氏宗亲逐步倒向汉国,并非没有可能;

如果真能这样,司马懿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几乎被压缩在了狭小的河内郡;

想到这些,魏延仿佛已经站在洛阳城头,双眼再次变得湿润。

北伐!北伐!

十几年持续北伐,无数英灵血染疆场,看似徒劳无功,却在一点一点改变两国形势。

终于,今日,克复中原复兴汉室,再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指日可待!

可是,姜维为何不着急?他到底还在等什么?

不行!绝对不行!

“伯约,我必须趁胜追击!绝不能给司马老狗喘息之机!”

“不急,我自有打算,还是再等等吧!”

等等?

想起姜维刚才的问话,魏延想死的心都有了:“靠!你的意思是,让咱们再等两年?”

“不会吧?咱如今兵强马壮,还要等什么?”

“军师!我军马上就能对洛阳形成围攻之势,千万不能等啊!”

“军师!此次出征,我还没上过阵呢!一家老小还等着赏钱购买大宅,你不能这样啊!”

“军师……”

“诸位,诸位……”姜维连连挥手,帐里总算安静下来,“其实,我是在等一封信,估计很快就有回音。所以,诸位还是赶紧回去休息吧!”

靠!

说起那封信,众将无不怨声载道。

他们都知道,那是一封劝降信。

呵呵,劝降信!

若是送给镇东将军诸葛诞,或者送给征东将军胡遵,众将或许还能理解,但不是!

那封信,是送给城中邓艾!

特么的,邓艾!

一个小小典农中郎将,既无家世又没背景,几乎从没听过此人!

更何况,他既无兵权又无军职,姜维为何对他如此上心?

这种怪事,众将实在不能理解,认定姜维在拖延时间。

只可惜,不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

这种事情不用问,问了他也不会解释。

唉!急死个人!

急!

众将在着急,姜维也在着急。

因为,他无法用合理的理由,去解释自己按兵不动的原因。

邓艾,姜维并不陌生。

这几年,一直在打探他的消息。

此人字士载,义阳郡棘阳县人,出身寒微。

一年前,也就是他41岁时,奉了魏国朝廷的命令,前往陈县、项县至寿春一线屯田。

他考察后发现,这一地区土壤肥沃却缺水,主张开挖河道修渠引水,于是写了一篇《济河论》作为奏书,借以阐述自己的主张。

奏书中称,可在淮河以北屯兵两万,在淮河以南屯兵三万,按照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

如此常年保持四万兵马屯田戍边,只需六七年时间,就能积聚十万军队的五年之粮。

只要有了这批粮食,魏国的对吴作战将无往而不胜。

正是这封奏书,让司马懿注意到了此人,于是封其为典农中郎将,命其全权处理屯田事宜。

然而,司马懿与邓艾做梦都没想到,淮水屯田不到一年,建业城就被汉军攻破。

他们更没想到,汉军的北上如此迅速。

据姜维的可靠情报,就在汉军大举北上、王昶与毌丘俭被围合肥之时,诸葛诞与胡遵决定北退“诱敌深入”,等到毕轨与陈泰全歼汉军骑之后,再回淮水“伺机而动”。

本来嘛,当时,面对来势汹汹的汉国骑兵,诸葛诞与胡遵率领的步卒,只能选择“避其锋芒”。

但邓艾,不知用什么办法说服了两人,使其没有往北撤退,而是驻军下蔡与平阿,与寿春的主力汉军隔水相望。

没错,魏军这样的部署,确实是邓艾的主意——姜维的细作,有足够证据可以证实。

就在半个时辰之前,也就是收到关索的捷报之前,姜维还在为这两路魏军头疼:

如果关索战败,如果诸葛诞与胡遵继续听从邓艾的建议,淮南的汉军主力很难全身而退——没办法,此次的北上只为救援关索,实在有些仓促。

然而,或许是上天庇佑,关索竟然全歼了魏国骑兵。

如果他收到命令全速回师,最多两三天就能赶回淮水。

在这期间,诸葛诞与胡遵的七万多魏军,还有邓艾的四万多屯田军,肯定不敢轻易出城。

否则,如果撞上回师的关索,必被全歼于野外。

然而,等到关索回师之后,魏军就更不敢出城了。

也就是说,不论淮南的汉军主力是进是退,魏军都只能龟缩城中,直到粮草耗尽。

这个问题,姜维看得明明白白。

他不肯在此时大举北上,除了需要时间筹备粮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邓艾的安危。

没错!邓艾很可能有性命之忧!

诸葛诞一怒之下,很可能将这个罪魁祸首剁成肉泥!

邓艾!

众将并不了解邓艾之才,包括司马懿,但姜维不一样。

在他看来,邓艾绝不能死,必须为汉国所用。

诚然,此时的汉国兵强马壮,就算没有邓艾,攻破洛阳也只是时间问题。

但姜维想要的,并不仅仅是“还于旧都”,而是真正的复兴汉室。

要达成这个宏伟目标,不仅需要无数的能人志士,还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所以,此时此刻,不要过多地刺激诸葛诞。

北伐之事,还是暂且缓一缓吧!

“既然伯约不建议马上出兵,那就暂且等一等,诸位回帐歇息吧!”

魏延知道姜维有他的打算,也知道他有不方便细说的理由,更相信他复兴汉室的决心。

劝退众将的同时,却也忍不住出言揶揄,“伯约,你是不是整天沉迷于温柔厢,丧失了斗志?”

“靠!我是那种人吗?我只是……这个……唉呀,散了,大伙赶紧散了……”

呵呵!

说起近日的“温柔厢”,姜维竟然有些着急!

不,他不是因众将的嬉笑而着急,而是担心回成都之后,不好跟诸葛果解释。

唉!乱烦的!

本来,王菁带着巨款前来谈生意,又有诸葛菱亲自引荐,至少要设宴款待吧?

席间,王菁主动帮忙斟酒,没理由拒绝吧?

将近一年时间没碰女人,见了母猪都觉得眉清目秀,多看王菁那尤物几眼,很正常吧?

生意谈成,多喝几碗庆祝一番,没什么问题吧?

嗯,喝酒!

平时千杯不醉的姜维,竟然只喝几碗就有了醉意。

很快,什么都不知道了。

然后,做了一场美梦,睁开眼已是天亮。

自己一身精光,身旁的王菁更是衣衫凌乱,面颊绯红,天见犹怜。

床单上,星星点点的红渍还没干透。

想起酒宴时诸葛菱的坏笑,就感觉酒里被加了东西。

可是,诸葛果和王菁矢口否认。

那诸葛菱还说,男人纳个妾没什么大不了的,她会写信跟诸葛果解释清楚。

唉!只希望,诸葛果知道后不会太生气。

不过话又说回来,王菁那妮子挺会伺候人,嘿嘿!

“姜将军,你不想现在就北伐,是打算回成都嫁女儿,做国丈吧?”

“嗯?”

面对姜维凌厉的目光,张翼与廖化哈哈大笑,快步溜出大帐。

特么的,国丈?

你几个家伙,口无遮拦的,想暗算老子是吧?

这话要是传到刘禅耳中,老子怕要被诛九族了!

昨日,诸葛果的家书中说,刘璿与姜蔓姝,将在大军凯旋之后择吉日完婚。

她还在信中隐隐透露,刘禅可能会在近期,将帝位传给刘璿。

没错,刘禅想要禅位!

不光是诸葛果,魏延、张嶷、张翼、廖化与邓芝等人的家书,全都提到此事。

由此看来,此事应该不假。

问题是,刘禅还没有正式禅位,你几个家伙就称老子为“国丈”,胆子也太大了吧?

特么的,国丈!

一日为太傅,终身为太傅,你们没听过?

老子的太傅身份,比“国丈”牛逼多了吧?

你们以为,老子会在意那个“国丈”?

无所谓了,北伐之事必须等一等,激我是没用的,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

…………

等……

等……等……

等……等……等……

为了建功立业,为了复兴汉室,众将整日都在催促,也在一天又一天地等待。

这一等,等来了邓艾与邓忠父子深夜来降。

这一等,等来了“讨蜀护军”夏侯霸主动归降。

这一等,等来了王昶、毌丘俭、诸葛诞与胡遵开城投降。

这一等,等来了济南王曹楷、济北王曹志、东海王曹霖、经王曹寻、陈留王曹峻、平阳公曹琮、燕王曹宇、赵王曹干、楚王曹彪、东平灵王曹徽,等等,几十位曹氏宗亲的归附降书。

正如姜维所料,当年曹丕篡位时,曹节恨得咬牙切齿却无能为力。

毕竟,当时的刘协都没人买账,何况她一个“空壳”皇后。

几年前,也就是姜维派密使给她“送药”的时候,刘禅在诏书中尊她为“献穆皇后”。

这身份,肯定比“山阳公夫人”高贵许多,但在当时只是一纸空文。

然而,汉军平定吴境之后,国力基本与曹魏不相上下,并且连连得胜,气势如虹。

而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又让曹氏宗亲提心吊胆。

他们审时度势,再加上曹节的劝说,纷纷倒向汉国就在情理之中了。

等……

等……等……

等……等……等……

这一等,竟是整整一年。

等来了刘惠与刘舞婵!

这两位汉国的长公主,是在王菁的帮助下,跟随商旅混出洛阳,再经襄阳返回汉国。

这两位长公主,已经年过五旬,并且跟曹演已有子嗣。

考虑到曹演也有归降汉国之意,刘璿征求两人的意见后,将曹演册封为临沅公,一家人安度晚年。

这一年,全国都在整兵备战,但姜维除外。

自从回成都封了“镇国公”,他就把姜家生意交给四位妻妾打理,从此闭门不出。

就连他以前最热衷的北伐大事,也表现得漠不关心。

这日,刘璿终于按耐不住,一大早就领着文武百官前来。

如此阵仗,姜维只能开门相迎:“微臣身体抱恙,没能远迎,还请陛下恕罪!”

姜维抱拳行礼的同时,刘璿也在行礼,仍像以前那样谦卑,“太傅身体不适,弟子本不该打扰。

“可是,北伐之事近在眼前,若无太傅统领大军,终究不是个办法啊!”

“不,不,不,陛下多虑了!陛下,请!”姜维将刘璿请入府中,并示意众臣一同入府。

一边走,一边呵呵笑:“微臣好像听说,内阁会议已经商定好领兵主帅?”

“太傅应该知道,那只是权宜之计。”

“不,不,微臣仔细看过作战计划,觉得没什么问题,所以投了赞成票。

“既然主帅之事已经通过,陛下按照“大汉基本宪法”下诏就行,微臣真没必要掺和啊!”

“可是……此战若无太傅坐镇,大军就没了主心骨。而且,魏将军和陆将军多次表示,他们并没有必胜把握啊!”

“不,不,不,陛下确实多虑了。”姜维仍是那种礼仪性的笑容,并且还是漠不关心,“微臣多次在奏书中表示,大汉之复兴势不可挡。

“不论任何事情,只要不违反“大汉基本宪法”,只要是内阁会议投票通过的,陛下皆可放心去做。”

“可是……唉……”

刘璿实在无语,只能低声叹气。

内阁,内阁!

自从成立了“内阁”,姜维就整日窝在府中,再也不问朝政。

所谓“内阁”,是由十名久经沙场的武官,以及十名精晓政务的文官共同组成。

而姜维口中的“大汉基本宪法”,既肯定了“天子”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又将“天子”的诸多权力交由“内阁”商定。

就如此次的北伐,刘璿、姜维与其他九名武官全部投了赞成票,另有七名文官也投赞成票,共计十八票,远超“大汉基本宪法”要求的“十一票”以上。

又如大军主帅的人选,由于姜维始终“身体抱恙”,内阁会议只能多次商议。

终于在三个月后,以十一票勉强通过了“陆逊、魏延与关索各领一军,从关中、南阳与兖州三路进兵”的决议。

内阁会议虽然通过,众文武却没有必胜把握,这才前来相请。

哪知道,姜维开口“内阁”,闭口“大汉基本法”,就是不肯领兵出征。

呵呵了,大汉基本宪法!

刚开始,姜维还以为,这种“架空皇帝”的律法会被刘璿一口否决,哪知他大笔一挥直接通过。

其实吧,这也不怪刘璿懦弱或者莽撞,而是源于他对父亲的耳濡目染——放下权力,反而更加逍遥。

当然,更离不开姜维长久以来的洗脑,让刘璿对一些“稀奇古怪”的事物更有兴趣。

不论如何,姜维心目中的“君主立宪制”已经初具雏形。

在他看来,此时的洛阳三面被围,汉军“克复中原”乃大势所趋,任何一位老将领兵都能达成。

从长远来看,汉国最需要并非能臣勇将,而是一条正确的、最适合的道路。

一年前,汉军气势如虹之时果断撤军,正是为了促“”君主立宪制”,那是最佳的时机。

君主立宪制!

在姜维看来,十名武官与十名文官组成“内阁”,重大事情由内阁投票决定,既能避免全国的“穷兵黩武”,又能避免宋朝那样的“重文轻武”;

内阁成员的选举制、轮换制与投票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权臣专权”的可能,更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昏君误国”的可能;

只有姜维知道,能让“大汉基本宪法”被刘璿和众臣接受,着实不容易!

现在好了,基本可以放心了——就算没有自己这位“镇国公”,或者没了刘璿与任何一位能臣,汉国仍不会走入歧途。

至少,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还有,大汉,到底如何才算“复兴”?

想到这个问题,姜维有意无意地瞥着角落。

“咦?这是什么?”

“我去!这玩意儿好大!哈!竟然还能转动?”

“伯约,你窝在府里好几个月,就是在捣鼓这个球?”

只是一瞬间,刘璿和众文武,全都被“大球”吸引住,一窝蜂地凑上来。

“太傅,这……就是书里讲的“地球”?”

刘璿试探着问起,姜维满意地点点头。

一边转动,一边指着地球仪上的不同地方,“陛下,诸位请看,这里就是咱们大汉。

“而这里,正是倭奴国,孙权所逃之处。

“还有这里,这是另一块物产丰饶的大陆,我在书里说的袋鼠与玄凤鸟,正是生活在此处。

“还有这里,这块大陆有清香可口的辣椒,有香喷喷的玉米棒,还有巨大的土豆与红薯,只种一亩地就能让好几人吃饱肚子。

“还有这片大陆,美女多不胜数,金银珠宝更是取之不尽。

“所以说,只有完全占领这些广袤的土地,大汉才算真正的复兴!”

姜维滔滔不绝的讲解,众人很难完全听懂,但他们的眼中没有怀疑,而是向往与期待。

累了,这几年,姜维真的累了。

值得庆幸的是,天下大势已定,并且为大汉的将来指明了道路。

这条路到底能走多远,只能拭目以待了。

(全书完)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复兴汉室,从救下魏延开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