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周胤借钱
子未曰2025-06-12 10:003,493

周胤彻底明白了,不管优惠券还是预购券,它的价值就是一千铢。

交易价格有巨大起伏,正是某些人联合炒作、欺骗的结果。

他刚刚买到手,马上就后悔了。

因为,白袍男子手中的两万张,累计只卖出七千多张。

也就是说,没把他手里的券低价买光,“某些人”不会善罢甘休——说不定,明天还能把价格压得更低。

然而,后悔归后悔,周胤再也没钱了。

“夫人,这种事情,你还是不要露面才好。”

“知道啊,我是在等你呢!”

拉着关樾的手,魏贞的话音中略有幽怨,“家里只剩这点钱了,要不,咱把嫁妆全都卖了?”

“不,不,不!”关樾赶紧劝阻,“钱的事不必担心,我跟叔父说一声,三五百万随便拿。”

“关将军,关将军!”

周胤知道魏贞反感自己,却满脸堆笑着追上去,“关将军,如果方便的话,能否向你叔父多借一点?

“呃,我的意思是,如果方便的话,能否帮我借个三五百万,付你两成利息!”

“两成?”关樾差点就笑出声,“周将军,你真想借钱,何不找军师去借?”

“军师?”

“没错,就是军师!只要他信得过的人,别说三五百万,就是三五千万也能借,而且只要一成利息。”

“哦?真有这种好事?”周胤半信半疑,“既然如此,你为何不找军师借?”

“切——”

关樾轻啐一口,“说不定叔父一高兴,本金都不要我还,为何要找军师去借?”

简单一句话,周胤差点就崩溃。

特么的,汉国的那些将军,身家到底有多少?

他们打个麻将,输赢几万几十万眼睛都不眨,到底有多豪横?

就说这关樾,他投汉国没几年吧?

跟魏贞成婚也没几年吧?

魏贞随随便便一出手,就是七千多张优惠券,那可是二百多万铢!

对了,好像听说,她跟关樾成婚的时候,魏延给的嫁妆就是五百多万。

还听说,她家仅仅在蜀郡和巴西郡购买的田地,就有几百万亩之多。

好像还听说,他们都在想方设法筹钱,想在荆州购买更多的田地。

钱!钱啊!

记得烧戈那家伙,在襄阳城外缴获八百多战马,每匹两千铢,这就是一百六十万铢。

除去分给士卒那部分,他一场仗就挣八十多万。

人家捡钱就跟玩儿一样,怎么到了自己手上,搞点钱就那么困难?

唉!刚才购买优惠券的三十万铢,还是苦苦哀求之后,由关樾施舍的。

想到这些,周胤就感觉比人家矮了一大截,再没好意思跟在两人身后。

钱,钱啊!

如今没有战事,没法抓俘虏与敌方将领,想搞点钱还真不容易。

倒卖优惠券利润超高,可惜孑然一身,连个帮忙的人都没有。

罢了,辛苦几个月,搞一笔再说。

至于本钱,只能找姜维借了。

姜维?姜维?

在永安苦等半月,终于等来了姜维。

那家伙特喜欢孙尚香的花船,乘着它从江陵一路开到永安,这才比大军慢了半个月。

没办法,花船实在太大,而且是逆水行船,从西陵至巫县的二百多里还招募了纤夫。

能抢在枯水期之前抵达永安,已经很不错了。

“花船的价格?呃……大约八千万吧?”

得知姜维想买下这艘花船,周胤又感觉比姜维矮了一截。

“八千万?”

姜维眉头微皱,自顾自嘀咕着:“八千万也不算太贵,就是不知,太后肯不肯卖……”

“呃……军师,我说的八千万,是吴国铢钱,大泉二千。”

“噗——”

姜维当场就喷了。

一枚“大泉二千”,重量大约十八铢。

如果折算成汉国铢钱,八千万也才七十二万铢。

对姜维来说,这点钱只是毛毛雨。

问题是,孙尚香可能不会卖——这艘船是三十年前,她跟刘备成婚时的嫁妆。

这些年修补无数次,几乎每一块木板都换过,却保持着最初模样。

如果孙尚香不肯卖,姜维还不知去哪买。

因为此时的吴国,总共才三艘花船。

另外的两艘在孙权的“名下”,他肯定不会卖。

可是除了吴国,魏国和汉国造不出这种船。

“吴国造一艘这样的船,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这可说不准啊!如果有两千熟练的工匠,大约需要三个月左右。”

“我去!”姜维又有点懵圈,“一艘花船就要三个月,那楼船呢?楼船比花船更高大、更复杂吧?

“照你这么说,吴国现有的八十多艘楼船,就需要二十多年才能造成?”

“不,不,不!”周胤连连摆手,简单说起吴国的造船作坊。

得益于长江下游四通八达的水网,以及百越族人优良的造船技艺,吴国的造船作坊已有“模块化”的概念。

大到楼船与花船,小到艨艟、斗舰、突冒、走舸与斥候,吴国都有完备的建造图纸与优化的工艺流程。

就如襄安的造船作坊,只有一万多造船工匠,却能在一年内造成十几艘楼船。

当然,这需要足够的铢钱。

不,需要不仅仅是铢钱,而是综合国力。

正因为国力的日渐衰弱,吴国在建业与襄安的造船作坊,已经停工三年有余。

工匠?图纸?

呵呵了。

汉国有的是工匠,可要跟吴国相比,那就差了太多太多。

就如蒋琬在汉中造船——两万多工匠,将近两年时间,才造出八十多艘战船。

这速度,比吴国慢了好几倍。

而且,那还是简单的艨艟战船。

那玩意儿不需要图纸,随便拆几艘看看结构,普通的木匠也能造。

可是,花船的结构太过复杂,蜀中的木匠别说建造了,估计维修都困难。

见姜维一脸黑线,周胤只能咬咬牙,硬着头皮提出“借钱”之事。

“五百万?”

得知周胤借钱的目的,姜维神色有些复杂,“如果你全部用于炒券,如果一切顺利,年底最多就一千五百万。”

注意到姜维的鄙视与不屑,周胤越发地自卑:“不知,军师的意思是……”

“我有个来钱更快的活,有没兴趣?”

“有兴趣!当然有兴趣!”周胤满脸堆笑,赶紧帮姜维斟满酒,“还请军师多加指点!若能赚钱,大恩永世不忘!”

“好说,好说。”姜维轻呡一口,手指轻轻敲着桌案,“楼船与花船的图纸,如果能搞到,每个给你一千万铢。

“吴国熟练的造船工匠,如果也能搞到,每个给你五千铢。”

“图纸?工匠?”

重复着这几个字,周胤面露难色。

与此同时,姜维也在苦笑:周胤只身投降汉国,他又如何能搞到这些?

罢了,不能对他期望太高,还是让细作想想办法吧!

“不急,不急,这事需要从长计议。”姜维基本放弃了指望,转而问道:“五百万,月息五万,限期一年,你确定要借?”

图纸?工匠?

周胤并未回答,而是若有所思。

襄安的造船作坊停工之后,工匠们为了躲避徭役与高额赋税,大多逃到陵阳、黝县与乐平一带成为山越乱民。

以汉国的优厚政策,吸引他们易如反掌。

问题是,陵阳、黝县与乐平,隶属吴国丹阳郡。

不过,问题应该不大——前阵子,烧戈不就领着骑兵,大摇大摆杀进豫章郡?

豫章与丹阳看似是两个郡,但当时的烧戈再往前一点点,只要过了鄱阳县,马上就是丹阳郡乐平地界。

汉、吴两国停战之后,吴军主力全部汇于合肥,正是绝好的机会!

如果有五千兵马,再有一百艘艨艟战船,搞到工匠和战船建造图纸并不困难。

得到大笔赏钱之后,就算在汉国站稳脚跟。

升官加爵、光耀门楣这种事情,也算有了指望。

问题是,这涉及到兵马调动,姜维会同意吗?

“五千兵马,你确定够用?”

周胤试探着说起此事,姜维竟然迫不及待。

不顾周胤的降将身份,当即就拨他五千兵马。

还不顾汉吴两国的停战协议,亲自给关索写去封信,让他派骑兵协助周胤。

姜维的信任与慷慨,感动得周胤泪鼻涕淋,不停地表达忠心。

还在心里暗暗发誓,就算拼上性命,也要打好这一仗。

…………

孙权主动放弃江夏郡,换来汉吴两国暂时的停战协议,其实是争取时间。

这也是没办法:司马懿有十五万大军来势汹汹,吴国没能力两线作战,只能举倾国之兵应对。

若说吴国失去荆州是断了一条臂膀,那么,吴国如果失去巢湖,就是丢了半条性命。

巢湖,往北经过施水与肥水可通淮水,往南经濡须水可通长江。

魏吴两军在巢湖、寿春与合肥一线屡次大战,本质上是争夺淮水与长江航线。

这片地方与中线的襄阳城,并称三国时代的“剿肉机”,其战斗之惨烈可见一斑。

得知汉军主力退回永安,孙权着实高兴了一阵子,还在暗骂魏延和姜维是傻批。

但孙权的欣喜,只持续了两个月。

其实,魏延与姜维并不是傻,也想过“配合”司马懿进取豫章郡。

可惜的是,此次东征耗时将近两年,兵士急需修整。

更担心魏国占据巢湖甚至长江水道,这对汉国的统一大业非常不利。

在姜维看来,有限地袭扰一下豫章与丹阳郡,并不会影响魏吴两国的“合肥之战”,也不算违反停战协议。

就算违反了,孙权也只能干瞪眼。

这不,得知汉军重返豫章郡,孙权马上就破口大骂。

无法判断汉军的战略目标,但明显是趁人之危,来者不善。

“背信弃义的东西!盟约墨迹未干就敢撕毁!”环视殿中众将,孙权的嘴角,毫无规律地抽动着,“蜀军只有五千兵马,谁能领兵御之?”

等候许久,陆逊、诸葛瑾、全琮、朱据、吕岱等人,全都低下头沉默不语。

“唉!”

吴国的财政与兵力,孙权比任何人都清楚,“难道,朕还要向蜀国割地乞降?谁能告诉朕,我大吴还有哪块土地可以割让给蜀国?”

“其实,可以把交州的九真或者日南郡,割让给蜀军。”

听到某人的低语,孙权目光一懔。

他刚才的话分明是“激将”,特么的,偏偏有人听不懂!

定睛一看,竟然是薛琮!

这人既是选曹尚书,也是太子太傅,竟然说出这种话!

想到赤壁之战时薛琮等人的投降言论,孙权牙齿咬得咯咯响,浑身不自觉地颤抖。

或许是太过气愤,突然两眼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

继续阅读:第232章 东兴堤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复兴汉室,从救下魏延开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