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珠子差点脱眶而出的应初然,连忙将怀中的薛书蕾扯下来,稳住她站不稳的身子,“薛家大公子?”那个传闻中被送到外地外祖家的孩子?
这人还有点眼力见,薛思义示意侍女连忙将人接过来,继而气愤的握紧了手中的木棍,“登徒子,你即认得我妹妹,还敢对她做出这种事情,简直不知廉耻!”
“我不是,我没有,我方才是在帮她,”努力辩驳的应初然浑身无奈,耷拉着肩膀有气无力,“我好歹也是堂堂户部尚书家的公子,怎么会做这种不入流的事!”
“好啊,还是户部尚书家的公子呢,怎么,你以为你亮明了身份我就要怕你,哼,且等着,这件事情我定当禀报父母长辈,看看你户部尚书府怎么给我薛家个交代!”
说完狠话的薛思义,走到巷口,那里正好停着马车,很快便带着一行人还有妹妹离开了。
握着手里的扇子,狠狠的敲打着自己脑袋的应初然后悔莫及,“不行,我得找个人想想主意,这事情根本就不是现在这样的啊,对了,裴兄!”
正在缓缓弯腰浇灌着身旁花木的裴慎,听着应初然倒豆一般的讲述,“……事情就是这样,裴兄啊,其实很简单,就是个误会而已。”
“既然是误会,解开不就行了,你又何必来找我?”
“不是,我知道这是个误会,可别人都不这么以为,他们都喊我‘登徒子’啊,”应初然一脸受辱的表情,捂着心口。“想我应少风流倜傥何等人物,竟然头一回被人叫‘登徒子’,简直奇耻大辱!”
“我知道了,”裴慎放下浇水壶,整理了一下衣裳,走到树下石桌旁坐下,他优哉游哉的倒茶给焦躁的在院子转圈圈的应初然,“坐下说话,对了,这个时候不适合喝茶,人逢喜事怎能不喝上一场,霍安,取酒来。”
应初然看着眼前酒盏代替茶盏,说的口干舌燥的他暗搓搓的伸手摸茶盏,却被裴慎伸手将茶泼在地上,“应兄,敬你一杯。”
“啊?”
“人生四大喜,应兄很快就要洞房花烛之乐啦,怎能不提前庆贺一番?”裴慎眉眼都是认真,话虽然说的戏谑,但看得出来不是故作玩笑,吓的应初然都结巴了,“不,不至于吧。”
“好啊,换个角度想一下,应兄有一个未出阁的妹妹,某一天妹妹喝醉不见人影,你追上去看见她在一个陌生男子的怀里,两人极为亲昵,难舍难分,敢问应兄是何想法?”裴慎说完,便深深叹了一口气,“如今的情形,你若是简单的以‘误会’来解释,根本说不通,在薛家眼里,你是染指了人家掌上明珠的人。”
应初然一脸的五味杂陈,那样的场景,只怕自己削了那男子的心都有。
“不过,”裴慎打量着应初然,“好在你长得人模人样的,还是后宅空置的高门子弟,算起来可以抵消一部分怒气,让薛家的人不至于第一时间要你的命。”
裴慎手上转动着酒杯,“他们冷静下来之后,就会转变想法,男未娶女未嫁,成就一段良缘也是大势所趋,应兄,恭喜恭喜。”
“那,你说有没有别的法子,这强扭的瓜不甜啊。”应初然一脸期待的看着裴慎,希望从她嘴里听到什么好消息。
“也不是没有,”裴慎托着下巴点点头,“你若是先前就订了一门婚事,那就快快成婚,如此薛家定会打消念头。”
“这倒也是个办法。”眼睛倏地一亮,应初然思索着如何给自己‘订’一门亲事,可就在这时又听见裴慎敲了敲石桌,“我还没说完呢。”
“你接着说。”应初然一脸殷勤的豁开扇子,为他扇着风,被裴慎皮笑肉不笑的表情吓到了,“怎么了?”
“当然,同样的如果没有旁人知道这事,薛家姑娘还能够谈婚论嫁,可一旦走漏风声,你这个‘登徒子’不娶,那么薛家姑娘只能有一条路可以走。”
“常伴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做姑子!
应初然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他慌里慌张的辩解,“就没有别的法子吗,就当这件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不行吗?”让一个妙龄女子去吃斋念佛,何其残忍。
“你觉得呢?”裴慎斜睨他,似笑非笑。
应初然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的抬腿离开,“我知道了,但愿薛家会压下来这件事情,相安无事就是我最大的祈求。”
看着应初然落寞的背影,裴慎放下手中的酒杯唤住他,“且慢,应兄你惯来潇洒不沾情爱,自然不懂男子可以肆意风流之外,女子就要恪守严规,应兄觉得所有人都在逼你的话,不妨想一想薛家姑娘又做错了什么。”
“应兄慢走。”
裴慎的忠告戛然而止,应初然没有回头,他如今实在是心慌意乱六神无主,只想着怎么去逃避此事,可偏偏裴慎又看准了自己,说了这些话。
脚下一顿,应初然转身离开,身形有些狼狈。
霍安将人送走,回来的时候一脸思索,裴慎好奇的问他发生了何事,他如实说来,“方才见到雅言姑娘回府,正好打了个照面,她手上拎着食盒,想来装着吃的。”
“这个时候,她在府外买吃的回来,应该不至于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难不成……”裴慎皱着眉头,阿芜的胃口什么时候这么好,刚吃完午膳就又腹中空空?
“她近日心情不大好,想吃什么让丫鬟买回来,无可厚非,你也不用太过认真,她是我裴府的当家主母,自然有她的权利。”裴慎知道霍安谨慎小心,只是这段时间的接触下来,沈宓是个极有分寸的,对于自己做的事情十分的敬而远之,就连自己的书房也是很少踏入,值得信任。
有这样知根知底的妻室,裴慎不知道要轻省多少,反观方才愁眉苦脸的应初然,裴慎坏心眼的笑了笑,“先前那小子就十分惧怕让他背书的薛家姑娘,如今阴差阳错,有了这么一遭,只怕真应了那句老话,不是冤家不聚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