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内,李振听到这小黄门在门口的咋乎,他却是乐了,笑道:“把这小黄门给老子拖进来,他真当自己是天使啊!也不看看老子这里是什么地方?老子的兵吃过他们皇帝陛下一天粮?”
“你们、你们这些军汉想干什么、干什么啊!我可是大汉皇帝陛下的使者,你们羞辱我便是羞辱了陛下,会有你们好果子吃!”小黄门被四个军士架起来了,居延城近卫军最大的BOSS便是李振,他们只听李振的命令,哪里会去管这小黄门会怎么样,他们架着他就往书房里送。
这时,李振已经放下了手里的笔,他朝着已经进入了书房的小黄门笑眯眯地问道:“洛阳来的?”
“是、是是!”小黄门在军士面前挺硬气,还敢摆谱,但他在李振面前却不敢装大尾巴狼,他有些害怕李振下一步会把他怎样怎样,毕竟在宫里呆的时间久了,小黄门见到李振这种笑就条件反射似的在心里防备着。
“唔~宫里那位怎么说我的?”李振沉吟了一下,又问道。
“接、接圣旨!”小黄门说话有些拧巴,大概是有四个军士一直守着没有出去,他心里还有害怕。李振可是认为自己样貌堂堂,根本就不具备吓人的本钱。
“给我吧!”李振轻笑着摇了摇头,他伸出了手,找小黄门要他手里的圣旨,李振可没有跪迎圣旨的‘习惯’。
“不、不给!”闻言,小黄门猛摇头,他将圣旨揣在了怀中。他这样子,又让李振气笑了,李振对着小黄门身边的军士说道:“给我拿过来!”
“喏!”军士们听了李振的命令,二话不说的便是上前掰开了小黄门的手,将圣旨一把抢了过来递给了李振,圣旨被抢的小黄门却嘤嘤地哭了起来。
“嗯~嗯~”李振看完了圣旨,他连连点头,笑道:“我看刘宏人还不错,他给我了一个六百石的官做,不错不错,诶!你觉得怎么样?小黄门!”
“咱、咱觉得,不、不错!”小黄门面对李振的威压,他闭着眼睛说出了这有些违心的话,刘宏对宦官还是不错的,容忍度很高,小黄门也有些不忍背弃刘宏。
“不错是不错,可惜我无心这刺史之位,若是能封我做个征西将军李却还不错,这刺史嘛!我真不做。”李振微微叹息,他将这份圣旨收到了身后,他想起了曹操年轻时候最早期的理想,不就是征西将军曹?那自己说想要做征西将军李,是不是可以说自己是一个三观很正的人呢?
小黄门有些尴尬地站在原地,他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圣旨已经算是送到了李振的手里。若想领赏!他看着李振书房里摆开的这架势,估计是没可能了。
“走,跟我来!我带你去见几位朋友。”李振说完,便是上前绕过了这小黄门,手里拿着圣旨朝着书房外走去,小黄门微愣了一下,也只得是跟了出去。
李振要去的地方,小黄门的小小脑子是想不到的。李振现在就是想要让盖勋和陈谌看看,自己唾手可得的刺史位是他们所想不到的,甚至于灵帝刘宏眼里的‘明星’梁鹄都给自己让了位。这难道还不能说明自己的潜力?他们还能不投入自己的怀抱?
走不到多远,李振便是到了郡府里的牢房外,守门之人仍然还是杨蜜儿的老熟人朱二,他谄笑着给李振打开了牢房的大门,并且让出了一个位,他则走在李振的侧后方给李振引路。
“老朋友们,我李振又来看望你们了,你们过得还好吗?”李振大笑一声走入了牢房之中,他们一行人连续过了几道门,李振终是见到了盖勋、陈谌以及三部落的族长们。
“哼!贼子可恶,其心可诛!”盖勋见到李振,他劈头盖脸地就来了这么第一句。他可是这里边最刚直的人,心里装着的只有大汉朝,任李振怎么劝说,他就只知道给李振甩脸子。
“是啊!好久不见了,李城主准备什么时候放了在下?”陈谌却是笑了,他觉得这时候的盖勋真的有些可笑,他有了对比的人之后,他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可笑,便每次都在李振来时都笑话一通盖勋。
“你们可知道我这手里边拿着的是什么?”李振随意地将背在背后的手拿了出来,他摊开了手中的圣旨。
“这...这这这!”盖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没想到李振拿到了圣旨,而且,经小小的通风口照过来的光线反射,他看清楚了上面的字,正是李振接任凉州刺史,而梁鹄卸任东归的旨意。
“看清楚了吧!怎么样,要不要投靠我?”李振嘴角一掀,小样,有这道圣旨在,还怕治不了你们两个?
“汉阳长史盖子固见过新任刺史大人”
“颍川陈谌见过凉州刺史!”
盖勋与陈谌都是传统的儒家子弟,见圣旨如同见君,他们朝着李振手里的圣旨跪了下去,两人都是臣服了这一道圣旨。
“可笑,正是可笑,两个堂堂的大人物,却是臣服于一道圣旨,算了吧!你们眼里的这道圣旨我李振弃之如敝履,就把它留给你们吧!这凉州刺史之位,我是不会接的,除非刘宏给我一个能开府的将军位。”李振冷笑地将圣旨摔在了陈谌的脸上,李振来此,不过就是想要羞辱一番这二人,随即,李振便是带着小黄门出了牢房。
“回去照实禀告你家陛下,人在我这里,一人五十万石粮食,我立马放人,如果你家陛下不愿意给,你就去找陈家或者盖家,他们若是愿意以同等的价值换他们两个也可以。”
李振说完,便是不顾一脸错愕的小黄门走了,小黄门也被赶出了府。一个月之后,李振拒旨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大汉,所有人都明白了李振的心思,他恐怕志不在一州之地,这战还得打下去。
这个时候,灵帝陛下已经顾不得李振了,他下面有人上奏了马元义伙同几位中常侍一起造反之事,大汉掀开了新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