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科长接过文件和布料样品,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他推了推眼镜,把布料对着窗户的光线反复查看。
"这个...确实有点难办啊。"
他为难地搓着手中的布料,"青岛生产服装的厂家少说也有几百家,光集体合作社就有上百个在做外贸订单……"
林彤心里一沉,但还是保持着微笑:"那您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查到?"
赵科长站起身,在身后的文件柜里翻找起来:"我找找看最近的外贸登记表……"
他抽出一本厚厚的登记簿,哗啦啦地翻着,"您看,光是上个月就有十几家合作社报备了服装出口的业务……"
比尔凑过来看,只见密密麻麻的表格上全是手写的数据,不禁摇了摇头。
林彤赶紧翻译道:"赵科长说青岛做服装业务的厂家很多,光靠这些信息很难确定到底是哪一家。"
比尔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眉头紧锁。
他盯着那块小小的布料样品,心里暗暗有些烦躁——早知道就该让美国那边的采购商提供更详细的厂家信息。
现在可好,漂洋过海,在这么大个城市里找一家连名字都不知道的服装厂,简直是大海捞针。
"Maybe we should..."
比尔刚想提议,要不然让他再与国内的下属联系,叫他们再想想办法,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
"赵科长!"一个年轻女干事匆匆推门而入,"外贸局的李处长来电话,问月底的对外贸易展览会筹备情况..."
赵科长猛地一拍大腿:"哎呀!我怎么把这事忘了!"
他转向林彤,笑着介绍道,"林同志,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市里月底要举办首届对外贸易商品展览会,这是省里组织的展会,全市所有做外贸的一线品牌都会参展!"
林彤听闻,眼睛一亮,立刻把这个消息翻译给比尔。
比尔也顿时来了精神,身体不自觉地前倾:"When?Where?"
"下周三开始,在新成立的国际贸易中心……"
赵科长兴奋地翻出一张通知书,"你看,这是我们之前向参展企业发放的参展通知书……"
把通知书交给林彤以后,他还压低声音补充道:"其实很多厂家已经在布展了,你们要是着急,明天就可以去看看……"
林彤接过通知书,仔细读了一遍,立刻转身和比尔介绍了这个情况。
比尔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接过通知书仔细端详,虽然看不懂中文,但能感受到这是个重要机会:"太好了!这样,我们正好可以趁着这次展会,一次性考察所有潜在供应商。“
赵科长见比尔如此激动,立即从抽屉里取出一张烫金边的空白邀请函。
“不过,现在会场里面都是相关的工作人员,你们想要进去的话可能有些麻烦……”
赵科长一边说着,一边用钢笔工在那封邀请函上工整地写了起来:
"兹邀请美商比尔先生一行参观1983年青岛对外贸易商品展览会,请予以接洽为盼。"
落款是"青岛市招商局经济合作科赵明",写完确定一切无误以后,还亲手盖上了鲜红的公章。
"这是特别邀请函,"赵科长双手递上,"凭这个可以直接进入贵宾区,还能提前一天布展时进场洽谈。"
林彤接过邀请函,发现上面特意标注了"可携带翻译一名"的字样,不禁心头一暖。
"太感谢您了,赵科长!"林彤真诚地说,"这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比尔虽然听不懂,但也跟着连连点头,一边连连说着:"thank you!"
赵科长却笑着摆摆手:"应该的,改革开放嘛,欢迎外商来投资合作。"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名片盒里取出一张崭新的名片,"对了,这是我的联系方式,展会期间有任何问题随时找我。"
走出招商局大门,林彤长舒一口气。五月的海风拂过脸颊,带着淡淡咸味。她掏出小刘儿那张旧名片,又看了看赵科长给的新名片,嘴角不自觉上扬。
"Look,"她对比尔晃了晃两张名片,"看,我们现在有门路了!"
比尔接过名片拿在手中反复端详,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说真的,"他转头对林彤感叹道,"这跟我在美国时听说的中国营商环境完全不一样。"
林彤好奇地问:"你都听说什么了?"
"都说要层层审批、处处碰壁,见个科长比见总统还难……"
比尔模仿着美国人惯常的夸张手势,"还说中国官员只会说'研究研究',从来不给准话。"
他指着招商局的大门,眼中闪着意外的光彩:"可你看这位赵科长,不但主动帮我们想办法,还特意写了邀请函。连私人电话都留了,这服务态度比纽约的商务顾问还周到!"
林彤听了忍不住笑起来。
"所以说耳听为虚嘛。"她替比尔把手上的名片收回到了钱夹里,然后又说道,"改革开放都五年了,现在各地都在抢外资。你这样的外商,到哪儿都是香饽饽。"
比尔听到"香饽饽"三个字,眼睛瞪得溜圆,下意识往后退了半步:"吃掉我?这是什么可怕的习俗吗?"
林彤被他的反应逗得笑弯了腰,连忙摆手解释:"不是真的要吃你!'香饽饽'是我们北方的土话,意思是..."她想了想,"就像你们美国人说的hot cake,特别抢手的好东西。"
"噢!"比尔恍然大悟,做了个夸张的擦汗动作,"我还以为要像感恩节的火鸡那样..."说着还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
说完,两个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