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技术引进
小李飞砖2025-08-25 15:481,480

  真要说起来,咱们国内重型卡车的发展历程,其实经历了至少好几个阶段,也走过不少的弯路。

  刚刚好是从张家栋他们合作社要组建自己车队的1983年左右开始,然后最早需要到1987年的时候才有了最终的成果,开启了咱们国产重型卡车的自主生产之路。

  那个时代,西方的发达国家有许多老牌儿汽车企业都能生产大载重的重型卡车。

  如奔驰、沃尔沃这样的欧洲品牌,早在七十年代,已经就已经拥有了当时全球最顶尖的重型卡车生产流水线。

  生产出来的车辆除了大部分供应给民用的运输企业以外,还有很多经过改造,被利用在军事领域,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生产制造企业。

  就连大漂亮,作为未来主导世界的灯塔,其实也有自己的重型卡车品牌比如戴姆勒和彼得比尔特等等卡车生产商,都是从上个世纪初就成立的老牌汽车品牌,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一直是全球领先的重型卡车生产商。

  这些卡车生产商所生产的汽车品牌虽然设计和技术构造各有不同,但是共同的特点就是载重能力极强,又经历过战场的考验,拥有自己独到的技术积累。

  80年代初那个不管是科技还是经济,还远没有未来发展的特殊年代,这样的重型卡车几乎可以说是工业上的明珠,是每个拥有这种技术的发达国家都不可能轻易泄密给咱们的高端领域。

  就算是咱们想要花高价去买,也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

  就比如当时的沃尔沃,从来不会把装备了自己最高端发动机的车型卖到咱们国内,其实就是担心咱们国内通过拆卸仿制的方式,生产出咱们自己的重型柴油发动机。

  既然在国际市场上怎么买不到最先进的卡车和发动机技术,咱们也曾经考虑过一步到位,通过与某些国家合作的形式引进一整套的生产流水线,然后合资生产类似的重型卡车。

  只不过这些最顶级的卡车品牌都不同意罢了,逼得咱们在那个没有话语权的年代只能退而求其次,在重型卡车品牌的第二或者第三梯队里,寻找能合作的生产商。

  不过好在当时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大漂亮和当时前苏联的冷战,也为咱们带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当时咱们国家历经艰辛,在八十年代初,也就是改革开放的初期,让国产卡车的生产能力初具规模。

  国内的几个卡车生产厂商也逐渐扭亏为盈,终于先后与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汽车,还有奥地利的斯太尔汽车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准备直接引进他们的技术生产属于咱们国家的第二代卡车,让自己生产的重型卡车逐渐轻量化的同时,通过动力的提升和外形的改造,提供更大的载重能力。

  要知道当时咱们国内生产的东风140,也不过是国外这些品牌们早在60年代就已经淘汰的技术。

  不光是缺少燃油经济性,就连整车的自重也与载重相差无几,而第二代卡车的设计就完全考虑到了这些弊端。

  大部分都是采用了把发动放在驾驶室下面的结构,取消了以前一代卡车的大鼻子结构。

  这样的改动不光是能够大大提升驾驶员的视野,也可以让原本就需要拉送重物的卡车更紧凑。

  所以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广泛使用,可是这样的技术,却不是咱们国内的技术人员们说是能引进,就可以直接拿着设计图开始生产的。

  各种零件的功能和设计参数,都需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一点点的研究和攻克。

  也正是这样,直到1987年,咱们国内的一汽集团还有北方重汽、南京黄河等等国内的一线卡车品牌,才终于把这些技术消化完毕,推出了咱们国内自主生产的新型卡车。

  可是张家栋却不想让这样的进步如此姗姗来迟,因为作为一个过来人,他知道当时通用汽车公司刚好才收购了本土的一家老牌的重型卡车公司。

  史蒂夫作为他们公司的销售代表,为公司的业务开拓市场就是他的任务,肯定能有办法联系到这个子公司的负责人。

  “喂,是史蒂夫先生么?我是张家栋,你还记得上一次咱们谈的那个出口业务的合作么?我这里有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坏消息,您想要先听哪个?”

继续阅读:第518章 史蒂夫的方案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回到1982白手起家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