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伟东口中“一刀两断”四个字刚一出口,张佳栋就听到自己的大脑中突然“嗡”的一声。
他从来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个身为职业学校老师的高级知识分子,对商人的成见会如此之深。
以至于他们张、叶两家从上一辈人就开始苦心经营,所建立起来的关系,他如今却能说断就断。
作为一个从二十一世纪穿越回来的人,张佳栋其实早就已经习惯了自打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全中国上下一心谋发展的市场经济模式。
根本就不会想到,老一辈人对开放的市场经营,以及以此谋生的商人有何等的排斥。
在八十年代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尚未提出,就连商品经济在新中国也才刚刚萌芽,并不是主流。
那个时候,国家组织社会生产的方式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商品也大多是按照人头分配,凭票供应,以确保最基本的公平。
所以大部分产品的价格,在没有市场活动冲击的情况下,一直非常稳定。
叶伟东和张佳栋的父母这一辈儿,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变迁,从小时候吃不饱饭的苦日子,到现如今的丰衣足食,儿女也长大成人,他们可以说是整个计划经济时代,所有广大中国百姓的缩影,也是这个社会化大生产时代最直接的受益者。
然而这样的经济模式,虽然能在那个人均收入不高、社会总商品供应并不充裕的时代,尽量保证老百姓的基本温饱问题。
但是等到普通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多,基本生活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以后,大规模同质化生产的问题也逐渐开始暴露了出来。
就拿张佳栋卖给王宝光的那台彩色电视机举例。
在电视还没有普及,大部分百姓家里的休闲活动,还是以听收音机为主的五六十年代。
家里能拥有一台黑白电视,已经是普通人根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儿。
在那个苦难的年代,国家组织各行各业的精英,引进和改造国外设备,造出了国产第一台“北京牌”黑白电视机。
并且将相关的生产技术和流水线迅速普及,让各省各地都出现了各自的电视机品牌,使得黑白电视得以进入千千万万中国百姓的家里。
在当时那个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新中国连近7亿的人口都难以养活的时代,绝对算得上是一项壮举。
早期的9寸黑白电视机成了彼时毋庸置疑的抢手货,各省各地的生产车间开足马力,按照国家制定的计划加紧生产,使得更多百姓对电视机的需求得以满足,本来无可厚非。
然而这样的情况,却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
随着国外彩色电视机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大尺寸显像管的研发成功,再继续大规模排期生产落后的黑白电视,就实在是有些不合时宜了。
此时的进口品牌,以夏普和东芝为例,已经出现了21寸的彩色电视可供选择。
而国产的14寸彩色电视机,因为受到生产技术还不够成熟,关键零部件如显像管、电子板等,还需要进口等问题的制约,产能还非常有限。
难以通过此前那套大规模计划生产的模式,将更先进的生产线在各省的电视机工厂中进行推广,从而扩大产量,迅速淘汰掉大部分普通百姓家中保有的普通黑白电视,尽快完成这一波产品升级。
所以老百姓们对尺寸更大、画质更好的彩色电视的需求,便与当时国内生产所能提供的产品之间,产生了无法短时间内化解的矛盾。
想买到最好的彩色电视,就只有选择进口品牌。
而当时的进口电视机,可不是普通人随便想买就能买到的。
国家进口这些电视的时候,需要消耗在当时尤为珍贵的外汇储备,也就是美元。
想要从特供商店购买到这样的进口彩电,光用人民币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搭配几百张当时由国家统筹分配的工业品票,或者是直接使用能够直接兑换成等额外币的外汇券购买。
但是不管是哪种方式,所需要的工业品票和外汇券,都不是寻常百姓家庭能够接触到的的东西。从而使这些票据,变成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稀缺资源。
巨大的需求和老百姓们逐渐增加的储蓄,必然会让一些心思活络,有些经济头脑的人开始打起了工业品票和外汇券的主意。
从早期拥有大量工业票或者外汇券的人,替人代买这些进口彩电,赚取差价的模式,渐渐演变成了直接倒买倒卖这些票据的生意。
甚至更有甚者,开始钻营起了这些外汇券和所购买产品之间的差价,做起了投机倒把的买卖。
以当时美元兑换人民币为例,1982年100美元大概可以兑换成190元人民币。
如果把100美元换成外汇券,在特供商店,将这些外汇券都换成当时在国内最紧俏的商品。
再将这些商品拿去黑市上以300元脱手,便可以直接净赚100多元的差价。
而若是再将这卖掉商品换来的300元人民币,再换回美元,则差不多能比之前的100美元本金,能多换到至少50美元!
一来一回,只是左手倒右手的简单操作,就有50%的利润空间,让那时候不少有外汇渠道的所谓“聪明人”,对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趋之若鹜。
而国家经过他们这样的一番折腾,不但好不容易通过对外出口一些低价值农产品和原料,所赚来的外汇没有增加,反而是凭空出现了损失。
使整个社会都成了这些生意人,空手套白狼操作的受害者。
普通人对这样的情况,自然是难以理解。但是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叶伟东不管是听说,还是实际接触,肯定是对这样的情况有所了解。
所以以他本人的思想觉悟,必然是对这些“生意人”没有任何好感。
甚至当初张佳栋的父亲,托人购买的那台牡丹牌彩电,其中也有所谓的“买卖人”,高价倒卖彩色电视机票。
老同学昔日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了儿子和小夏结婚时,家里能有一台彩电,而不得不吃的亏,他还依旧记忆犹新。
而现如今,张佳栋的父亲尸骨未寒,却当着自己的面儿,自诩为“生意人”,也难怪他会发这么大的火了。
只不过这些缘由,身为当事人的张佳栋却无从得知。
翁婿二人之间的矛盾,完全就是生活在不同时代,所造成的观念之差。
这么深的隔阂,又怎么是张佳栋单凭几句誓言,就能够让对方改变的呢?
“我不同意...我不同意你替小夏做主,我是小夏的丈夫,你没有权利...你没有权利阻止我们见面...”
再一次认识到叶伟东的绝情,张佳栋没有想到对方在自己送走小夏以后,会如此落井下石。
“哼哼,这可由不得你!小夏是我的女儿,就算是把她关在家里,养她一辈子,我姓叶的也不同意,她再跟你们张家的混人有任何瓜葛!”
说完,叶伟东也不想再和张佳栋多费口舌,转身便走。
自打得知对方居然放着玻璃厂大好的铁饭碗不去争取,反而选择了“下海”这条他最鄙夷的路子,他就认定了张家的这个独子已经无药可救,不想在对方的身上多浪费任何时间。
“叶伟东!你要去哪儿?!”
面对小夏父亲的绝情,张佳栋下意识地紧追了几步,想把对方拉住,却被叶伟东一下挣脱。
“你松手!你真要是为我女儿好,等她出院,你们就去民政局,把离婚的手续办了!小夏有你们张家的孽种我也认了。孩子生下来,就算是随我们叶家的姓,绝对不允许你这个混球把他带坏!”
张佳栋万万没想到,对方居然连他孩子的未来都要干涉,再也顾不上翁婿情面,当着老丈人的面儿就恼了。
“不可能!想让我和小夏离婚,还想抢走我的孩子!我告诉你叶伟东,你这是在白日做梦!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小夏就是我张佳栋的妻子,我们的孩子,就得跟着我一起姓张!”
谁知叶伟东对于张佳栋的坚持,却根本不屑于和他理论。
“你以为你不同意,我就拿你没辙了?就算你不签字,闹到法院去,这婚你们也必须离!”
说罢,就头也不回地直奔县医院的大门而去,只留张佳栋在身后,独自怔怔地回味着对方留下的这句狠话。
如果叶伟东真因为自己打了小夏,把他告到法庭上去...
害怕就此失去小夏和孩子的张佳栋,心里有万般的不甘,最后也只能都化为胸中的怒气,冲着叶伟东渐渐走远的背影宣泄了出来。
“叶伟东!总有一天,我张佳栋会让你后悔的!让你后悔做了今天的决定!”
终于,小夏的父亲也不知道听没听到张佳栋的话,逐渐走出对方的视野。
二人之间的关系也似乎是随着张佳栋的誓言,而彻底决裂,再也没有了挽回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