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吕晓晴的身世
小李飞砖2025-08-25 16:031,757

  广州的早茶以品种多样,做工讲究闻名。

  据说是起源于清代,那时候东南沿海的经商贸易活跃,本地的盐商习惯在早上喝一些热茶提神醒脑,也顺便可以跟朋友聊聊当时的行情,相互交流下经验。

  就有了最专门在早上吃茶的馆子,叫做一厘馆或者二厘馆。

  在当时就类似于北方常见的茶铺,算不上什么新鲜的事物。

  可是喝茶这种习惯,总不能只是就这么干喝吧?

  茶水最是醒脑提神,但是也伤胃。

  之所以在当时的一厘馆里,除了会卖茶水给客人以外,大多数情况还会顺带售卖一些随茶一起吃喝的茶点,以增加收入。

  虽然在那个年代,普通的老百姓对吃还没有那么讲究,所谓的茶点还是以各种手工的面点,和当时普通人都习惯的早点米食为主。

  但是这样的形式也逐渐固定了下来,变成了当时广东沿海最流行的形式,也随着盐商的贸易,逐渐带到了江南等等更加富饶的地方,被当地人加工改进,逐渐把饺子、蒸糕、酥饼之类的手艺融合到了这些茶点的制作工艺里,这才有了广东早茶品类的繁盛。

  所以直到几百年后,广州的早茶也随着商业贸易的繁盛,被继承了下来,成为了八十年代初,国内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才刚开始好起来,当时并不多见的地方特色。

  吕晓晴带着和张佳栋他们去吃的,并不是什么当地的早茶大店。

  跟北方的大部分情况一样,那个时候广州市区的早茶店也大多数以国营为主。

  卖的东西主打的就是量大实惠,在当时普通人肚子里油水还不算多的情况下,花上两三块钱就能吃到四五样猪肉、鲜虾作为馅料的茶点,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只有富人才能经常消费得起的项目了。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的这两年,广州尤其是沙河村就不太一样了。

  全国各地的商贩云集广州,同时也带动了本地人的经济。

  不光是餐饮、服装贸易还是住宿旅游,都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再加上当时大部分下海的人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来服装批发市场来进货,为的就是能够回去多赚点儿钱,让他们去花上几块钱到国营的早茶店里去体验所谓的早茶文化,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消费得起。

  于是在当时,就出现了第一批由个体户或者是集体经营的早茶店。

  类似于当时在广州农贸市场里,卖早点的各种摊位,规模都不算大,有的是直接利用沿街的商铺或者是民房。

  有的干脆连一个固定的经营地点都没有,只要随便有一个树荫,支起来几张桌子,能让大伙儿有个坐着吃饭的地方就行。

  结果不成想,这样的创新却一下子就火了起来,颇为受到广大老百姓们的欢迎。

  虽然售卖的茶点,因为受到各种材料的限制,并没有国营茶楼的丰富吧。

  但是贵在创新,缺少猪肉就用在广东菜市场里随便可以买到的鸡肉、鸭肉来代替。

  再加上广东本地就是沿海,海鲜和各种水产自然是最丰富的,也大有可为

  各种用鱼肉做的鱼丸、鱼饼也逐渐加入了当时这些小茶摊的菜单,成为了当时普通人津津乐道又消费得起的平民美食。

  张佳栋和孙立军此前也算是来过广州几次,对这边的市井人情还算是熟悉。

  但是吃早茶,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人生头一遭,看什么都很新鲜。

  吕晓晴招待他们两个外地人吃法,自然是不可能随便找上某个树荫里的茶摊儿凑合。

  而是带着张佳栋穿街过巷,来到了当时一个农家院类似的地方。

  地方虽然是小了一点,外面也没有什么牌匾,更谈不上什么用餐的环境,但是周围吃饭喝茶聊天的,听口音却一听就知道是本地人。

  这样张佳栋的心里就有了底,既然是大伙儿都光顾的小店,自然是扣到位不会差了。

  而等到夫妇元把菜单给张佳栋他们看的时候,也的确是没有让张佳栋失望。

  菜谱是红纸黑字,一道道菜名都是用毛笔沾着黑色的墨汁写的,每一种小吃都是明码标价,便宜的四五毛钱一份,最贵的也超不过一块钱,只是看名字就让人非常有食欲。

  “这是我们沙河村本地人,平时最常吃的早茶摊。价格实惠量又足,所以你们尽管挑喜欢的点,这顿饭就算是我请你们了。”

  吕晓晴没有看菜单,就随口点了两样儿之前她提过的小吃。

  张佳栋闻言,到时没有想到这个小姑娘年纪轻轻的,竟然办起事来还颇为大方得体,于是愈发的对这个女孩子的身份好奇了起来。

  “小小年纪,就能自己在服装市场里开起来一个摊位。而且不光如此,这摊位赏你卖得衣服竟然还都是她自己设计的,这可不简单……”

  要知道1982年,才刚刚开放个体经营没几年。

  那会儿大部分人对服装设计还没有什么概念呢,这个小丫头又是通过设么渠道,因为什么而接触到了服装设计的理念呢?

  而且是真正学到了服装设计的精髓,做出了当时张佳栋看起了当之无愧的畅销款。

  也难怪张佳栋会对吕晓晴的身份好奇了起来……

继续阅读:第210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回到1982白手起家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