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投放广告
小李飞砖2025-08-22 11:301,772

  在1982年,要说什么样的宣传渠道,能够远胜于像首都晚报这样的大型报刊杂志,就只有在那个时候《新闻联播》之前的广告了。

  不像是进入90年代以后,大量品牌将这黄金时段的广告买断。

  在1982年,在电视上打广告还非常罕见。

  不光是需要经过层层的审核,在内容上有非常大的限制。

  对于广告投放品牌的要求,那也是非常多的。

  像是张家栋他们这种青岛本地小小县城出来的集体合作社,想要在当时的黄金时段,在电视上做广告,那可是连想都不用想的事儿了。

  所以张家栋脑子里,刚有了这个念头就直接立马被他全盘否定了。

  而至于其他的在未来看似非常平常的广告方式,就比如地铁里或者是在当时的公交站台比较常见的那种路边广告,在那个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国内的保守气氛还非常严重的年代,也是基本上不可能对张家栋他们这样,集体合作社经营的小服装厂放开的。

  想要投放这样的实体广告,张家栋只有选择在他们县里,通过曹县长的支持才有可能购买到这样的广告位。

  可是至于出了他们的县城,即便是在青岛市里也是另一码事儿了。

  所以很快实体广告的方式,也直接被张家栋给否定了。

  那个时代的信息还不算发达,远没有互联网时代,甚至于几十年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获取各种消息那么便利。

  相应的来说,大家接触到信息的媒体非常有限,对于张诺他们这样的初创品牌来说,既是好处,也有坏处。

  坏处便是此前被张家栋已经否定了的各个渠道了。

  除了报刊杂志以外,户外的实体广告基本都啊,都可以不用考虑,留给张家栋选择的空间其实也非常有限。

  而好处则是,对于他们这样资金有限名气又,名气又有不足的初创品牌来说,,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把某一个广告渠道吃透,便可以利用最少的资金办大事儿,达到几十年后即便是投了大钱,也根本达不到的效果。

  而这些对于张家栋这个过来人来说,咱是不需要多费时间便能想清楚的。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销售积累,张家栋他们合作社服装厂的收入屡创新高。

  在12月底之前,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卖出了将近几十万件夏冬羽绒服。

  而稍晚些才推出的针织衫,也后来者居上,只用了不到一周左右的时间,也在全国买出了是几万件。

  这样的销售成绩,如果是对于一个成规模的国营服装厂来说,倒是不算什么。

  可是张家栋他们合作社服装厂经营了这两个类目,不管是羽绒服还是针织衫,在那个年代都是刚刚出现的新品。

  能够与他们竞争的竞争者寥寥无几,而市场潜力更是无比巨大的。

  要知道在整个八十年代,甚至是更早的时期,咱们国内最主要的抗寒服装的款式还是棉衣。

  只要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不管是男女老少,或多或少都对那种绿色的军大衣有一定的印象。

  而在80年代初这样款式老旧,保暖性也有限的军大衣,依旧因为价格便宜,又便于在国内各地所有的供销社买到,是许多人在冬天日常穿着的主流。

  反倒是像张家栋他们合作社服装厂主推的羽绒服,在当时才是小众,因为相对来说比较高昂的价格,和普通老百姓们的不了解。

  基本上在那个时代只有在首都或者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他有为数不多的顾客群。

  可是张家栋他们合作社服装厂因为起步较晚,也没有赶上今年在广州举行的贸易博览会,错失了将自己口头说服装厂的下度羽绒服这个品牌,在冬天来临之前卖出国门的机会。

  没有了出口这样重要的销售渠道,张家栋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暂时都集中在国内的市场。

  对于他们合作社来说,唯一可行的宣传路径,经过这么一番分析以后,就只剩下了在他们本地县城人流最密集的地方推出户外广告,还有借助首都西单商场对他们品牌的认可和支持,在商场里面搞活动做促销,以及最初张家栋那一篇文章刊登的首都晚报这三者了。

  可是对于张家栋来说,与其让他在三者之间做出选择,他更倾向于直接多点开花。

  反正现在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经营,他们合作社早就已经成了当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已经每个月可以为县里面创造将近200多万的利润,一跃超过玻璃瓶厂和纺织厂,对他们县里经济贡献最大的企业了。

  虽然他们还是集体经营的形式,可是县里面毕竟也占有最多的股份。

  为张家栋他们合作社服装厂生产的爆款服装做宣传,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在西单商场搞促销,张家栋觉得经过这段时间和对方招商部赵经理打交道的经历来看,只要是能为商场的销售额做目前对方也没有拒绝自己的理由。

  而真正让张家栋觉得有些棘手的,便是这一次该如何面对首都晚报的副总编,让他答应自己破天荒的在首都晚报这样全国拥有几百万固定读者的顶级报刊上,宣传自己合作社服装厂的服装品牌了……

继续阅读:第261章 三羊牌诞生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回到1982白手起家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