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栋之所以能够产生在县城周围搞屠宰场的想法,一方面是顺应当时的形势。
1982年国家包产到户,农村乡亲们的养殖积极性也被彻底的激发了出来。
当时出现了一批集体化、规模化养殖的热潮。
乡亲们不光是养鸡,养鸭,就连大型的牲口,比如猪牛羊之类的,在当时的养殖规模也是越来越大。
参与养殖的乡亲们都赚了钱,干劲儿也越来越足。
由许许多多的个人养殖户,在未来的几年中,饲养规模就已经超过了当时国营的农场。
让咱们国家肉鸡,生猪所出产的鸡肉和猪肉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
另一方面张家栋其实也是借鉴了当时鸭鸭羽绒服的发展经历。
早在70年,鸭鸭羽绒服厂对前身还是板鸭场的时候,就是靠生鸭的屠宰起家的。
鸭子在庐山,尤其是鄱阳湖周围城镇中,虽然也是常见的食材,可是相对于鸭鸭羽绒服未来每天动辄几万件的产量来说,一天几十万只的活鸭,也不是他们本地就能消化得了的。
当时虽然运输条件有限,冷链物流更是无从谈起。
不过再怎么艰苦、有限的条件都拦不住咱们国内的生产者解决困难的勇气。
因为这些冻鸭冻肉的运输需求越来越多,咱们国营的运输公司也投入大量的资金从国外买来了专用的冷藏车。
丹丹是1979年到1982年之间,这样的专用冷藏车就从最早的仅仅几百台,一下子飙升到了几千台。
解决了大部分国内冷冻肉和各种新鲜乳品的运输问题,改善了咱们国内老百姓们的菜篮子。
当时位于鲁省,甚至是远在东北的老百姓们能够吃上来自江浙产的鸭肉。
远在新疆和川渝地区的百姓们,能够吃上东部沿海地区捕捞的海鲜,其实都是多亏了这些冷藏车引入国内的福气。
在那个时候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吃带鱼的经历,在四川本地流行的剥皮鱼,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全都是由东部沿海的各大渔场捕捞,然后再由当地的水产公司进行冷冻,通过这些保温车运送到全国各地的。
以至于在后来,在川渝地区衍生出了各种烹饪这些冷冻海鲜的方法,完全改变了当地老百姓们的日常饮食习惯。
张家栋他们所在县城虽然对这些升压鸭肉和鹅肉的需求并不大。
可是位于首都的各个国营饭店里,制作北京烤鸭所需要的胡鸭,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再加上东北下来有拿铁锅炖大鹅招待贵客的习惯,即便是张家栋他们合作社未来的屠宰场不把那些屠宰好、去掉羽毛的鸭子和鹅卖到南方去,也能完全消化得掉。
利用咱们国内老百姓们日益增长的物资需求,来解决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问题,几乎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
也是当时大部分的国产品牌能够异军突起,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依旧能够快速占领国内市场的原因。
为老百姓的服务,提供百姓们最需要的产品,这样的初衷无论是在何时都是走得通的。
而张家栋这一次的建议,因为有了县里面的大力支持,很快就像当初合作社成立农贸市场以及批发市场的时候那样,迅速落了地。
其实原本屠宰厂场所需要的设备就很简单,再加上本来就是在县城外,对厂房的条件要求也并不高。
不得屠宰鸭子和大鹅的工人们可以直接从县城周围的那些农村里面招,还顺便为县里面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唯一需要县里面支持的,就是修建冷库的设备了。
当时在咱们国内还没有国产的压缩机,青岛海尔要到1984年才刚刚成立,所以这些设备都需要进口。
不过好在有县里面的支持,为张家栋他们的合作社提供了担保,让张家栋他们可以用合作社这几个月的盈余换取外汇券,与当时的国营贸易公司预定了这些设备。。
很快随着这些进口设备的到港,张家栋大姐家此前饲养的第一批胡鸭也终于长成了成鸭,正式出来了。
一万只鸭子的供应,一下子就让刚建成的屠宰场忙活了起来。
数不清的活鸭被送上了屠宰场的流水线,经过这些刚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屠夫们的手,送到了刚建成的冷库里,就变成了一只只冻鸭和冻鹅。
而这些鸭子和大鹅身上的羽毛,更是没有浪费。
由这些屠宰场上的流水线工人们细心收集了起来,然后直接送到了张家栋他们合作社的服装厂,有专门的女工负责挑选和清洗,第一时间就变成了制作羽绒服和夏朵鹅绒服的原料。
剩下那些羽毛,这是又有张家栋安排,让小刘直接青岛市里面的羽毛球工厂,全都免费送给了工厂的厂长许经理。
至此,张家栋大姐他们的养殖场,通过说卖这一批胡鸭和大白鹅,一下子就获得了好几万元的收入,可是把张家栋的姐夫和大姐给惊呆了。
夫妻俩活了小半辈儿,在困难时期什么样的苦没有吃过?
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一笔生意就直接叫他们成了本村的万元户。
当然,养鸭、养鹅,还有承包村里面的水库都需要花钱。
但是刨去鸭苗和鹅苗的成本,以及饲料和水库租金的投入,也有一大半是利润。
这样的收益,对于张家栋大姐他们两口子,可是连做梦都想不到的。
然而更叫张家栋开心的却并不是这些,村儿里面儿的乡亲们见到张家栋的大姐家通过养鸭养鹅,一下子就成了万元户,积极性也因此而被调动了起来。
主动自掏腰包到张佳栋大姐家里来,买鸭苗、买鹅苗。
反正只要这些鸭苗和鹅苗儿都长大了,就有合作社的人来收。
或者他们也可以直接送到屠宰场去,不怕这些胡鸭和大白鹅养好了换不来钱。
这一下可是正中了张家栋的下怀,合作社的服装厂突然有了足够的鸭绒和鹅绒,卯足了劲儿搞生产。
把这1万多只鸭子和大鹅身上的羽绒,全都做成了羽绒服,送到了合作社的服装店。
这一下县城里面的老百姓可是高兴坏了,之前一直抢不到的羽绒服,一下子来了上千件的货。
大家就算是连夜排队,也将这一批赶制出来的羽绒服第二天一天就一扫而空。
面对这么大的销量,孙立军作为服装的负责人可别提多高兴了。
要知道在当时每天十几万的销售额到底代表着什么,即便是作为县里面的两大支柱,玻璃瓶厂和纺织厂一天的产值也不过是几万块。
张佳栋他们的合作社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发展,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在当时已经可以说是奇迹了。
就连青岛市里面的领导,也被惊动了。
他们的县城,还因此成为了整个青岛市的创业代表,被市里面的领导点名,让所有其他区县的领导都去张佳栋他们的合作社,以及服装厂观摩学习,借鉴合作社的发展经验。
张家动栋也一跃成为了当地的名人,再一次登上了本地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