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史蒂夫派车来的时候,张家栋也没有闲着。之前跟郑秘书的那通电话,除了修改了他们合作社这次跟店里面申请的卡车指标的数量以外,他们县话剧团剧场那边的电工师傅,也给了张家栋他们答复。
虽然他们电话剧团的老剧院是20多年前建成的,一些不重要的线路已经出现了老化的情况,但是负责舞台上灯光和用电设备供电的那些主要线缆,因为用料扎实,还是没有太大的问题,并不需要重新更换。
这样一来,可是大大的加快了张家栋跟杨洁导演他们西游记剧组这次广告拍摄的进度。
只等着再见到杨洁导演的助理小马,确定下来剧组那边能给他们这次广告拍摄提供的演员和道具,便可以邀请他们话剧团的高老师,指导舞台的布景工作了。
张家栋原本是想打电话到县里面的招待所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小马,结果从县招待所的工作人员那里得到的消息却是,人家马姑娘今天一大早刚刚天亮的时候就直接出去了,此时并不在他们县招待所里。
“小马在我们县里人生地不熟的,这么早他能够去哪儿呢?”
张家栋挂断电话以后,便思索了起来,很快他的这个问题就有了答案,那就是他们县城的县医院。
多半对方又是去县医院里照顾小刘儿了,想到这儿,知道现在小刘肯定是跟自己的心上人在一起,张家栋倒是也不那么急着去见他们俩个年轻人了。
转而又想起了这是我之前在电话里跟他透露的另一个情况,决定要去他们县中心,人民公园的附近先转一转。
彼时的人民公园,除了是张家栋他们小县城里,大伙儿日常放松休闲,跟家人们的一起度过周末的好去处,还是很多当时的京剧票友和戏曲爱好者们聚会的地方。
那个年代,电视节虽然已经就走进了千家万户,可是为那个时代的电视节目数量非常有限,经常只在黄金时段播出。老百姓日常更习惯的获取信息的来源依旧是收音机,这种节目更多,又方便携带的媒体。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无线电的技术可以说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了。
收音机也开始逐渐变得小型化,出现了那种可以方便携带,放上两节干电池就能正常播放的设备。
每天天刚亮,就已经有很多戏剧爱好者带着这样的收音机,来到人民公园的湖边,一边吹着清爽的晨风,一边吊起了嗓子。
到时候不管是长波频道的首都电台,还是短波的地方电台,所推出的广播服务几乎可以说是覆盖全天的不同时段,异常的丰富。
人们听书、听戏、听新闻、听歌,其实所接受到的文化信息,丝毫也不比未来互联网普及以后的时候更少。
就是在这样全民热爱艺术、参与艺术的大环境下,他们县里的人民公园因为空间大,环境安静,成了最适合这些曲艺爱好者们聚集交流的场所。
除了能够经常看到一些成群结队的群众,自发的聚在一起唱戏、练歌以外,还有很多专业的戏曲演员,经常到人民公园里来落地卖艺。
所谓的“落地”,其实这么说也并不太准备。
解放前的旧社会,这些从事艺术的工作者在社会上的地位很低。许多时候受到升级所迫,不得已只得从事这种沿街卖唱,或者就地摆摊儿的方式,靠来往的行人施舍赚点小钱。
没有舞台,更谈不上什么布景,一切全都凭借的是这些艺人们的真本事,靠自己的能力卖钱,就是他们行业内所说的“落地”为生。
不过,可不要小瞧了那些流落街头的艺术工作者,因为这样的表演形式更贴近群众,也方便这些艺术工作者对于自己的演出随时进行调整,他们其中也有许多未来成名的名家。
尤其是许多相声、评书行业的大师,可以说几乎都是从那个时期摸吧滚打熬过来的。
满清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造就了这种更为亲民的艺术形式,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们的生活终于变得越来越好了,有了更多的时间享受文化生活,能让这些表演艺术家们展现自己艺术功底的媒体越来越多。
在80年代初的时候,评书和相声这样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曾经风靡一时。
几乎同一时期的表演艺术大家,都是靠着广播电视台的节目,让自己的声音传遍大江南北的。
彼时的电视台里,有马三立、侯耀华这样的大师为大伙儿讲相声,更有单田芳、袁阔成和田连元这样的评剧表演艺术大师,通过广播的形式,给大伙儿讲评书。
因为相声和评书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依靠语言的魅力来打动观众。,最适合通过广播的形式传播,可以说整个80年代就是这两种艺术形式发展的黄金时期,好作品更是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地涌现了出来。
张家栋进入人民公园的大门,沿着公园给游客们开辟的主路往湖边走的时候。一边走,一边就在思考着这些事情。
去年他第一次出摊儿,推着他父亲留给他的那辆老28自行车到人民公园门前,卖汽水儿和冰棍儿的场景,他现在还历历在目。
现如今才不过是过去了半年多的时光,他已经从一个街边叫卖的小贩摇身变而成为了他们县里销售额最高,员工福利待遇最好的集体企业的负责人。
这样的转变,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就连张家栋自己也不得不感慨,自己的怨气是如此之好。
自打穿越回到这个年代以后,就赶上了好几件大事,而且每一件都让他的发展更进一步。
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一次他故地重游,却并没有见到此前和他一起在人民公园门口儿摆摊儿的那个善良的大娘。
要不然,以对方当初肯主动为自己指明方向的滴水之恩,张家栋肯定会替她在他们合作社安排一个最好、最轻松的工作,让对方再也不用承受这每天出摊儿,需要经受风吹日晒的辛苦。
不过,今天他最主要的任务倒也不是为了找到这个大娘报恩,根据郑秘书在电话里的透露给他的消息,那个曾经在他们县话剧院见过一面的小阿杰,应该每天在这个时候都会出现在人民公园的某个角落。
张家栋这一次专程从他们合作社来到这儿,就是为了来找他的。
“这县里的人民公园儿这么大,人这么多,一个十几岁的小家伙,我该到哪里找他去呢?”
面对人民公园里人来人往,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群,张家栋正在犯难,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小阿杰的时候,从湖边凉亭的一棵大槐树下,却突然传来一阵群众们争相叫好的声音。
“好……”
张家栋闻声,往那群人的方向看去,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至少有二三十个,各种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正围在那里,或者是在叫好或者是鼓掌。
只不过人群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张家栋距离太远,人群也太过密集,他还看不真切罢了。
“这么多人都围在那里,到底是在给谁叫好,难道就是我在找的那个小家伙么?”
张家栋隐隐约约的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找到了这次到人民公园的目标,就是想压住自己的心中好奇的心情,便直接找那个群热人的方向走去。
果然刚到达那群人的周围就听到了人群中,一个有些稚嫩的童声传了出来。
“说时迟那时快,白玉堂眼看着自己在漫天的铜网里,这一次肯定是逃不了了,不想让自己的兄弟跟着自个儿一同受难,使尽了浑身的解数,也要保护自己的几个兄弟的周全……”
张家栋虽然并不痴迷评书,可是一些经典的桥段他还是听过的。
从这个孩子大雨中透露出来的人名来看,他此时正在讲的这部评书,应该就是当时最火的《七侠五义》,锦毛鼠白玉堂误入铜网阵的情节。
因为是一部短打书,书中既有侠盗行侠仗义的快意恩仇,又有捕快办案的悬疑剧情,所以在80年代,刚经过田连元老师在电视上的演义,就迅速火遍了大江南北。
成为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一部名书,而这样的一部书,因为没有三国那种长枪袍带的打戏,又不像是其他书那样,有太多的儿女情仇这样的感情戏,的确也不挑人。
就算是没有太多社会阅历的小孩子表演起来,也可以让听众们身临其境。
更不要不说人群中,此时正在为大伙儿说书的这个小家伙儿,除了说书以外,还连说带演的身段儿了。
说到打戏的时候,不管是武术套路还是身段儿,他都表演的惟妙惟肖,就连张家栋这个局外人看来,都不由得替这个小男孩儿的身手暗暗叫绝。
而此时,在人群中表演正酣的这个孩子,也不是别人,正是张家栋一直在寻找的小阿杰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