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白鹿寺里,苏锦若让张彩碧帮着安置了裴敏两人及海商薄毅,便忙去了附近一带召集乡民,传授他们土地治理办法。
可她费了好半天功夫,就连嗓子都喊哑了,乡亲们脸上不但没出现得到解决办法的高兴之色,反而有些为难。
苏锦若道:“大家有什么为难之处便说出来,我们再一起想其他办法。”
有村民推举的里正上前,“夫人说的肥田之法倒是不难,我们自己人力就可做到。可若是开凿水渠,那就非一般人力能做到了。夫人,你是知道的吧,山溪由于山脉阻隔,并不好开凿引来。”
苏锦若是知道这个实际问题的,她此时说道:“离着山溪近的,先挖通水渠引来水浇地。而离得远的,我再看看,可能想别的法子。”
无法开凿水渠的问题一直悬置不能解决,苏锦若难免失望。
可这个问题在本地没有找到耐旱的作物替代时,她也实在想不出其他办法,只能先如此了。
其后,苏锦若便在柳七的陪同下往白鹿寺回返。
这一次两人只在周围宣传土地治理之法,并未雇佣马车代步。
明知月一回来便先去了千机阁,想看看他不在的这段时日,阁里可有要事发生。
苏锦若两人路上百无聊奈地说着话,可半路上却看到薄毅在田地里四处转悠着。
他好似对地里堆积的废麦杆十分感兴趣。
苏锦若上前喊了他问话。
“薄毅,你这是想干什么?为何总围着麦杆子转?”
薄毅看到她,露出一脸大大的笑,“你们当地有这等好东西,怎就没听夫人提到过?”
“好东西,你指的是麦杆吗?”苏锦若不可置信地问。
“是的,我指的便是麦秆。这东西海外南洋那边终年高温,需要大量用来编制草帽使。但这并非需求最大的海外市场。除此之外,你可知,麦秆是制造纸的重要原料?其他地方的海外商人学取了我朝的造纸术,便需要大量的麦秆原料做纸在他们本地贩卖。”
苏锦若欣喜若狂,“那真是太好了,正好本地一直都有大量的麦秆存留,除了一部分做肥田使外,大量都可以交易给你的。”
裴毅还是挺喜欢苏锦若这样热心为民之人的,他便又笑说道:“我需要什么,你应该不太了解。我看不如这样,你带我去当地的农户家里转转,参观一下。到时我看上什么东西,再和你具体谈,随后你再组织乡民将东西卖给我。如此可好?”
“那自然挺好的,我都听你的。谢谢你这么厚道和我做买卖。你真是一个义商典范。若是能为你向朝廷申请义商牌匾就好了!”苏锦若不无遗憾的说道。
她如今实是和宫里那位说不上话,故而想用朝廷名义嘉奖薄毅,却没法子!
薄毅到这处后,已经知道了苏锦若身份不一般,乃是当朝皇后,为景王守灵而留居在此。
已经很长一段时日了。
宫里的事情他虽未亲眼所见,但看皇后一直未回宫,他也能想到她应是失宠了。
“没关系的,夫人。你若心里过意不去,大可在我临走时,赠我一副你的墨宝。这样我便心满意足了。”
失宠的皇后,那也是皇后啊!所以,薄毅才这么说。商人身份自来低贱,他在皇后这里能得到如此礼遇,他已经很知足了。
苏锦若没想到他要求如此之低,便决定到时将那墨宝上拓印上天子印,以此变相地将朝廷的嘉奖授予薄毅。
薄毅到村民家里参观后,倒还真找到了自己需要的货品,也就是毛皮和土布等物,然后他将之告诉苏锦若,提出想要大量采购的意愿。
“海外夷人羡慕我中原地大物博,生产技术发达。他们除了喜欢我大中原的陶瓷、茶叶之物以外,还喜欢我们这里的毛皮及土布。
当然,丝绸贩卖海外的利润更大,可普通海外商人手里没那么多银子,吃不下大量的丝绸,就只好贩卖土布回国。在他们当地百姓那里,即便是普通土布,他们也非常喜欢的。夫人可能不知,有的海外百姓,如今还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就连做衣服的布都没有。毛皮呢,咱们的硝制技术也是非他们可比的……”
苏锦若新奇地听着裴毅讲那些海外蛮夷之事,对海外的风土人情也有了的了解。
其后,她便问裴毅:“既然海外对土布需求很大,那么你可需年年供货?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先签订一份三年左右的买卖合约。到了日子,你若不再需要,我们便不再生产。你若需要,我们便还可继续生产。”
“那当然可以。麦秆、毛皮及土布,我都可以和您签订三年合约,价钱吗,就随行就市好了。不知如此,夫人觉得可行否?”
苏锦若摇头,她虽不太懂商事,但她知道朝廷皇商竞标,标的物都有底价。
“不行!我等不是商人,一般不熟悉市场行情,若是随行就市,便是货品收购价你说的算,这样对当地百姓没有保障。我希望就你选的货品,你能给出我一个底价,在此基础上随行就市,我便觉得这买卖可行。”
随后,她又抱歉说道:“裴毅,希望你不要介意我这么要求。如此,非我不信任你,而是呢,我需要对当地百姓负责,所以才做如此要求。若你不能答应,那我也不勉强于你,做了今年和你这几单生意,往后我再想其他办法。”
皇后是一个精明的人。她说自己不懂商事,那真是谦虚了!
裴毅心里称赞着苏锦若,面上却笑得一脸不介意:“夫人严重了,我并不介意。你我在商言商,丑话自然要说在前头。”
自此,两人达成共识,很快便签订了一份关于麦秆等货品的合约,那合约年限初定为三年。
上头还补充了一条共识,那就是三年后对方需求还是很大,苏锦若这方有优先续约权。
当这样的一份合约被宣传给临近村民后,又经他们口耳相传到本地各处,当地百姓纷纷喜上心头,感念皇后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当地许多百姓不辞辛劳地奔波数里,带着自家的吃食山货等物,前来磕头拜谢苏锦若。
苏锦若本再三推辞,可到底是乡民的一番真诚心意,他们给的也不是什么贵重之物,其后她便收下了。
之后,她还对乡民提出要求,希望他们家中有女儿在她这里上学的,万万不可退学。
乡民生活因她而得到极大改善,有了供孩子读书的能力,对此要求自然无所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