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神伤赋
杨广只是暂时的昏竭,稍做调息后就已醒来,与萧后匆忙来到宣华夫人的小院。
远远就听见院内侍女宫女在小声的哭喊着,竟然连迎驾的人也没有一个。
杨广站在门口看了看身边的萧皇后道:“皇后,此时我看你还是先回寝宫,不亦去看宣华之身,以免引起误会。”
萧皇后有些悲怯,看了看杨广,还是点头应允道:“皇上一定要保重龙体,宣华妹妹身世可怜,这十几年来得皇上恩宠有加,本该放下执念,不想她却难与自拔,还望皇上勿怪罪于她。此时她已逝去,一切前尘往事尽化在风中,望她能有一个好的归宿。”
杨广轻抚萧皇后的脸,有些怜悯道:“皇后放心,寡人会妥善安排,你回去休息吧,我看皇后脸色苍白,修为大损,该尽快调整,近日事多,你也要好生保重。”
杨广知道萧皇后为救李世民耗费大量修为,此时该是身心俱疲,所以才脸色难看。
对于萧后救李世民之事,杨广并不责怪,因为他与萧后本是万年前就已相识,而且他也深知萧后善于卜算,萧后亲救之人,自然非普通凡人,该有救的理由。
由此可见杨广也算肚容千帆之人,非心胸狭窄之辈。
原本这后宫之事,该由皇后亲自负责,可杨广还是体恤皇后的苦衷,再者就是皇后身份高贵,母仪天下,而宣华嫔天,该是自绝于杨广,所以萧后处理反而不便。
“皇上,你一切该放下执念,保重龙体,臣妾明日再来祭拜宣华妹妹。”
萧后说完,向杨广一揖,有些不忍的向自己寝宫走去,十步三回头。
看着憔悴的杨广,心里一阵阵难受,眼泪却也止不住的流。
宣华是自她来最受杨广宠爱的贵妃,竟然也意图复国,而背叛了杨广,而自己好杨广几十年夫妻恩情,元神里又有万年的情愫,此时在杨广最需要的时候,反而帮助化长风,搭救李世民,处处与杨广作对,可杨广依然如此关心照顾于她。
对萧后而言,此时的心里也是内咎、自责、还有不舍。
杨广一直站在门前,看着萧后离开,却脸带微笑,十分坦然。
他也是悲从心来,却也不愿让萧皇后过多操劳,更不愿让萧皇后看他落魄的样子,所以依然装得十分坚忍。
萧皇后一走,杨广就大步向宣华凤榻走去。
一进宣华寝宫,只见整个寝宫内跪着一地侍女宫女、太监奴仆。
这些宫女太监一时失了主子,也失了方寸。
在宫中若是主子死了,这些宫女太监一般都不会有好的下场,若不赔葬,也会被赶出宫外要么被禁闭于宫内,终生不得出入。
这些人听得脚步声,回头见皇上驾到,一个个更是吓得纷纷转过身来,对着杨广高呼“皇上万岁皇上万万岁。”
可这个时候于杨广听来,却是如此的讽刺,紫龙之身修行万年,元神不灭。
可杨广之身却也只有五十岁,而宣华年不到三十,却已仙逝,人要活那万年又能何意义。
“你们不用哭了,宣华已逝,就让她安静一会。刚才谁最先发现宣华夫人的留下,其它的都退出去吧。”
杨广的话就是圣旨,没有人敢违抗,也没有人敢起身。
都就地跪着慢慢移出寝宫,才敢起身离开。
杨广此时坐在宣华的凤榻之上,看着宣华夫人,脸色透着红韵,双目微闭,仪态端庄,就像是睡着一般。
双手放在腹上,身上依然穿着刚才与杨广在小亭内饮酒弹琴时的衣服。
“你们说一说宣华夫人是如何仙逝的。”
跪在地上的两个侍女到是平静下来,其中一个说道:“回皇上,夫人与皇上原本一直在小亭赏月,自皇上去后,夫人就召我两回到寝宫,自言有负皇上,无颜再见。让我们在外守着,让我们半个时辰之后再进寝宫,才能回报皇上。”
另一个侍女等同伴说完,跪地向前两步,递过一方丝巾与杨广。
“皇上,这上夫人最后让奴婢转与皇上的遗物。”
杨广接过这方丝巾却并不急于看,而是目视着地上的两个侍女。
杨广自然熟悉,这两人是宣华夫人贴身丫头,自小就跟着宣华夫人,原本就是南陈之人,也深得宣华喜欢。
“你们起来回话吧,你们跟着宣华也有些年月了,虽然身份不一,与宣华也算同出南陈,形同姐妹,难为你们尽忠于此,现在寡人就赐你们自由之身,你们待办完宣华身后之事,就回南陈故地去吧,若有需求,可以去求萧后办理,这就回去吧。”
杨广也是爱乌及乌,对这两个宣华夫人留下的侍女也是网开一面。
他知道按宫中的规矩,此二人即若是贴身侍女当与宣华夫人陪葬,可他不愿意再伤宣华夫人,所以网开一面,为她们安排后半身之事。
“皇上,夫人待我俩如同姐妹,现在夫人仙逝,我们也无家可去,愿陪夫人一同归去,黄泉路上再侍候夫人,还请皇上恩准。”
杨广一听,也是老泪纵横,未曾想凡世之间,也有如此情义,心里十分自愧。
听两人同声而说,语气坚决,微微一笑也有心成全。
“来人!”
杨广对着宫外喊了一声,一个老太监立时奔了进来,跪在地上。
“你立刻传寡人旨意,封两人为才女,另赐白绫四尺,随宣华去吧,一切礼仪按才女规格办理,你可听清楚了?”
“老奴清楚,即领旨照办!”
老太监说完,声音也是带着哭腔,到是羡慕两人。
两个侍女听杨广旨意,也是喜笑颜开,忙低头谢恩。
“谢皇上大恩,奴婢领旨。”
“你们下去吧,给寡人把笔墨取来,寡人要陪陪宣华,其它人一律不得入内。”
杨广说完,三人才敢跪着移出寝宫,只剩杨广一人呆坐在凤榻之上。
杨广轻轻打开丝巾,只见白色的丝巾上面,绣着一对鸳鸯,正在水中轻游,神态自然,举止亲昵。
旁边一座小楼,正是东都牡丹楼。
那时杨广初见宣华,如同牡丹初放,苞蕾羞涩,艳绝群花,雍容华贵,杨广一见宣华就不能自拨,深深被宣华夫人的高贵气质与娇羞清丽的颜容所吸引。
在得知宣华是先父所召秀女之时,毅然决然,不顾世俗之见,纳宣华为妃,自此一直恩宠有加,后宫之中仅次于萧后。
两人在东都皇宫夜夜游鱼戏水,享人间快活,可以说是形影相连,如胶似漆。
在牡丹楼,更是留下不少佳话,杨广才思敏捷,许多诗作都是在那时留下的。
那时牡丹长得低矮,在楼上之时就难与一见牡丹国色天香之姿,杨广为投其所好,请大隋花匠,专门培育高楼牡丹种在楼后,牡丹如树一样,长至楼高,而杨广与宣华可在饮酒之时亦能观花之娇容,这一池水就在牡丹楼后,这两只鸳鸯亦是两人亲养,见证了两人千古爱情。
看到此,杨广与宣华的过去种种,如历历在目,却是泪眼模糊,难与追忆。
杨广一人时也是泣不成声。
小声抽泣着自言道:“宣华,你知寡人之心,并无责意,你为何如此执着,就不能得再等二日,那时寡人必然与你同去,这黄泉之路上,寡人与你作陪,相守地府,你也不会寂寞,你这是何苦呢?”
此时的杨广显然像是回复本身,又像是与紫龙合体,于紫龙而言,那也是更为久远的长情,更是难与言明的分离之痛。
“鸳鸯池畔牡丹楼,美酒当歌琴悠悠,与君相伴胜往生,不负韶华了无愁。
前尘如烟犹如梦,只惜眼前温柔乡,此去一别君莫愁,来世再陪水中游。”
这块丝巾上绣的诗文,正是宣华亲书,杨广读后更是无尽婉惜。
在后宫之中,除了萧后聪慧贤德,母仪天下之外。宣华夫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最能解杨广之意,与杨广吟诗抚琴,正是相得益彰,既有夫妻之情,又有知音之义。
杨广一声长叹,悲从心发,诗意突生,颤抖着手拿起毛笔,在宣纸上挥毫写道:
“神伤赋
方其为储贰,用智固已谲。
及夫据大器,为谋抑何逆。
龙舟及凤{榻木换舟},无岁不游适。
离宫与别殿,快意事淫佚。
置酒燕要荒,会者三十国。
紫舌与黄支,无所不臣服。
亲驾两征辽,方且肆穷黩。
群盗遂蜂起,土地日紧蹙。
惛犹不知悟,愎谏辄诛戮。
肘腋俄变生,兵刃交于目。
不肖孰甚焉,身亡而国覆。
长相思,红已稀,绿已稀,多谢春风著地吹,残花离上技。
得宠疑,失宠疑,想象为欢能几时,怕添新别离。
雨不稀,露不稀,愿化春风日夕吹,种成千万枝。
思何疑,爱何疑,一日为欢十二时,谁能生死离。”
杨广的泪边写边流在宣纸之上,泪迹斑斑,一气写成,自也是愧恨难当,去意更绝。
杨广写尽,拿起纸来,亲自念了一遍。
忽然间又哈哈大笑,边笑边唱道:
“世人皆骂我人痴,世人皆骂我人狂,世人皆骂我人淫,世人皆骂我人奢,世人不知痴人梦,几度沧桑几回首,万年化作一场空,只余小楼映残雪,不见昨日红颜妆,香消玉焚驾鹤去,三界无忧忘平生,富也罢,穷也罢,半世荣枯到尽头,一江春水向东流。”
杨广唱着,一个人慢慢走出小院,只留得一众侍女太监奴仆,呆呆跪着,那一张神伤赋却在他和身后,烧成来烬,化作一缕清烟,似乎要送与已逝的宣华一样,只在小院内清悠的飘荡着。
正是大悲似喜,一切都已云消雾散。
此时的杨广已看透凡界一切,了无牵挂,正是情已逝,身将死,意犹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