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罗汉,作为卜氏家族钦定的下一任族长继承人,对卜师的强大心怀敬畏,每次相见必以晚辈之礼相待,恭敬有加。
然而,卜师对此却显得淡然,他再次向卜罗汉抛出了心中的疑问。
待卜罗汉恭敬地请卜师入座后,他才长叹一声,将心中的烦忧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
卜师听完,并未如卜罗汉般愁眉紧锁,而是平静地建议道:
“何不直接询问那些唐人使者,探明他们的真正所求?这总比你独自揣测来得明智。”
卜罗汉闻言,心中豁然开朗,但眉头依旧紧锁。
卜师敏锐地察觉到他的烦心事不止一件,便好奇地追问:
“还有其他什么烦心事吗?”
卜罗汉先是点头,随后又摇头,直言不讳道:
“与唐人的交易问题只是其一,真正让我忧心忡忡的,其实是陛下。”
卜师眉头微皱,惊讶道:
“你是说高离王?”
卜罗汉点头确认:
“正是。我之前所写的信件想必已呈至陛下手中,以我对陛下的了解,他定会下令让我攻打唐人军队,以试探其虚实。”
言毕,卜罗汉再次叹息。
高离王王建乃开国之君,怀有雄心壮志,且出身行伍,行事倾向于武力解决。
原本,卜罗汉对此并无异议,但如今情况已变,他已促成大唐与高离的商业往来,未来两国将成为盟友。
他尚未来得及维护这层关系,又怎愿与大唐兵戎相见。
然而,若高离王的命令下达,他又不得不遵从,这才是他最为忧愁的关键。
卜师皱眉问道:
“难道就不能劝劝他吗?”
卜罗汉的脸色更加愁苦。
高离王的性格,往好处说是果断决绝,往坏处讲便是不听人劝。
一旦他下达命令,即便是错误的,也不会停止,只会一意孤行。
卜罗汉只能无奈地叹息:
“只希望我那第二封信能够早日送到陛下手中,让陛下改变心意啊。”
王建静静地伫立在幽长的走廊之中,抬头仰望着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
此时已至深秋末季,凛冽的寒风如同锋利的刀刃,无情地切割着每一寸空气,这清冷的孤月与刺骨的寒风,恰似王建此刻孤寂而沉重的心境。
自王建一手创立高离以来,除了最初那段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日子,随后的岁月里,他便一直深感肩上的重担愈发沉重,尤其是近些年来,这份压力更是如影随形,日益增大。
而在与契丹人联手吞并了渤海国之后,他的眉头便再也没有舒展过,终日紧锁,脸上再也未曾浮现过一丝欢愉的笑容。
作为高离王,王建最为忧心忡忡的,便是他那宿敌——契丹。
近些年来,他深切地感受到契丹的实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日益增强。
尤其是在契丹的少族长耶律阿保机登上权力的高峰之后,他更是大刀阔斧地着手统一各部,契丹建国的雄伟之势已然如破竹般不可阻挡。
而最令高离王心绪难安、坐立不宁的是,耶律阿保机不知施展了何种神秘莫测的手段,竟然使得室韦族尊贵无比的圣女萧绰心甘情愿地下嫁于他。
这般匪夷所思的情形之下,室韦族遂成为了契丹坚不可摧的同盟,这着实让王建内心倍感忧虑,整日伤神。
王建对萧绰有着颇为深刻的了解。
这位女子,其容貌之美,足以倾国倾城,令人为之倾倒;然而,在那绝美容颜之下,却隐藏着一颗比男子更为刚毅、野心勃勃的心。
倘若她不是女儿身,凭借其非凡的才能与魄力,定能在辽东之地,成就一番王霸之业。毕竟,她以女子之躯,竟能统一室韦诸部,成为室韦族中虽无族长之名,却有族长之实的圣女,其手段与魄力,可见一斑。
曾有人向王建进言,劝其让儿子们前去求娶萧绰,只因若能娶得这位圣女为妻,室韦便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己方的坚定盟友。
然而,王建同为一代枭雄,他早已洞悉萧绰的本性与野心,故而迟迟不敢下决心让自己的儿子去求娶萧绰这个女子枭雄。
他深知,自己的儿子虽然也算优秀,是少年英杰,却绝非萧绰这等枭雄之辈的敌手。
一旦让儿子娶了她,日后的高离,究竟姓王还是姓萧,着实难以预料,后果不堪设想。
正当王建还在犹豫是否要赌上一把,让自己的儿子去尝试求娶萧绰之时,却惊闻耶律阿保机已经捷足先登,娶得了萧绰为妻。
这一消息令王建气得牙根直痒,同时内心也涌出深深的忧虑,随即他下令对契丹发动猛烈进攻,妄图尽快将其消灭或使其元气大伤,以绝心头之忧。
然而,正如他所担忧的那样,萧绰嫁给耶律阿保机后,室韦彻底倒向了契丹一方,契丹的国力瞬间倍增,变得愈发强大,高离想要攻克契丹,已是难上加难。
在与契丹长达数年的鏖战中,王建逐渐发觉,契丹的国力非但未被削弱,反而愈发强盛,高离在与契丹的较量中,越来越处于下风。
而且,在耶律阿保机和萧绰的携手努力下,契丹内部原本松散的部族联盟已逐渐融合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呈现出国家的雏形。
照此态势发展下去,契丹迟早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屹立于世。
这一发现,令身为高离王的王建愈发忧心忡忡,心中充满了焦虑与不安。
然而,令王建深感忧虑的是,在他与耶律阿保机于前线展开激烈鏖战之际,萧绰与耶律阿保机的两位胞妹,竟引领着一支为数寥寥的军队,悄然前往了黠戛斯的地界。
王建对于萧绰等人的具体策略虽不甚了了,但当他于前线赫然发现黠戛斯士兵的身影时,便已心知肚明,黠戛斯已然与契丹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同盟。
这一变故也让王建深刻意识到,契丹的崛起之势已然如日中天,难以阻挡,倘若继续与之缠斗不休,高离恐怕终将难逃被逐渐耗尽的命运。
正是洞悉了这一严峻的现实,王建才痛下决心,同意与契丹展开和谈,从而实现了罢兵休战的局面。
在此,我们不妨对黠戛斯这一古老民族进行一番深入的科普。
黠戛斯(Kirgiz),这一名字源自隋唐时期中国西北部的广袤大地,其主要聚居地位于叶尼塞河的上游流域,正是当今柯尔克孜族以及中亚吉尔吉斯人的共同先祖。
在历史的长河中,黠戛斯曾历经诸多变迁,拥有过“鬲昆”、“坚昆”、“结骨”等诸多称谓。
汉初之时,黠戛斯不幸被匈奴所征服,但随后便与丁零等民族一同奋起反抗,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黠戛斯的首领心怀敬意,向唐朝表达了归顺之意,唐朝遂在其领地设立了坚昆都督府,并册封黠戛斯首领为左屯大将军坚昆都督,以示恩宠。
公元840年,黠戛斯联合回鹘将军句录莫贺,成功攻破了回鹘汗国,致使大量回鹘人向西迁徙,从此,黠戛斯在漠北地区称霸一方。
公元931年,黠戛斯汗国归附辽朝,辽朝在其领地设立了“辖夏斯国王府”,将其正式纳为属国。
黠戛斯的最高首领被尊称为“阿热”,其牙帐巍峨矗立于青山之上(今阿巴坎河西),以坚固的木栅替代城墙,蔚为壮观。
该民族的社会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导,同时兼营狩猎与农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方式。
黠戛斯还拥有自己的文字系统,现今被称之为“鄂尔浑—叶尼塞文”,是其悠久历史的见证。
大约在10至12世纪之间,众多黠戛斯人踏上了迁徙的征程,前往天山西部地区,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最终演变成了如今我国的柯尔克孜族以及中亚的吉尔吉斯人,书写了民族融合的新篇章。
据历史典籍的详尽记载,在其民众之中,有部分人拥有着鲜艳的红发与红须,面色白皙如雪,眼珠则碧绿如玉;而另一部分人则呈现出典型的黑发与黑眼珠特征。
史书中还提及,回纥人将他们称为黠戛斯,这一称谓寓意着“黄赤面”之人,或许是在描绘他们那黄中透红、独具魅力的面容,这极有可能是大多数黠戛斯人所共有的体质特征。
除此之外,还流传着一些真假难辨的传闻,声称在黠戛斯人中,那些拥有黑发黑瞳的族人乃是汉代名将李陵的后裔,身上流淌着汉人的血脉。
据史书记载,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黠戛斯酋长失钵屈阿栈亲自率领使团,不远千里前往唐朝的首都长安进献贡品,并郑重地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人,与唐朝皇帝血脉相连,表达了欲与唐朝皇室“认亲”的强烈愿望。
唐太宗李世民听后,对此说法表示了认可,并在黠戛斯的地域内设立了坚昆都督府,同时委任失钵屈阿栈为该都督府的都督,这一都督府则隶属于燕然都护府管辖之下。
说回原文,王建内心最为煎熬之处,实则在于高离内部潜藏的种种问题。
他深信,契丹崛起的势头,绝非自己一人所洞察。
假以时日,契丹必将愈发强盛,届时高离恐怕难以与之匹敌。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竟无一人愿意站在王建这一边,继续与契丹抗争到底。
众人皆心怀归意,对再度的征战充满了厌倦。
唉,念及此景,王建不禁怅然若失,仰天长叹。
那些曾与自己并肩作战、打天下的兄弟们,再也不复当年的英勇与豪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