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李二郎
手残薪作者2025-08-22 11:443,101

  季伯陡然间察觉到一丝不寻常,他细细地品味了一番,这才猛然惊觉,自己似乎被将臣给戏耍了一番。

  嘿,直到此刻,季伯才算是真正回过味儿来,原来那将臣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实则不过是将漠北那段人尽皆知的历史又复述了一遍。

  这些信息,他若真有心了解,简直是易如反掌,根本无需多此一举去向将臣打听。

  那将臣啰啰嗦嗦地说了半天,其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却是屈指可数。

  季伯望着将臣那张堆满笑容的脸庞,总觉得那笑容里似乎藏着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之意。

  季伯在心底暗自感慨,这将臣表面上那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实在是伪装得太过精妙,就连他自己,都不知不觉间放松了应有的警惕。

  季伯深知,只要将臣不愿开口吐露真相,他再如何追问,也只是徒劳无功,于是,他便与将臣分道扬镳,各走各路。

  将臣见状,顿时眉飞色舞,拎起那只装满布丁的篮子,拔腿便跑。

  而季伯,望着那将臣说要送给他的布丁,不禁又一次长叹一声,只得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他的逛街之旅。

  季伯望着渐渐远去的将臣,再度对自己进行了反思。

  性格活泼外向并不代表一个人就心思单纯,将臣表面上看似行事随意、缺乏可靠之感,但这仅仅是她性格的一个方面罢了。

  倘若仅仅凭借一个人的某一面就去断定其所有的一切,那必然是会遭受重大损失的。

  季伯轻声呢喃着:

  “应当以此为戒啊!”

  一阵激昂的锣鼓声响骤然响起,如同无形的巨手,将正沉浸在深思中的季伯猛然从思绪的海洋中拽了出来。

  季伯不由自主地循声望去,这才惊觉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漫步至了一处热闹非凡的场所,四周人群熙攘,摩肩接踵。

  仔细聆听那锣鼓之声,铿锵有力,节奏明快,季伯心中暗自揣测,这想必是个囊中羞涩、无力租赁戏台的小戏团,在这露天之地,为过往的行人献上他们精彩的技艺。

  只听得那阵阵喝彩之声此起彼伏,犹如潮水般汹涌澎湃,不绝于耳。

  这足以证明,这个小戏团虽说声名并不显赫,但其技艺之精湛,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听着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叫好声,季伯的心中也不禁涌起了一股浓厚的兴趣与好奇。

  他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那已被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环顾了一下四周的环境,迅速在心中盘算着最佳的观赏位置。

  片刻之后,他身形微动,施展出轻功绝技,脚尖轻轻一点地面,身形便如同燕子般轻盈地腾空而起,几个纵身腾挪之间,便已稳稳地跃上了附近的楼顶之上。

  站在楼顶之上,居高临下,季伯恰好能够将下方的表演尽收眼底。

  季伯静静地凝望着下方的舞台,一场精彩纷呈的戏剧正在上演——二郎斩蛟。

  此二郎,非神话传说中的显圣真君杨二郎,而是川主李冰之子,英勇无畏的李二郎。

  在李冰尚未着手治水之前,蜀中这片现今被称作“天府之国”的地域,曾是自然灾祸横行、民生艰难之所在。

  往昔,蜀地要么遭受洪涝的肆意侵袭,要么被干旱的灾难所笼罩,故而无奈地被人们冠以“泽国”“赤盆”的称谓。

  岁岁年年,洪水犹如凶猛的野兽,无情地吞噬着百姓的安宁与希望,蜀中百姓的生活,可谓苦不堪言。

  然而,当李冰入蜀治水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他,这位蜀中最伟大的太守,华夏史上知名的水利大家,引领百姓修建了都江堰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这些工程,恰似守护神明一般,终结了蜀中百姓长久以来的苦难岁月。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完工,象征着蜀地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岷江水患,这个千百年来侵扰百姓的恶魔,终于被彻底制服。

  自此,蜀地百姓得以掌控水旱的主动权,干旱时可引水灌溉,降雨时能堵塞水门,真正实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使蜀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水利的大规模开发,不但为蜀地带来了安定与繁荣,更是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

  肥沃的土地,充裕的水资源,让蜀地逐步成为了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

  唐朝的诗圣杜甫,曾以“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的诗句,对李冰的功绩予以赞颂。

  正因如此,李冰在蜀中的威望攀升至巅峰。

  后世百姓将他神化,尊崇为“川主”,世世代代传颂着他的功绩与智慧。

  而李二郎,身为李冰之子,绝非是倚仗父辈功绩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位勤劳且勇敢的青年。

  他在年少时,便与父亲一同投身到都江堰的建设当中。

  在离堆的开凿进程中,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

  整整八年的时间,他引领着民众风餐露宿,以山石为友,与江水抗衡。

  最终,当离堆成功被开凿之际,江水顺从地流入预先设定的河道,润泽着广阔的田野,使得蜀中摇身一变,成为了物产丰富、人民富足的天府之国。

  百姓们对李冰父子的恩德铭记于心,他们不但化解了困扰蜀地多年的水患难题,还为当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昌盛与祥和。

  为了抒发对他们的崇敬与感激之情,人们在都江堰岸边修筑了二王庙,将李冰父子奉为神明,敬称为二郎神。

  这一称谓,不单是对他们功绩的认可,更是对他们精神的延续与赞美。

  在都江堰一带,有关李冰父子的神话传说接连不断。

  其中,李冰石牛镇海眼、二郎锁孽龙的故事格外扣人心弦。

  这些故事不但为都江堰增添了神秘的韵味,更承载了人们对李冰父子无尽智慧与宏伟力量的遐想与尊崇。

  特别要提到的是,二郎锁孽龙的神话故事还被再次进行艺术加工,改编成了广受欢迎的戏文,并最终登上了舞台。

  二郎斩蛟亦可称作“李郎法服猪婆龙”。

  此传说讲述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离堆时,龙婆、龙子寻衅滋事,展开激烈厮杀,李冰难以抵挡。

  其子二郎率领鹰犬前来助阵,成功擒获龙婆龙子。

  他将龙婆锁于离堆之下,约束江波,命令小蛟开辟东岸,使水分流至内江,以灌溉农田。

  在古人观念中,水患乃龙等水怪作祟所致,唯有铲除水怪,方能消除水患,正因如此,二郎擒孽龙的故事便拥有了其得以诞生的坚实根基。

  孽龙制造洪水,危害百姓,围绕着擒龙治水这一关键核心,衍生出了广泛流传的二郎擒孽龙传说。

  该传说在五代时期就已颇为盛行。据《蜀梼杌》记载:

  “六月初一设宴,教坊俳优表演《灌口神队》,展现二龙相斗之情景,须臾间天地昏暗,降下硕大冰雹。

  次日,灌口奏报:

  “岷江大涨,锁塞龙处,铁柱频撼。”

  这名为《二郎斩蛟》的著名戏曲,凭借其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社会内涵,博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赞扬。

  季伯,这位自后世穿越而来的行者,其身上烙印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痕迹——那是于信息洪潮中锤炼出的犀利目光。

  他的人生,恰似一幅翻阅过无数艺术典藏的宏篇画卷,每一笔都浸透着深邃与苛责。

  即便身为如此眼光卓绝的品鉴大家,在目睹下方那个古老戏团的演出时,亦不禁被其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那戏团,宛若是古老时光中的一道璀璨光芒,凭借其超凡的技艺和扣人心弦的戏目,紧紧攥住了季伯的心神。

  虽说表演中时有微瑕,却恰似繁星点缀于夜空,反倒更凸显出其整体的绚烂辉煌。

  季伯的目光在舞台上下游移,尽情欣赏着每一个细微之处,直至他看到戏团中有人拿起铜锣,开始向周遭的观众求赏。

  季伯的手,下意识地探向了腰间钱袋。

  他向来不习惯随身携带钱财,可在此刻,他终究从身上摸索出了一颗极为珍贵的上品珍珠。

  此珍珠乃是沿海之地甚为稀罕的“龙珠”,每一颗都堪称价值不菲,且通常难以觅得。

  在采珠人心中,“龙珠”不单是财富的标识,更是大自然恩赐的神迹。

  然而,当季伯打算将这颗“龙珠”赏赐给戏团时,他却踌躇了。

  他心里明白,普通人若陡然获得这样一颗龙珠,不但会诱发贪婪与妒意,更有可能惹来祸事。

  于是,季伯将“龙珠”收起,转而拿出一锭沉甸甸的雪花银,那银子足有十两重,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对季伯来讲,这十两银子兴许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于那些寻常百姓而言,却无疑是一笔巨额财富。

  戏团中收钱之人接过银子,双手微微发颤,眼中满是感激与惊喜之情。

  他们深知,这位神秘的赏赐者,不单是对他们技艺的肯定,更是为他们的生活赋予了希望与力量。

  然而,当众人再度朝季伯所在的方位望去时,却发现那里已然空无一人。

继续阅读:第156章:万花楼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从同福客栈开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