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欢乐的海商
手残薪作者2025-08-22 11:463,182

  回归现在,刘贝朝胡商微微拱手致意后,便继续踏上了前行的道路,而胡商则急忙跟上,仍旧用他那带着浓重大食口音的大唐官话,热切地与刘贝攀谈起来。

  “刘大人此行,莫非是为了观礼那巨舰下水之盛况?”

  刘贝闻言,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并未多言。

  此事本就不是什么秘密,那蒸汽巨舰体积庞大,气势恢宏,想要不引人注目,实在是难如登天。

  安南对此的态度颇为豁达,既然无法隐藏,那便索性大大方方地展示给众人,以此彰显安南的强大实力。

  同样地,当蒸汽巨舰即将下水之际,安南也并未禁止他人前来围观。

  刘贝此行,的确是为了观礼而来。

  身为岭南地区最大的官员,如此大事,他自然是要亲自到场的。

  因此,即便平日里公务繁忙,他也特意挤出了一日的时间。

  他原本还打算借此难得的闲暇时光,好好欣赏一下自己的心血结晶。

  然而,此刻身旁这位喋喋不休的胡商,却着实让他感到有些心烦意乱。

  刘贝皱着眉,看向那位仍旧滔滔不绝的胡商,终于忍不住开口言道:

  “阁下若有何事相商,不妨直言不讳。”

  胡商闻言,也知晓刘贝已心生不耐,于是便开门见山地问道:

  “在下听闻安南的海军即将出发巡查海域,可有此事?”

  刘贝轻轻点了点头,此事的确并非秘密。

  海军的职责之一,便是巡查安南的海域,确保海上安全。

  胡商见刘贝点头确认,便接着说道:

  “我听说,只要交纳一笔费用,便能跟随海军一同出海,可有此事?”

  刘贝闻言,脚步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目光锐利地看向胡商。

  此事确实属实,海军每次出海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并非每次都能成功剿灭海盗以填补财政开支。

  因此,市舶司提出了一个方案,允许海商跟随海军舰队航行,以此作为海上安全的保障。

  毕竟,在茫茫大海之上,若有一支强大的舰队保驾护航,那无疑是最大的安全保障。

  然而,市舶司的这一提议却并未得到海军各大舰队舰长的完全认同。

  他们认为,身后跟着一群外人,多少会影响海军的行动和作战计划。

  因此,双方一直在为此事争执不下,这一提议也就一直未能最终确定下来。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尚未公开的消息,竟然已经流传了出来。

  胡商被刘贝那锐利的目光紧紧锁定,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如纸,额头上豆大的汗珠如同断了线的珠子般不断滚落。

  然而,即便如此,他仍旧目光炯炯,满怀期待地凝视着刘贝,心中迫切地等待着刘贝的答复。

  终于,刘贝缓缓移开了视线,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轻轻地点了点头,缓缓说道:

  “不错,确有此事。”

  得到刘贝这肯定的回应后,胡商整个人瞬间兴奋得浑身战栗,激动得仿佛失去了理智,近乎痴傻。

  刘贝深深地望了胡商一眼,随后又扫视了一番跟在身后的一众商人,嘴角不禁微微上扬,留下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后,便转身大步离去。

  刘贝刚一转身,后面的商人便迫不及待地蜂拥而上,将胡商团团围住,急切地询问着事情的经过。

  在众人那满含期待与热切的目光中,胡商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因激动而变得语无伦次,反复念叨着:

  “神灵庇佑,是真的,这消息都是真的。”

  众商人听闻此言,亦是欣喜若狂,纷纷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激动之色。

  有人兴奋地放声大笑,仿佛要将心中的喜悦全部释放;有人激动地手舞足蹈,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有人直接跪地,虔诚地感恩着神灵的庇佑。

  胡商在众人的簇拥下,如同一位凯旋的英雄,被众人高高地抬起,朝着旁边的酒肆大步走去。

  今日,他们定要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以庆祝这难得的喜讯。

  一位年幼的小沙弥目睹了一群商人从他身旁经过,他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那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尽管小沙弥听不懂他们唱的是哪个国家的歌曲,但他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由衷的欢乐。

  他不禁转过头,望向身旁的师傅,好奇地问道:

  “师傅,他们为何如此欢天喜地呢?”

  契此和尚闻言,脸上浮现出一抹温和的微笑,缓缓说道:

  “或许是他们即将迎来某些对他们大有裨益的好事吧,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如此欢欣鼓舞。”

  小沙弥听后,心中仍充满疑惑,他继续追问道:

  “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好事,能让他们如此开心呢?”

  契此和尚闻言,大笑起来,边笑边摇头道:

  “这为师可真不知道哇。为师只是个和尚,哪懂得道门中的算卦占卜之术呢?”

  小沙弥听后,略显失望地应了一声“哦”,但随即又按捺不住好奇心,问道:

  “那师傅,您要见的那位高人,到底何时才会来呀?”

  契此和尚再次放声大笑,说道:

  “怎么,在这儿待久了,想念寺庙里的生活了?别着急,快了,师傅要等的人很快就会来了,你再稍等片刻吧。”

  小沙弥听了这话,却有些生气,他气鼓鼓地踢了契此和尚一脚,忿忿不平地说道:

  “您半个月前就这么说了,昨天也这么说,师傅,您到底要等谁呀?架子这么大,让您等这么久!”

  契此和尚丝毫不在意小徒弟的埋怨,他笑着摇了摇头,说道:

  “这回是真的快了。至于师傅等的人是谁,师傅暂且不告诉你,你也无需知晓太多。你只需明白一点,这位乃是真正的佛门高僧,是修行深厚的大德贤人。”

  小沙弥听后,更加好奇了,他忍不住追问道:

  “那他的佛法造诣,比师傅您还高吗?”

  契此和尚闻言,又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他边笑边说:

  “哈哈哈,这事儿嘛,不好说,不可说,也不需说!”

  小沙弥听后,彻底糊涂了,他呆愣愣地看着师傅,眼中满是不解和困惑,全然不明白师傅话中的深意。

  而在此时此刻的广州城另一条街道上,侯卿正悠然自得地漫步着。

  然而,他周遭路过的行人无不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一方面,他那浅金色的发丝与血红色的眼眸着实太过引人注目;而最为夺人眼球的,当属侯卿当下的装扮。

  当初乘船抵达安南之时,船夫见侯卿这位出手阔绰的大客户,却觉得他似乎脑子有点大病,便好心相劝道:

  “其实冬日里穿着厚实些的衣物,也并不会折损你的帅气。”

  也不知侯卿是真的将这话听了进去,还是确实感受到了天气的寒冷,他便迈步前往城中的成衣店,打算购置一件合适的衣裳。

  在古代,用以御寒的衣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各类珍稀兽皮精心制成的貂裘,其价格自然是高昂得令人咋舌。

  而且,古代社会极为讲究礼义尊卑,平民百姓既无能力购买这等奢华之物,亦不能随意穿着兽皮制成的貂裘,能穿得起貂裘的唯有那些达官显贵、富贵人家。

  然而,穷苦百姓亦有专门的御寒衣物,这便是第二种——填充了干草或干料的粗布衣裳,其中颇为出名的当属芦絮所制的寒衣。

  在此略提一则题外之谈,《二十四孝》中有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名为“芦衣顺母”,讲述的是闵损(字子骞)的至孝之行。

  不过,在“芦衣顺母”的故事中,闵子骞的继母用芦絮做的棉衣给闵子骞穿,是在讽刺其继母的刻薄与恶毒。

  然而,在古代平民百姓的家中,若能拥有一件塞满芦絮的寒衣,那简直是如同传家宝般珍贵无比的存在。

  而大部分平民百姓的寒衣里填充的不过是干草、树叶等物,以此勉强熬过那寒冷的冬季。

  当然,在安南之地,老百姓的选择则相对丰富了一些。

  在很久之前,安南的老百姓便已发现木棉的棉絮具有良好的御寒效果,于是他们便采集木棉絮制成寒衣以抵御严寒。

  而季伯来到安南之后,大力发展养殖业,鸡鸭鹅的肉自然是用来吃,不过这些禽类的羽毛他也没丟弃,而是将鸡鸭鹅等禽类的羽绒收集起来,精心制成了柔软而又保暖的羽绒服、羽绒裤,并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售卖给安南的百姓。

  实际上,这些年季伯还大力种植棉花,积极推广棉服棉被等物,毕竟这些才是最为实惠且保暖的上佳之选。

  只不过,刚开始时棉花的产量并不多,而且季伯也不清楚该如何将棉花加工成棉絮,还需技术员们不断地摸索与试验,因此尚未得以广泛推广。

  说回来正题,侯卿自然并非那等缺钱之人,他完全有能力买得起昂贵的貂裘。

  然而,在店员的极力推荐之下,他最终还是选购了一套月白色的羽绒服。

  他所选购羽绒服的店铺,乃是城中规模最大、声誉最隆的成衣店,店里的衣服皆是出自名师之手,经过精心设计与打造,故而极为美观。

  原本就英俊潇洒、气度不凡的侯卿,配上这身精心挑选的衣裳,更是显得俊朗非凡、英姿飒爽。

  一直追求帅气与完美的侯卿自是对其喜爱至极,一刻都不愿将其脱下,以至于即便来到了炎热的广州城,他也依旧穿着这件羽绒服,在人人都身着短袖的广州城里,显得格外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特别的引人注目。

继续阅读:第172章:侯卿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从同福客栈开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