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如此,这就是货币本质?”老朱点点头,没再像以前那般端着架子,反倒是像个学生似的,认真思索着。
仔细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
“以物易物,亘古不变。”苏白点点头,继续道。
“史料记载,自宋朝时出现类似纸币的交子,在川渝地区取代了不便运输的铜币,这便是货币的进化。”
“从具有实物价值的货币,逐渐被信用体系货币取代。”
老朱抬头看向苏白,顺着话往下问去。
“那咱发行的大明宝钞,也是信用货币了?”
“对!说白了那就是一张纸,写了价值一贯钱。天下百姓因为相信陛下能够随时兑换,所以才会承认这张纸的价值,并在市场中流通。”苏白笑眯眯的讲解。
“若是将来朝廷不给兑换了,顷刻间这大明宝钞就会变为废纸一张。”
“不可能!”老朱出声直接否定,瞥了眼苏白那笑眯眯的样子,“就是咱不在了,朝廷也不会不兑换。”
“那是自然,毕竟敢说不兑换,天下立马大乱。”苏白点头道。随即话锋一转。抛出另一个问题。
“那,若是朝廷不加节制规范的,超印超发呢?印的大明总产出一万万两,宝钞却十万万两呢?”
“届时,宝钞价值还会和面值一样吗?”
老朱闻言眉头皱起,这就是他主要的问题。
不过经过苏白先讲解宝钞的本身概念后,隐隐也能有所明悟。
宝钞是信用货币体系,本质上也是一种以物易物。自古物以稀为贵,多了,自然也就贱了。
天下产值还是那样,可宝钞数量增加,理论上自然是会贬值,就像现在这种情况,一贯宝钞实际大多时候都换不到一贯铜钱。
“走,去后堂一趟。”老朱招呼了一声,自顾自的往后堂去了。
苏白急忙跟上,没搞明白老朱是想到啥了,
不过一进后堂,顿时明白了。
只见在大梁下,吊着一个扁担,扁担两端,各自挂着一个木桶,木桶下边,还有瓷缸。旁边高高地架着一个大水缸。
还有两个小木桶放在一旁。
这是活脱脱地把苏白的那套【天平上两个破木桶理论】给复原了啊。
随着老朱摆手示意,一旁的太监和侍卫们,立刻各就各位。
同时打开了扁担两端木桶上的水管。
恩,明朝是有水管的,不过这个显然是简易的,只是拿竹子凑合了一下。
随着水流注入,两个木桶保持着相对平衡,一晃一晃的。
“往钱桶里加一小桶。”
老朱默默发令,小太监立刻照做,一小桶水加进去,平衡立刻被打破。钱桶下沉,物桶抬高,
“这就是现在的大明,宝钞超发,物价上扬。兑换货物铜币,也需要多半成的宝钞才能换到。”老朱指了指这副简易的构架,扭头看向苏白。
“如何解决?”
苏白明白,老朱这可不是问的解决方法,而是问的原理。
简单的问题,更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否则就是现在的局面,本是货币的进步,却因为不知原理,而造成衰败之像。
所有合乎逻辑的解决方案,其中原理到底是什么。
同时,也是让苏白拿出银行存在的必然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