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了几个营销案例,以及短效投资思路,比如收购、联合市面上现有的一些作坊,改良技术提高竞争力,在纸张行业应用硝酸,在饮食行业引进低价的冷冻技术……
有着太子的便宜行事令,以及当初老朱给的便宜行事令,可操作性范围很大,市场部完成任务是不成问题的。
至于政教部,主要负责图纸测绘,属于文职上的,工作强度倒是没怎么提高。只是多了个工业园区的监察工作。
而最吃香的,当属制造部。
人员划拨之后,除了留够科学院项目裁剪后必须的人手,其余人一律丢到工业园区。编排好工作小组,各自负责一部分,同时补充新招募的力工,这群人原地变成管理人员。
之后,根据各自工作态度、能力,完成度等等方面,定下留任在工业园区后续负责运行的人手。
虽然暂时不是官吏体系的,但是当个大掌柜,二掌柜,对他们吸引力也很大。
毕竟户籍又不用动,苏白也保证了,在工业园任职的工匠,依旧是工户。不会变成商籍。
陈言公布出来的一期项目规划,通过大字报让每个科学院上下都明白了。
除了前两天需要修建水泥厂,剩下八天时间,需要对其他各个厂区同时动工。暂时不求多么美观厂房多么完善。只要能遮风挡雨避阳就行。
之后再说逐个完善。
规划的厂区,除了水泥厂和钢铁厂外,还有十个。
冷热轧钢厂,钢材加工厂,金属精密加工厂,机床厂。
制硝厂。硫磺厂,碳灰厂,火药加工厂。
军工集团,第一枪炮厂。第一弹药厂。
除此意外,还有专门的配套产业,不过那些都是后话。
一期规划中,上下一共十个基础工厂,投产后所需的管理人员,数量各有多少,但平均计算,每个工厂约为十五人。
总计缺口达到一百五十人!也就是说,只要好好干,被淘汰的概率很小!来的工匠十有八九都会晋升为管理人员。
要知道总共划归来的,也才将近二百人。
当工匠们知道后,能不高兴么。
至于科学厅和科研厅,来工业园区的作用也不小。
科研厅负责相对高端的技术指导,以及后续每个厂区的科研班子搭建。
科学厅人少,则是协助政教部,负责现场记录实际问题,特别是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值得记录的难点、案例等,以方便后续每个厂区的档案归纳。建立每个厂区的技术图书馆。
如此安排,苏白也是有所考虑。
这是简易的三厅五部架构。如此既能负责科学院生产,也能自行盈利,这些工厂肯定后续是不能停产的。改变一下产品投入民间就是。
同时保证了创新性和专业性,苏白再厉害也顾不过来这么多工厂。每个工厂有专人科研,是个比较现实的做法。
再有科学传播,在工厂内部推荐学习,尽可能地从那些工人中培育出数批人才,既能完成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也能给逐渐宣扬科学,同时将一些基础的人才培育负担,从科学院身上挪出去。
此后科学院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院”,负责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