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是他阅纸无数,也是第一次看到这般白净的纸张。
在场的都是几十年的老工匠,专业人士。
造钞纸,任何一项技术都绝对不能泄露。苏白安排的人选,都是用过一次绝对要控制终生的。有一点不擅长,就绝对不会让其沾染分毫。
工匠们虽然惊奇,但手上的活也没停,搅拌好木浆,就拿出一张小号的起浆席子,一人一个,没一会儿,就起出四五张。
拿到一边稍微控水后,就架在火旁边,烘烤一番。
整个过程一定要保证纸浆还有粘性。没有完全固化。
一旁的机械不断预热着,等候着纸浆具备一定固化粘性后,随时开始加工。
这个机械,是纸钞物理上的核心技术——光滑表面以及黑白水印。
名为,双滚筒纸张热轧机。
顾名思义,和冷热轧钢机的思路相同,都是碾压成型。
不过这个精度显然更高。硅铁合金造出不锈钢,用车床车成滚筒,再用磨床磨制表面,成品宛若一面镜子般,能够反光照影。
只有又用钻床,钻出需要的阴刻阳刻的水印图案。
阴刻就是直接削去需要的图形,凹的表面。
阳刻就是将周围全部削掉,只留下需要的图形,是凸出的表面。
如此,再将圆柱中心掏成空的,套在传动杆上,一旁通入热风管,以风箱推动火炉内的炭火热气,加热整个圆柱筒。
需要运行时,只用在旁边驱动齿轮,两个圆柱筒,就能对向运行,互相夹着纸张传动。
苏白看着纸浆的状态,一旁工匠也在凭着经验不断的用手摸着。尝试纸浆的粘性。
“大人,可以了。现在塑形,加上那机械的温度,撵出来就能定型。”一个老工匠挫着纸浆,抬头说道。
“好,开始!”苏白大手一挥,工匠们各就各位。
一个人推动风箱,一个人转动机械,两个滚筒开始滚动。
这老工匠小心翼翼的将席子卷成圆筒,放在滚筒口,尺寸刚好合适。
揭开一个边,经过烘烤后的纸浆已经具备粘性,即使提溜着,也没有立刻断开,随着老工匠小心操作,将纸张头头平稳的放入两个滚筒中间。
随着滚筒缓缓转动,老工匠手上也慢慢放开卷着的席子,将纸张放归卷筒内。
如果以后技术成熟,也可以不用竹席起纸这一步,直接将浓度合适的纸浆倒入机械,经过几道对象滚筒限位碾压后,也能成为一张合适粘度的原材纸。
苏白紧紧盯着另一端的出口。
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这个机械只是根据记忆里的图纸复原的,甚至还根据大明的技术,专门做了一些魔改。
就是他心里也没什么数。
机器转动着,高温的滚筒压在纸浆上,纸浆经过带着雕版的印刷滚筒。由于滚筒的间隙比纸浆要薄上几分,整个纸张都被延展了。本来四十公分左右长宽的纸,都已经出来四十公分了,那边还有一半没有走完。
那凸出来的白水印图案,将撵过纸浆挤压到一旁。而那凹进去的黑水印图案,则将多余的纸浆紧紧地塑造成自身的样子。
由此,一张这里薄一些,那里厚一些的半成品,就此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