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了下枪管温度,这会还烫手呢。苏白拿起木柄,端在手中仔细观察。
脑海内模拟着各种可能。
突然,嗖的一声,传入耳中!
还没等苏白反应过来,就是一声沉闷的声音,十来米开外,一片土烟腾起。
“慕白,看看是什么。”苏白下令道,心中隐隐有了猜测。抬头看了眼天空。
等慕白过去扒开土层,将坠落的东西取出。
“大人,是铅弹。”
慕白伸手示意,一棵明晃晃的铅弹在她手中捏着。
苏白顿时头皮一阵发麻,这一切太巧了。
当看到那颗从天而坠的铅弹时,苏白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再次伸手摸了摸转轮枪膛,温度并不低。
是这点设计时没有考虑到。钢的导热性很高的。
在前三枪连续发动时,整个转轮的温度是递增状态,升到燃点临界值也不是不可能。
在第四枪发动时,整个枪膛的温度瞬间超过临界值,引燃第五枪膛的火药,并非不可能。
于是第五枪膛在没有上位的情况下,独自发动,没有枪管的限制平衡,其后坐力绝对是不稳定且巨大的,枪支脱手也很正常。
同时反向引燃药池,由于药池没有朝上,烧着击发人员的手就合理了。那人手背上黑漆漆的位置,也和第五枪膛的位置相近。
但风险最大的,是第五枪膛的火药又再次使得转轮升温,在枪支已经脱手的同时,引燃第六枪膛的火药,再次击发。
这一枪是三百六十度空间立体式随机方向……
打到地上也正常,打到前方或者后方人身上也正常,打到天上也合理。
而刚才的这一枪,就结果而看,几乎是枪膛口垂直朝天时发射的。
洪武十四式燧发枪的装药量,子弹初速度能达到将近五百米。
这个左轮枪的装药量,理论子弹初速度是二百七十米左右。
垂直往天上,依照重力加速度反向力,飞行二三十秒速度才能归零,理论高度h=vt/2,约莫快四千米。坠落下来又是几十秒加速。
得亏,没有砸在人身上。
“走,先回综合厅,一会给你安排医师,实验成功。”
苏白想了想其中关键和解决思路,不禁摇了摇头,直接宣布试验成功。
还是自己想的简单了。
后世左轮手枪能避免这个问题,和子弹本身少不了关系。且不说本身就有间隙存在,弹壳也能吸收一部分热量,内部根本达不到临界温度。
而采用直接装药的方式,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如果不采用铜壳钢壳子弹……一时之间根本想不到方法。
后世最终采用这种子弹,虽然有大势影响,但归根到底,还是经历无数次实验得出的最优解。
或许可以采用纸壳弹。三四层纸张内卷着火药,底部火药外露,头部裹着铅弹。
但这又和铜壳子弹概念相差无几,要不多长时间,老黑也能改造出铜壳子弹,到时差的只是个底火起爆药科技点了。
但洪武十四式连投产都没,过早提出新概念,是自掘坟墓。而且,后装式步枪,眼下不该出现。
唉……只能将错就错,改造出警示装置吧。之后使用时,禁止连发过快,关注温度过高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