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半日,傅疏就想办法命人进了宫中,去见了宜光。
那小厮从怀中拿出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的东西,应该就是宜光想要的那一个。
见四下无人,宜光这才收下了那个信封,打开一看,果然是一个地契。
“看来这傅少师到底还是败下阵来了,只是我实在不明白,殿下为什么偏要东巷的这块地皮啊。”谷雨见到是一封地契,也知道宜光的办法奏效了。
本以为傅疏还能再坚持两日,没想到这才短短几日他就忍不住了。
“这地皮应该是傅疏花了高于市场价十倍的价格收回来了,他自然百般珍重,最重要的是,他在我们芳容阁对面一日,那我们芳容阁就危险一日,而且东巷地皮在我手中这件事情知道的没有几个人,为了不让傅疏发现这个,我只能让他远离东巷的生意。”宜光把地契贴身放着,悬着的心也才放了下来。
现在想来她就应该直接把陈老板手中的地皮全部都收购,也免得留下今日这样的后顾之忧。
“我们先去一趟关门口吧,最起码要让那些流民知道一个大概。”宜光轻声说道。
“好。”
午时的时候,天气还算晴朗。
可是关门口却冷风凛冽。
不少流民都蜷缩在篝火旁,瑟瑟缩缩的。
施粥铺里面的人一个个都懒得动弹,剩余的糖水几乎快要冻成了冰块。
看来这里又好几天没有人过来了。
有的人眼尖,发现从京城当中来了人,他们匆匆忙忙的跑到了宜光的面前,然后跪在了地上。
“贵人请赏给我们一口饭吃吧,这京城当中的大官不是说还有余粮吗,为什么我们又三日都没有吃过饭了。”
那禁卫军守在旁边,看着宜光好像要问责,也满脸无奈:“殿下,这几个人平日里就好吃懒做,他们什么都不干,每天就等着施粥布菜,这我们的余粮也不是很多了,陛下也额不愿意再继续这样下去,所以也断了粮的来路。”
“再说了,这施粥只不过是维持之计,难不成往后的日子里,这里还都要支一个粥棚?”
现在国库本就空虚,每个月花在这里的银两也不少了。
“我知道了,所以我今日来是要来告诉大家一件事情。”宜光清了清嗓子,扬声说道。
刚好傅疏也走了过来,他在见到宜光之后,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什么事情,难道说日后还有别的东西准备给我们吗?”那几个人见状,语气当中也带着兴奋。
旁的人还知道做些苦力,最起码也可以换一些粮食。
可有些人就是坐吃等死,什么都不干。
“自然不是,日后这粥棚,不会日日开放,如果你们继续待在这里等着别人施舍,那么最后就只有饿死一条道路。”宜光的语气也带了几分冷漠。
那些人一听粥棚不会日日开房,也吓的面面相觑。
他们看着彼此,随后一下子就跪了下来。
“这京城当中的大官怎么会突然变卦呢,这不是说好了每日都会在这里施粥吗,而且我们当初过来的时候,也就是为了这个才过来的,不能因为我们是流民,就故意在这里戏耍我们啊。”
为首说话的是一个老头子,旁人都是瘦成了皮包骨,可偏偏他看起来还十分健康,也能看出来他没有吃什么苦,在这里等着施粥不过是因为自己的懒惰罢了。
“戏耍?你这个老头子怎么这么为老不尊啊,我们在这里施粥已经将近两个月了,你从过来之后每天就等着吃现成的,施粥一事本来做是情分不做也是本分,这事凭什么我们就要管啊。”
刚刚同宜光说话的那个禁卫军也皱了眉头,厉声回答。
整日里什么不做也就算了,还在这里异想天开,坐等别人施舍,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
“反正你们若是不继续施粥,那还不如让我们死了算了,我在别的地方也是等死,这到了京城还是等死,那就让我死在这关门口,让后来的人看看,这京城里面的官员过的都是什么好日子,而他们的好日子,哪一个不是从民税那里剥夺来的!”
那老者还在这里振振有词。
“我们现在死,那就是因为在京城当中享受的那些官员!”
“别人死可能是因为天灾,也可能是因为人祸,但是我知道,你要是死,那就是因为懒惰而饿死,你明明有手有脚,可是却什么都不做,还在这里倚老卖老,你难道真的以为我们拿你这种人没有办法吗?”
宜光冷眼看着跪在地上的人。
在那些难民当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
她均已经制定好了策划。
“施粥只再延续三日,而接下来的日子,你们都必须靠劳动获得吃食,我们京城当中的官员不但会给你们提供一个劳作的场所,还会教授你们技艺,并且按时发放月银。”
宜光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宜光也想让他们清楚。
光靠别人没用,最重要的还是靠他们自己。
“可是,这怎么行呢,我们怎么知道这劳作我们能不能做?”老者环顾四周,想要找到和他意见相同的人,可是却没有人理会他。
因为正常人都知道,在这里坐吃等死是没有用的,不会有人给他们一辈子免费餐食,要想活命,也只能靠自己。
“你们怎么不说话啊,平日里你们不是对京城当中的这些官员很是不满吗,既然有不满,那就应该说出来,而不是在这里憋着什么都不说啊。”老者见别人都不说话,这才意识到了不对。
“说什么,我们是真正受难的人,自然知道有一门求生的手艺是多么重要,你不想要在这里劳作你可以走,但是我们可需要这次机会。”一旁的妇人很是清醒,知道自己一直被施舍也不是长久之计。
他不做,可她们要做。
每日还有月银发放,这完全可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