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闻言手腹在这枚麒麟后臀尖上拂过,果真隐隐可以摸得“麒奴”小篆二字。
武帝将这枚真的麒麟佩递给老内侍,让他将此麒麟佩也拿给李严确认,“拿给李廷尉瞧瞧。”
李严从老内侍手中接过那枚麒麟佩,果真在麒麟后臀尖摸出麒奴二字,便知此事已定。
从刺客手中得到的麒麟佩他早就细细查验过,并没有在那麒麟佩上有什么凭证。
李严知晓仅凭这枚假的麒麟佩便可洗清唐二郎的嫌疑,看来此事确为有人针对唐府所致。
李严顶着唐扬启与唐高翔有些犀利的眼神,将那枚麒麟佩放回老内侍的掌中。
他朝着武帝一作揖,“此麒麟佩确为这位老匠所言有唐二郎小字凭证。”
“当日臣所得麒麟佩,早已细细的查验过,并未有这位老匠所言的凭证。”
“想必此物确实如唐二郎所说,遗在外者,为人所拾,直至今日才交还于国公。”
武帝听着李严的话,知道李严明白此事不妥,抬手让老内侍直接将白玉麒麟佩还给老国公。
“既然李廷尉也确认此物并非麒奴所有,那么依朕所见,今日便赦麒奴无罪,早些放他归府吧。”
李严得到武帝的谕令,自然不敢再有所拖延,连声引到:“是,臣马上回胜京府,命人释放唐小世孙。”
武帝抬手允准李严的辞行,让他快快回去,李严得允后,亦不忘朝唐扬启与唐高翔二人辞行。
唐高翔并没有分给他半分余光,只有唐扬启与他一颔首,道一声有劳。
李严离开后,唐扬启才从老内侍手里接过那枚白玉麒麟佩,同唐高翔一同向赦免唐昂驹的武帝拱手作礼。
“谢圣人隆恩。”
武帝亦是免两人的礼,可看向那老者的眼神已然变得锐利起来,“麒奴可赦,颜玉之罪,难免也。”
唐高翔想要为那老者辩驳时,老者松开按在唐高翔的手,顺便拿走唐高翔手中那枚假玉。
唐高翔正要上前拦住颜玉,却被清楚颜玉心思的唐扬启按住肩膀拦下。
“莫去,他来此,便早想到这一遭。”
唐扬启比唐高翔更清楚当年那起血玉巫偶案一事,也清楚武帝对这位曾经闻名元朔的名匠的恨意。
当年先帝最宠爱的妃子是这位名匠的青梅竹马,两人曾经互许终生。
可惜命运弄人,那女子被选召入宫为妃,颜玉家道中落,沦为玉匠。
两人还是在京宫中相遇,可惜那女子早被京宫的富贵繁花迷了眼,仗着先帝宠爱,试图以庶为长。
让颜玉制血玉巫偶一案,污蔑皇后与尚是太子的武帝,险些让武帝母子丧命。
若非最终唐扬启与当年的紫微令力保武帝,彻查血玉巫偶案,才算洗清武帝母子嫌疑。
先帝为平息诸世家震怒,将那爱妃处死,可还是因此怨上武帝母子,从此冷落二人。
所以当颜玉亲口承认自己的身份那刻起,唐扬启就明白,此人是存了死志而来。
唐扬启并不知道此人当年如何逃过死刑,又如何与唐高翔相识,但他还是感佩此人愿意为来此地替唐昂驹洗刷冤屈。
为此看到颜玉对武帝所问毫不犹豫地走上前,便替他拦下担忧的唐高翔。
“想必到他如今的这个岁数,也对当年之事耿耿于怀,怕是来此还自己一个心愿。”
那颜玉缓缓走向武帝面前,朝武帝面前跪下,“罪臣自知当年之事,皆在青儿贪恋过重。”
“而我不加以阻拦,反助纣为虐,血玉巫偶案让圣人年少抑志,为罪臣之过也。”
颜玉颤颤巍巍再一叩首,“臣当年惧死,买通狱卒,远离胜安,流亡元朔十三州,见遍百姓困苦。”
“至圣人登位,十三州风调雨顺,赋税轻减,百姓安居乐业。”
“得此明君,为天下之幸事,每每思及于此,罪臣悔不当初,恨不得以身谢罪。”
颜玉最后一叩首,“如今能面见圣人天颜,罪臣可以身谢罪,心甚喜也,愿圣人永持爱民之心。”
说完,那颜玉将那假的白玉麒麟玉佩摔向地面,这老者猛一发力也将那白玉麒麟佩尽数摔碎。
不等武帝与唐高翔制止,颜玉便用那碎裂的玉块割脖自刎,倒于明宫殿前。
武帝看那颜玉自刎,心中陈年淤积对先帝曾经的积怨竟然也有一丝消散之意。
此刻他看向站在殿下的唐扬启,又想起当年血玉巫偶一案,是这位姑父再三劝谏才保下他的性命。
武帝对唐府如今如此权势的顾虑之情,也有些动摇,他不禁反问自己道:“难道坐在这把龙椅之上,真的不能相信任何一个人吗?”
“当年姑父拼着满门忠良的名声,硬是保住他与母后的性命,还日夜守在他的大殿之前,怕那恶妃对他下手。”
“如今,他反倒开始怀疑唐府的忠义,是否是他做错了。”
武帝在心中自问,脸色还是极为冷肃,他眼神扫过倒在殿前那颜玉的尸体,对老内侍命令着。
“让人将罪臣的尸体抬下去,清理干净明宫,有何事,明日再议。”
说完,武帝也不再看唐高翔与唐扬启的神色,他现如今并不想再多揣摩人心。
武帝从龙椅之上起身,伴着唐扬启与唐高翔的送别之声,从旁侧的暗梯处离开明宫。
老内侍看着颜玉尸体时,眼神还是有几分动容难过,可终究还是归于平静。
他冷静地走出明宫,唤来几个侍卫与小内侍,命他们拖走尸体以及扫洒殿前,清理血迹。
在老内侍吩咐侍卫与小内侍时,唐高翔朝颜玉的尸体拜别后,才跟着唐扬启转身出了宫。
李严则在这时赶回到胜京府,他进入天牢之内,唐昂驹依旧闭眼坐在床上一动不动。
李严吩咐府兵将门打开,自己走进监牢之内,朝闭目养神的唐昂驹拱手道:“李某已经查清此事于唐小世孙无关,禀明圣人,赦免唐小郎君。”
“李某是特地从京宫赶回来此处,接唐小郎君出天牢,再派府兵亲送唐小郎君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