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觉得自己以前都有些太过于高估项羽了,还以为项羽只是因为正面冲击的办法就很万能,所以不采用其他的办法,但是现在看来,遏制了他的正面冲击之后似乎他就不会打仗了。
一个合格的将领不应该只会一种战斗方式,那样的话就太局限了,一旦被人想到了攻破这种战法的方式,那么他将没有任何施展的可能。
现在的项羽就是这样的情况,他最擅长的正面冲锋在秦风这里发挥不了任何的作用,首先不说他究竟能不能冲锋起来,就算真的冲锋起来了,上一次在颍川郡已经试验过了,那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秦风的龙虎军和狼堡因根本不畏惧正面冲锋,他们可以很轻松地就击溃项羽的大军。
项羽的正面冲击厉害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项羽没有人可以挡的住,但是秦风、李清风和周生三个人联手就能够把项羽给挡住,让项羽没有办法干扰到其他的战局。
可以说楚军完全是依靠项羽的,如果没有项羽的话,他们的战斗力也就那个样子。
如今一阵阵的火箭炮轰击上城墙,以非常快的速度把城墙摧毁,包括城门也在这个时候被轰开,三川郡已经敞开了大门。
项羽真的非常自负,韩信以前在和秦风对战的时候为了遏制火箭炮的作用,早已就已经加固了城墙的防守,改成了铁门和加固的城垛,可是现在的项羽却依旧还是以前的那般,没有一点改变。
“你的战败是必然的!”
秦风感觉轰击的差不多之后,下令对三川郡发起了最后的冲击。
“给我回头杀!”
项羽此时被自己的部将拦着不让他发起冲锋,他们认为自己的大势已经去了,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再和秦风交手,所以还是果断弃城比较好。
但是项羽却执意要和秦风展开正面进攻,所以就出现了城中的一幕。
“将军,如果你出事了,你最爱的霸王枪和王妃就要落入到秦风的手里了,就算是为了他们,你也不能在这里意气用事啊!”
眼看着项羽就要拦不住了,一个部将突然这样说。
直接提出项羽最爱的两样东西还是非常有用的,要往外面冲锋的项羽停了下来,看了看自己手中的霸王枪,又想了一下现在正在咸阳城等待自己归去的虞姬。
最后项羽冷静了下来,知道现在不是正面决战的时候,于是下令从三川郡之中撤走。
秦风就这么再次占领了三川郡,拿下三川郡之后秦风就把范增给挡在了里面,和秦国其他的城池形成包围,把范增给围在了中间,形成了一个包围。
所以范增的河东郡立刻陷入到了危难的时机,项羽撤军回到了咸阳城,河东郡一座古城,这个时候不攻打的话还要等什么时候?
所以秦风拿下三川郡之后只是简单的整顿了一下兵马,然后就向河东郡发起了进攻,范增同蒙恬和顾亮交手本来就已经非常吃力了,现在秦风又前来,根本无从抵挡。
范增比起项羽要理智的很多,既然没有办法正面决战,那么便先行撤退,只要自己的主力军队还在,那么就不用担心没有办法卷土重来。
所以范增果断地放弃了河东郡然后奔逃去了咸阳城,与项羽回合。
至此,北方的几乎所有的土地全部都纳入到了秦国的版图,秦国的版图已经隐隐约约要超越项羽了。
而项羽在自己的领地之上逐渐失去民心,相信要倾覆的话用不了太长时间。
和项羽交战真的要比和韩信打舒服太多,需要考虑的东西没有那么多,自己可以随意地发挥,完全是拿项羽试手呢。
拿下三川郡和河东郡再向南进发的话就是咸阳城了,咸阳城之中森严的防守,想要攻打进去的话必须进行一番精心的筹备。
而且咸阳只不过是一个名义上的都城而已,就算拿下而来咸阳也不代表楚国就此灭亡,所以秦风并没有准备直接进攻咸阳。
现在蒙恬、顾亮已经全部提到了三川郡前线,他们得到了扶苏的命令,要不遗余力地拿下咸阳城,因为咸阳城可是曾经秦朝的都城啊!
所以咸阳城对于扶苏的意义是非常不同的,他对咸阳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秦风。
可是秦风觉得现在还不是攻打咸阳城的时候,咸阳陈易守难攻,即便是自己有着火箭炮也很难一举进攻到里面。
而且如此宏伟城池,用火箭炮来轰击的话,秦风心里面还隐隐有一些愧疚,他的想法是,把楚国的地盘给一点点地蚕食掉,最后包围咸阳,这样项羽大势已去,不攻自破。
可是扶苏的意见却和秦风不和,这还是第一次扶苏没有按照秦风的意思来,因为咸阳城在扶苏的心中那可是有着非凡意义的。
自己的哥哥想要拿下咸阳城自己自然不能说什么,虽然现在确实不是正面决战的时候。
秦风不想出现无所谓的伤亡,所以他从三川郡之中撤走,回到了河内郡,他本人也回到了右北平郡之中,他要去那里接手一件事,而这件事如果完成的话,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对楚国进行毁灭性的打击了。
秦风从三川郡撤军的消息激怒了扶苏,一直以来都非常谦和的扶苏竟然当着群臣的面怒骂秦风,甚至放出了不认秦风这个弟弟这样的话。
其实扶苏生秦风的气不是因为他不攻打咸阳城,而是因为他觉得秦风对于秦朝的感情非常淡薄,咸阳城,那可是他们大秦的正牌皇都啊!
总之两人都有自己各自的苦衷,至于之后的发展如何,就要看具体的发展了。
即便是没有了秦风,扶苏依旧还是下令对咸阳城发起进攻,为了可以更加的稳妥一些,他还把王离也派到了前线,支援蒙恬和顾亮。
这次聚集的大军足足有三十多万人,三十多万大军对咸阳城发起了进攻,并且有火箭炮打头阵,看起来志在必得的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