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山林的路崎岖难走,偶尔会碰见毒虫猛兽,一个不小心,很有可能就会丧命。
秦大福之前经常在山林里狩猎,对山林的环境了然于心,在杜云若临走之前,特意嘱咐过她,不要去山林的对面,之前村子后山出现的老虎,就是从那边逃窜过来的。
去寻找做瓷器的土坯,除了深入山林的小路,还可以从一条大路通过,只是要稍许费些时间罢了。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大伙儿最后选择走的大路。
到达甜井村后山背面的时候,太阳已经挂的很高了。这里都是些贫瘠之地,根本看不出来有什么可用之处。
衙役赶到现场的时候,累得气喘吁吁,若不是看在银子的面儿上,他们才不会跑这一趟呢。
他们大致打量了一下,随口说了一下山林的大小,粗略记了一下位置,简单绘制了一下地貌,给这片山起了一个名字,当面就给了契书。
这些衙役提前将契书带了出来,现场填写的地名和山林的面积大小。
杜云若见这些衙役办事利索,就额外给了十两银子给他们。
出来跑跑腿就能挣到这么多的油水,衙役当然高兴了,他们还巴不得经常有这等的好事儿呢。
再苦再累的差事儿,只要能有银子赚,那都不是什么事儿。
县衙里的衙役们,大都都官老爷们打交道,他们多少都能知晓一些朝堂之事,比如在牙行知晓的天灾人祸。
那些消息,圈儿外的人,大都是道听途说,或者根本就不知晓内幕。
衙役收了这么多的好处,对杜云若一路都是面带笑容,杜云若借着聊天的契机,向衙役打听了一些消息。
不过倒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大事。
在宣州发生的邻国之乱,根本就是当地的太守联合外敌演的一出戏,目的就是想将权利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让朝廷不敢对他轻举妄动。
只是苦了那些无辜的百姓们,他们至今还以为是外敌侵入云夏国,摧毁了他们的家园,殊不知竟然是自己人害自己人。
要不是临都那边得知了情况,以最快的速度派军驰援,宣州怕是早就被攻陷下来,绥州怕更是岌岌可危,整个云夏国的江山,说不定都可能改头换面。
衙役提到这些事情,就忍不住叹息道:“虽然现在暂时稳定了局势,不过后面的事情,大伙儿谁又能说的准呢,就算是大街上的算命先生,他也不能算出自己几时没了小命儿呀。”
宣州若真的到了破城的那一天,恐怕会有更多的人四处逃命。
杜云若听了衙役的一席话,忍不住看了玉鸿文一眼。
玉鸿文表情平淡,在一边低沉着声音道:“云夏国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是暗流涌动。自开国起,朝廷就在各州设置太守,由他们保护一城的百姓,一些地方较大的州,特意设置太尉头衔。
刚开始的时候,这些举措还没什么弊端,只是到了后来,那些人在当地羽翼丰满,不再将朝廷放在眼里,形成了国中之国。”
云夏国由各州各县组成,各州的太守掌握着自己的军队,招兵买马、制造武器全凭各州太守定夺。
与其说他们是大臣,倒不如说他们是诸侯,甚至比宫里的皇族过得还滋润。
像这些地位显赫,又手握兵权的人,时日一久,自然不会满足于一方之隅,谁不想趁乱分得一些好处?
那些个改朝换代,哪一个不是各地诸侯觉得自己的实力强大,朝廷势微,才前仆后继的造反?
杜云若听着玉鸿文说的这些话,脸色沉重,沉默了半晌,才问道:“你为何对云夏国的事情这般清楚,以前怎么没有听你说起过?”
玉鸿文被她的话问得愣住了,仔细一想,又没有什么蛛丝马迹可寻。
自己为何会脱口而出这些见地,玉鸿文也不明白,感觉就跟吃饭似的,是一种习惯的条件反射吧。
杜云若瞧见玉鸿文失落的眼神,害怕他又犯头痛病,连忙安慰道:“如果想不起来,那就算了,不用刻意去回想此事。兴许是你曾经经历过吧,就像你会识字一样,它不会随着你的失忆而忘却。”
但凡能知晓这些事情的人,多半身世不简单,或许是哪家的勋贵之家的公子,或者是从军之人......
杜云若在心里假设了玉鸿文无数种身份,不过最后都被自己一一否决了。管他是谁呢,现在他只是玉鸿文。
两人送走衙役之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屋休息。
天一亮,杜云若就挑了几个工人出来,为以后建造窑坊做准备。
要做出满意的瓷器,非一日之功,那时要经历无数的失败,才能获得的精品。
如此,就需要有人在那儿安营扎寨,在那里耐得住性子,一心将精力投入到事业当中。
准备了一些吃穿必备品,杜云若和玉鸿文带着阮小冉、范长枫等十几个工人,一起去了甜井村后山背面。
如果走羊肠小道的话,能省下不少的时间,不过这次他们准备了很多干粮和衣物,东西有些累赘,安全起见只能走大道,一直到了下午才赶到山头。
现在这座山已经拿到了官府给的契书,日后在这里做瓷器,便可后顾无忧了。
这座山起名的时候,衙役得了好处,就想卖杜云若一个人情,让她自己起名字。
此处山脉蜿蜒,宛若游龙,便起了一个‘玉龙山’的名儿。
到了山头的时候,大伙儿趁着天色还早,砍了些树木准备建造房屋,再堆砌一个可以烧火的灶台。不然在深山里,一到了夜里就特别寒冷,人很容易生病。
大伙儿准备好了落脚的儿,就开始忙活起修建窑坊的事宜。
在蓉城那边,阮大明经手着美食铺的生意,会宾酒楼的老板每次都会抱怨,说他们家的东西不够自家卖。
在酒楼里吃饭的食客们,大鱼大肉吃惯了,难免就喜欢一些新奇的玩意儿。
夏季天气本来就炎热,搅得大伙儿心烦意乱食不知味,一听说酒楼有夏季解暑的冰粉,还有那素炒魔芋丝,大伙儿一个个都挤进酒楼来,嚷嚷着要吃这两样。
有的人害怕自己来晚了吃不着,就让府里的丫环婆子家丁们出来用食盒带回去,要么就是打发人提前定好桌子,还有的今天才下桌子,就忙着定下明日的菜。
那些人吃了之后,觉得味道甚好,还特意让人买回去给自家亲朋好友品尝。
经过这些食客的吹捧,每天的冰粉和魔芋都会一售而空,甚至东西还没被送去酒楼,就有人在酒楼外面等候。
阮大明每次听见郑掌柜抱怨,心里是又好气又好笑。他明明已经给他们家酒楼加量送货了,还闹腾着不够卖。
为了他们酒楼的供货,一品美食铺每天在铺子直接卖出去的东西就没那么多了,虽说直接卖去酒楼省事儿,可是又招来那些慕名而来的食客们的抱怨,真是两头为难。
阮大明只好找来杜云升商量,让他想法子将供货量增加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