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峙了许多天之后,王翦也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会被项燕打败,因为项燕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根本就是有吃有喝,不用发愁。而王翦的兵马,要吃要喝的话就得从秦国运过来,路途很是遥远,何况还是要六十万人的口粮,这得耗费多少时间和粮食。
所以,王翦想出了一记,那就是放出谣言,离间项燕和楚国的君臣,让项燕在楚国失去信任。果然,王翦叫人放出谣言,说项燕要投降,所以不敢和秦军大战。当时的秦楚两军已经对峙了很多时日了。楚国人也就相信了这个谣言,于是楚王就有些怀疑项燕,命令项燕对王翦进兵。
楚王怀疑了项燕,最终下令让项燕出击,与王翦大战。项燕没有办法,不出兵就会被怀疑,出兵了他知道,楚国的兵力和战力一定不是秦国的对手,必败无疑。
可是,项燕被逼无奈,他只得放手一搏,毕竟王翦也是远道而来,实为疲军,若是出兵,或许也有战胜的可能。
项燕就开城,出兵了。在城外的王翦,看到项燕出兵了,心中自然是高兴万分,心中知道自己的离间计已经奏效,项燕已经是顶不住楚国的压力了,这样的兵队,怎么可能有什么战斗力呢?
于是乎,王翦一声令下,那六十万的秦军就排山倒海一般地朝项燕的兵马冲去,先不说秦军的人数胜过楚军的两倍之多,就说秦军打起仗来那就是一个个饿狼饿虎一样的,所以秦国常被山东六国说是虎狼之国,秦人皆是虎狼。
哪一仗打得惊天动地,楚军和秦军打了很久很久,最终,秦军的力量胜过了楚军,楚军全军覆没。眼看着自己的士兵一个个倒下,项燕心寒意冷,自己也在乱风之中自尽了。
项燕一死,楚国君臣才知道自己上了离间计,可是就是后悔了也来不及。楚王更是懊恼自己没有相信项燕,要是他不怀疑项燕,也许楚国就不是亡。可是立时没有如果,很快,项燕一死,楚国的屏障就没有了,王翦就如大刀一样在楚国长驱直入,很快就打到了当时楚国的都城寿春。将楚国一下子灭了。
楚国,这个自己野生的国家,这个天下地盘最大的国家,这个曾经敢和周天子叫板的国家。最后被秦国消灭了。
世人流传了一句谚语,传说那是项燕临死前说的,项燕临死之前,王翦眼见项燕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将,就劝项燕投降,一起为秦国效力。项燕只是笑了笑,说道:“我项家世代为楚人,世代为楚臣,我项燕身为楚人,怎么可能入你秦国,士可杀不可辱,我告诉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燕才说完这句话,就拔剑自刎了。说来也巧,项燕是自刎而死的,几十年后,项燕的孙子,也就是项羽,他也是自刎而死,这或许都是项家的命运吧。
就是因为项燕的这句话,楚国人虽然被灭国了,但楚国人就是不死心,依然怀有恢复楚国,消灭秦国的愿望和激情。当然,在秦始皇还在世的时候,楚人要是想复国是不可能的,因为秦始皇是掌控着秦国的枢纽的,秦国有了秦始皇,就是永远不会倒的。所以,楚人心中虽然向复国,却是不敢轻举妄动,毕竟生命还是重要的。
直到了秦始皇死后,楚国人这才蠢蠢欲动,才揭竿而起,一起反秦。最后,果然应了那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且还是由项燕的孙子项羽来灭掉的秦国。
可以说,秦国和楚国就是两个依靠自己的努力才站起来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尤为相像,秦国和楚国的奋斗历程基本就是一样的。他们都是靠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才打出来的天下。这两个国家的人们也会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了。
由于是通过一步步奋斗而来的,所以,王封才会这么地不服气,他没有像一个失败者一样,就只会向对手求饶。现在,面对项羽这样的强势,他依然是不惧的。
张易生心中不免地对王封产生了一丝敬意来。但是,现在的情况就是你灭他,他就灭你,所以,张易生也是没有阻止项羽了。
看着那站成了一排的秦国士兵,他们一个个的眼神之中充满了狼一样的眼神,他们好像一个个面临危难的虎狼。
然而,秦国的士兵如同虎狼,那项羽却是比虎狼还厉害,还凶狠。
项羽手中提着那把剑,他的眼神如一把剑一样,就盯着那面前的秦国士兵,特别是王封。他说道:“倒是一些汉子,好,既然这样,我项羽就成全了你们。”
项羽才说完,就立即挥起了手中的剑,张易生只见项羽挥起剑,那瞬间,那些秦国的士兵一齐举起了手中的长矛向项羽击来。然而,那些长矛才到项羽的面前的时候,便被项羽手中的剑一下子全部斩断了。
项羽手中的剑好像一把削铁如泥的神器一样,顷刻之间就把那些秦国士兵手中的兵器通通斩断了。
那一个个的士兵见了,皆是瞪大了眼。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反应过来,就在那一刹那间,项羽的剑再一次挥起,一下子就划过了他们的脖子之间。一眨眼的功夫,一串红色的血液就飞溅到了张易生的脸上。随着那血飞起,那些士兵一个个都倒下了。
张易生立时就闭上了双眼,他只听见了‘嗖嗖’的声音,然后,等他睁开眼之后,那些士兵已经全部倒地了。唯一站着的,就只是了王封一个人。
王封看着身边的手下全部被杀了,他瞪着项羽说道:“你叫什么名字?我一定会记住你的。”
项羽就说道:“我叫项羽,你记住了!”
“好,我会记住你的!”说着,王封就闭上了眼。项羽见了,立时就举起了手中的剑,一下子斩去,刹那间就把王封沾倒了。项羽提着那剑,剑上的鲜血就如雨滴一样地向下地区,一滴滴地流到了地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