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九嵕山,昭陵。
李泰在赵无极和十几名心腹绣衣卫的护卫下,走下白绸素裹的豪华马车,徒步踏上昭陵神道。
神道的两旁,每隔十丈,既有一尊高达一丈,宽约半丈的龙凤犀牛等异兽的石质雕塑。
每尊雕塑均由能工巧匠精心雕刻而成,栩栩如生,却耗时繁多。
李泰心中明白,便宜老爹李世民虽然听了便宜老妈文德长孙皇后生前出殡安葬要节俭的话,但长孙皇后忘记了,昭陵是她和皇帝李世民的合葬陵寝。
皇帝李世民,是这个时代最有权力的人,被万族称为:
“天可汗!”
他的皇陵,怎么可能节俭。
李泰在神道上面停下了脚步,看着面前气势恢宏的九嵕山。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这里。
以前自己灵魂在后世2024年的科技时代,自己忙于学习和工作,从来都没有真正的假期,可以来到这个享誉世界的昭陵,一睹风采。
如今阴差阳错,李泰的灵魂穿越来到这个大唐帝国的贞观年代。
非常直观的感受着便宜老爹的昭陵,是何等的雄伟和气派!
李泰先是看着脚下通往昭陵的神道,先不说神道两旁那些精美庞大的异兽雕塑,就是脚下踏着的神道石板,李泰都可以从上面看到工匠的用心。
每块神道的石板,上面都有雕刻制造的工匠署名,还有制造的时间。
李泰细细看上去,如今所在的位置是神道的开始,这些神道石板上面,很多的制造时间,都是贞观元年,距今已经有十年的时间,却风采依旧。
他非常感慨,皇帝的权利,是这个时代,无法单单用言语表达的能力。
那些古语中,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气魄,比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气魄,乃天地之别。
李世民一句话,就可以决定许多许多人的生死,这就是皇帝的实力。
李泰脚踩着昭陵的神道,看着恢弘的九嵕山,心中要成为皇帝的愿望,没有哪刻,比现在更加期盼。
这是对于皇帝位的一种敬畏,或者也有一丝屌丝逆袭的心态。
毕竟在后世2024年,李泰大半年前,不过是一个魔都外卖员的身份。
如今自己灵魂穿越到大唐帝国贞观年代,成为了皇帝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青雀李泰。
在昭陵神道上面驻足的李泰,一边感受着皇权的真正威力,一边开始回忆自己脑海中,对于昭陵的历史所知。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的主峰上,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昭陵距西安市70千米,咸阳市30千米,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5千米。
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
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昭陵所在的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1188米。
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
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
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或称“九嵏山”)。
九嵕山为早期褶皱后经再断裂形成的断块山,由硅质、白云质、角砾岩组成,抗蚀性强,故地势高亢,北缓南陡。
山至庄河沟地段,沟壑纵横,原面破碎,冲沟密度大且深,沟壑密度每平方千米2.827千米,切割深度一般在50—25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0米左右。
土壤为地带性土壤黑垆土,带有局部天然灌木丛林。
九嵕山区的河流原地和北部石灰岩质地貌类型是在温和气候条件下形成。
以河流两岸原地和北部的石灰岩质山脉为主,泾河、渭河、泔河围绕期间,物产丰富,林地绿地众多,覆盖率达90%。
昭陵的陵名,史书上没有专门的解释。
古代谥法解释“昭”字说:
“圣文周达曰昭,昭德有功曰昭。”
古代谥法也有谥曰顺、贞、献等美好的字眼。
根据唐代帝王陵墓如献陵、贞陵、泰陵等选取吉利、祥顺、平和等美好字眼的做法来看,昭陵的定名,显然也是选取了一个“集帝王之气”和“文治武功”之意歌功颂德的美好字眼。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遗言薄葬。
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皇后崩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陵名昭陵。
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唐太宗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有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
中国古代所谓的陵墓堪舆风水之说,伴着姓氏的不断扩大及五行阴阳之说的流传而逐渐完善,至南北朝时基本形成了一套评定风水好坏的理论。
九嵕山满足了堪舆家认为帝王陵墓应具有的所有条件,自唐以来,堪舆家普遍认为昭陵的风水为中国历代帝陵之最佳者。
除此,唐太宗选择昭陵还有附加的政治背景。
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寝要完全效仿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务从丰厚。
但精通经史的虞世南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汉制既劳费了民力,还使盗贼生心,所以汉陵大都被盗,帝王的尸骨也被抛弃荒野,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
他建议太宗应当向尧帝那样,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并在陵外立碑予以说明。
虞世南所说的“因山为陵”既能节俭民力又能防盗的建议,为唐太宗最终决定选择九嵕山作为昭陵陵址,起到了思想和理论的启迪作用。
李泰站在昭陵的神道上没有移动,赵无极也没有打扰他的思考。
这是做臣下最基本的礼貌,除非紧急的情况出现。
李泰觉得,如今自己身在大唐帝国贞观时代,看着眼前恢弘的昭陵,他觉得历史学家什么都对,唯独一条错了,那就是皇帝李世民的昭陵,是绝对不可能节俭和没有金银陪葬的。
此时,很多运载着金银铜器、各种奢华物品的陪葬物马车,已经开始在神道上面行进,经过李泰的身旁,前往昭陵的地宫。
李泰还是没有动,他需要继续回忆昭陵的历史。
今天是便宜母亲文德长孙皇后葬入昭陵的大日子,李泰可不想惹事。在加上太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这两个作妖成习惯的家伙,李泰是绝对不相信这两个家伙会安分的。
他继续回想到:
唐太宗以九嵕山建昭陵,并诏令子孙“永以为法”,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因山为陵”的先例。
昭陵自贞观十年(636年)首葬长孙皇后起,便开始了更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埋葬唐太宗,营建工程才基本结束。
除主陵墓道地宫以外,还在陵山周围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唐时昭陵有宫人供养,官兵守卫,护陵军官的军衔为将军,还专门设立五品陵令管理。
每年春二月,朝廷还要委派重要的大臣来昭陵祭祀。
遇有太宗诞日、忌日,还安排大臣到昭陵侍奉太宗灵魂“起居”,仪仗蔽路,从不间断。
《唐会要·亲谒陵》载,有唐一代,高宗皇帝和玄宗皇帝曾亲谒昭陵,拜奠先帝。
永徽六年(655年)正月一日,唐高宗亲谒昭陵,庄严肃穆,规模空前。
这次祭奠活动结束后,高宗诏令免除了醴泉县当年的租赋,并将护陵的将军、郎将进爵一等,对陵令、丞加阶赐物,又诏令在陵侧修建佛寺。
唐高宗时,唐军远征凯旋而归,献俘仪式也常在昭陵举行。
依照中国古代传统礼制,献俘通常都在太庙、太社举行,但高宗为了慰藉先帝未灭顽敌的遗憾,将献俘仪式移至昭陵。
《唐会要·献俘》载,显庆三年(658年),苏定方俘叛将阿史那贺鲁,于十一月十五日献俘于昭陵。
乾封元年(666年),李绩灭韩国擒韩国王,于十月二十一日献俘于昭陵。
昭陵石羊唐时昭陵陵区严禁随便出入,至于陵区内的一草一木就更不得损坏。
《资治通鉴》载,仪凤二年,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树,按律当除名。
大理寺奏报高宗,高宗大怒,“特命杀之”。
大理丞狄仁杰奏道:
“二人罪不当死。”
高宗说:
“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
多亏狄仁杰依法力谏,又罗列古代先贤事例,并明确表态:
“臣不敢奉诏。”
高宗怒气稍解,将权、范二人除名,流放岭南。
开元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唐玄宗亲谒昭陵,规模可能较高宗亲谒昭陵为小。
唐玄宗这次祭奠昭陵,有高力士陪伴,史载高力士见到寝殿里太宗生前所用过的梳子等物,深为太宗的节俭所感动。
从唐代开始,历代帝王都委派官员代表朝廷祭祀昭陵。
由于昭陵正南方献殿前的空地不多,加之道路崎岖,石料搬运不便,所以,历代的祭陵碑都立于北司马院内,久而久之,人们习惯把北司马院称为“祭坛”。
已知历代皇帝祭陵碑30余通。
最早的祭陵碑是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后所立,碑上尚存“监察御史赐绯鱼袋臣韩云卿述并书”15字。
其次是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员所立的“御制祝文”碑。
在30余通祭陵碑中,立碑最多的是清代康熙皇帝,至少有7通,其次是清代乾隆皇帝,至少在3通以上。
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当中,唯昭陵在其以后形成了“祭坛”。
李泰想到这里,对于昭陵的敬畏,可见一斑。
如果说李泰之前在后世2024年科技世界里面,是一名无神论者。
如今他的灵魂已经莫名其妙,穿越回到这个大唐帝国贞观年代。
李泰觉得这种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还有什么是不能发生的呢?
对于昭陵,这个在后世历史中,唯一成为祭坛的皇陵。
李泰觉得,自己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老天爷让他来到这个昭陵的面前,他都必须保持足够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