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三万两呢!”徐达搓搓手,“都是我的?”
冯胜跟李文忠脸色一变,这个不要脸的徐达。
“徐国公,你要是再这么说下去,我等会儿可不保证能把你从冯胜、李文忠的手里救出来。”
常遇春揶揄道,“到时候,三万两可就没你的份儿了。”
徐达自然看到了冯胜跟李文忠的脸色,嘿嘿一笑,“我就开个玩笑。”
“不过。”徐达恢复正经,“陛下确实不对劲儿。”
朱元璋的抠门,已经深入人心了,尤其是认识他的臣子们。
眼瞎的这个场景,任谁都觉得不太对劲儿。
“嘿!你们是不知道,如今啊!京城可是大变样儿了!”
常遇春缓缓道来,将那新奇的驿站快递说了出来,引得几个人纷纷向往。
“额的天!陛下也太会了吧!那岂不是说,老徐我再去北元杀一圈,钱粮也够得?”
徐达蠢蠢欲动。
常遇春急忙按住他。
“可不能乱来。陛下说了,要留着那些北元人当炮弹。”
“炮弹,啥意思?”
不仅徐达不明白,就连李文忠跟冯胜也懵了。
常遇春摇摇头,“我也不清楚,陛下不说。我也没问。得了,今天来,我还给你们带了礼物。”
说起那些武器,常遇春就忍不住感叹。
“你们三个的运气好啊!”
徐达闻言更好奇常遇春带来了什么。
……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鞭炮声,声声入耳。
朱林跟李伯坐在炕上,今年又是他们两个一起过年。
算起来,这是朱林到这里的第三个新年了。
这个新年,依旧只有李伯跟他。
饺子是猪肉大葱的,香得很。
朱林按照习俗,包了铜钱里面。
虽然害怕吃到,可又想吃到包铜钱的饺子,毕竟是一个美好的象征。
好在,最后朱林吃到了。
吃过了饭,朱林难得孩子气了一把,在外面狠狠的放了一通烟花,引得村里的孩子都跑来看。
嘻嘻哈哈的闹了半宿。
等到夜色已深,远处的寺庙道观传来“咚咚咚”的撞钟声,朱林才回了家。
躺在炕上,四下无人,朱林默默的说了一声。
“系统,过年好。”
“叮咚!感受到宿主的嘱咐,系统奖励随机新年大礼包一份儿,请宿主自行开启。”
“宿主,过年好。”
朱林懵了。
还有这种好事儿?
那他以后天天跟系统说过年好。
可惜,他又说了几遍,系统也没出来。
看来,只有第一次有效。
反正也睡不太着,他干脆看了看系统内空间。
现在,他已经有二十三提可乐,三十箱方便面了。
余下的,杂七杂八的,多是些小玩意儿。
不能出现的。
再就是几个重点。
枪的。制造法子、锻造法、炼钢法。
还有一个灰扑扑的礼盒窝在角落里,这该不会是系统说的新年大礼包吧!
看着不像是好东西啊!
朱林嘟囔了一句,直接开启新年大礼包。
“叮咚!恭喜宿主获得红夷大炮图纸一份儿。”
朱林不敢置信的睁大了一眼,炮来了!
趁着运气好,朱林连忙说了一声:“系统,签到。”
“叮咚!签到成功,奖励雪碧一箱。”
朱林:……
次日一早,朱林就醒了,李伯早就准备好了东西,朱林在家里等着村里的小辈儿上门拜年。
朱林不缺钱,村里这些年在他的帮助下,也不怎么的缺钱。
才送走了一批小孩儿,村里的族老就来了。
朱林忙迎上来。
“大爷,你们怎么来了?应该是我去看你们才对。”
“一样的,一样的。”为首的族老,胡子一把,花白花白的,牙齿都掉光了了,偏的身子硬朗的很。
这是村里的一个老人了,今年已经八十八岁了。
对于现如今平均年龄四五十岁的大明,已经是高寿中的高寿了。
朱林向来尊敬他。
扶着族老坐下,李伯给他们泡了茶,拿了些软糯的点心。
这是朱林新做出来的鸡蛋糕,废了好大劲儿,吃起来软糯糯的,奶香四溢,马皇后最是喜欢。
每次朱元璋来,都要带走一篓子回去。
吃了糕点,又喝了茶,族老才开口:“朱少爷,这些日子,天气有些不太对啊。”
朱林好奇,“族老,有什么问题吗?”
“天太干了。也不够冷。
族老道:“这养下去,只怕今年要受灾的。”
朱林皱眉。
学农业的自然知道,冬天不冷,就无法冻死地里的蝗虫卵,这样很可能会造成蝗灾。
朱林想了想说:“族老,您今天来是跟我问法子的吗?”
“是。”族老也不矫情。
在他看来,朱林会那么多东西,这件事肯定也会解决的漂漂亮亮的。
麻烦了。
朱林揉揉额角,要是在现代,他有无数种法子,能提前预防蝗灾,可是在古代的话。
“我有个不他成熟的法子。”
朱林开口说:“在地里养鸭子。”
“只不过,鸭子吃草,可能需要人四处看着才行。”
“养鸭子?”族老不太明白。
鸭子吃得多,又没个几两肉,养起来,不太赚钱。
农村人自然不爱养。
再说,虽然现在家家户户不缺粮食吃,可他们那骨子里的简介,不是一时半会能纠正过来的。
族老的担忧,朱林自然知道,安福道:“族老,您也说了,不一样会出现干旱。既然途次,不如您先回去观察几天,咱们再来下定义?”
族老闻言点头,朱林送他们离开,才戳着脑袋合计。
治疗干旱的法子有的是,只是得看合不合适。
朱林翻阅脑海,最终得到来了一个东西——水车。
村里的位置不错,附近有三条河,为了保证要以防万一,朱林道河边看了好几次,发现,喝道确实有些干涸的痕迹。
看来,今年干旱是极有可能的。
朱林看过了河道之后,最终决定还是做水车,而且是脚踩的。
别的他不行,但是水车他熟悉,以前研究过很多次,倒背如流了。
朱林直接去了村里的木匠家里,木匠正好在家,见朱林来了很高兴。
“木匠叔,有个东西,需要你来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