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爷与王承业有意迎合,哪怕是与自己意见相左。
也难得没有多加反驳,是以倒也处得融洽。
到了晚膳时,王家的女眷才出来。
王二爷一一介绍起几位女眷。
说到王宛凝时尤其详细,几乎连生八八字都快一起吐出了,也好在他并不记得。
两人都心照不宣地装起了初次见面的样子。
王二爷说完,又满面笑容地试探他。
“不知关贤侄在老家可有订婚了?”
关子濯立即明白,原来又是一场“招婿晏”。
想到他方才的一番介绍,心里大至明白他要牵线的是哪位。
关子濯只当什么都不知,恭敬回道:“尚未。”
这自然是意料之中的答案,王二爷满意地抚着下巴的一点胡子。
又假惺惺地叹了口气:“唉,宛凝这孩子如今也到婚配的年龄了,虽然舍不得,但我也是得替好找个好人家。”
关子濯心一动,飞快地看了王宛凝一眼。
王宛凝竟完全无动于衷的样子,只是埋头吃饭。
“王大小姐温婉贤淑,定会有良配出现的。”
“呵呵,我呀,倒希望她能找个像关贤侄这样的。”
他朝着王宛凝的方向看了几眼,又笑呵呵,意有所指的。
“贤侄,也该考虑成亲了。”
关子濯忍着想看向王宛凝的冲动,思索片刻。
“婚姻大事还是得由父母作主,还是得等我将母亲接到京城后再与她商议此事。”
王承泽借着这当口让大家多吃菜。
然后又顺着叉开了话头,聊起关子濯上京一路的一些事情。
关子濯便挑了三两件趣事讲了。
途中的许多凶险却是只字不提。
实刚关子濯上京一路所遭凶险极多,幸而自己在刚出江南时救了一位少年人。
那位少年家境极为囧迫,父亲病重,却连最便宜的药都买不起。
关子濯帮着买了药,但那老人却没熬过当夜就去世了。
关子濯把自己所剩不多的银又拿了一些出来,帮着他把老人家安葬了。
正要继续上路,那少年人就跟了上来。
“公子大恩良书无以为报,反正我在这也没什么可牵挂了,不如跟着你一块进京,也好照顾照顾你。”
后来一路上,那位叫良书的少年也确实帮了他许多,让关子濯大为感激。
关子濯被锁的那天,良书正好那几天有事离开。
后来回来后知道了这事,更是悔恨莫及,硬要让关子濯收他为小厮,从此跟随他身旁照顾他。
关子濯掰不过他,只得口中应了。
他心中早把良书当成个小兄弟了。
晏会后的第二天。
王承泽低调地去了关子濯落脚的客栈找他商议几件事。
两人皆已封授了官职。
关子濯在中书省任只书通事舍人
王承泽刚是授了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三日后,便是二人正式正式上朝之时。
王承泽要谈的便是到时上朝的一些事情,还有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
因昨日人太多不便多说,王承泽便又在今天特意前来。
除些之外还有一事,就是关子濯对自家妹子,王宛凝的真实想法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