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眼下,他们还有职务在身。海城虽然很吸引人,但是他们还想有人留守在京城,想着即便有天海城有什么来了,京城也是个退路啊。
不然,大家都跑走了,京城这边空了。
以后想回来,怕也是不容易了。所以即便很不舍得这里的生活,哥嫂弟弟和弟媳妇还是决定继续留在京城。
不过相约好了,以后会经常来海城这边看望爹娘他们。
至于哥嫂还有弟弟他们的孩子,也都留在了海城里。
无他,海城这边的教学环境可太好了。
有最有名的大儒,各方面的大才先生都在这里。
现在全国各地不少学子,都朝着海城这边赶来,目的就只有一个。
来这里上学,收费也上学。
针对他们不是海城本地人,他们是有收费标准的,但是费用也不是很离谱,都是在可控范围内。
能出来游学的家庭,肯定是不差钱的。
所以,收费就收费,也没什么。
当然,也有一些想钻福利空子的,那就是入住海城,成为海城的一员。
只要成为海城的人,他们的孩子就有资格,免费入学,
这也使得一些人砸锅卖铁来海城。
当然,这也只是一部分狠下心的。
更多的是,根本就没有那个条件。
即便知道海城那边有很好的福利待遇,但是面对家徒四壁,他们也做不到,跋山涉水的来到海城。
也听说海城那边干活的工钱给的高,可他们真的是没钱,寸步难行啊。
借了很多地方,都没有钱给他们。
人家有钱的,自己早就去海城了,哪里会把这个机会给她们?
这就好像,明知道前面是有金山银山的。
但是,就走不了,也到不了。
折磨人,又无可奈何。
甄夫人,哦,如今改为许小姐,许家是不缺钱的。
所以子孙来到海城这边上学,他们许家直接向学校捐了一笔钱。
这笔钱可以用来帮助那些从外地来求学,家境困难的学生。
可以匿名资助,他们许家也不是那种挟恩图报的人家。
这些来求学的孩子,愿意好好上学,自然是再好不过。他们也愿意资助,让他们好好上学。
除了许家,海城还有不少人,都捐钱。
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助学基金会。
将捐赠的钱款,定向用来帮扶贫困生。
除此之外,学校还会提供半工半读的机会,所以来这里读书的学生,多半不会出现生活困苦。
实在苦难的学校也会减免费用,几乎跟免费住没什么区别了。
这也是,很多学生来到海城之后,万分珍惜学习机会的原因。
毕竟海城这里的人,无论是官府还是学校亦或者寻常百姓,都释放着很大的善意。
他们在海城生活的很好,休息的时候就可以去找工作。知道他们是来读书的,都会给他们介绍工钱高,干活也不是很累的工作。
学校里的住宿环境更是没的说,还有食堂里吃的。
每天几十种菜,不重复的换着。
而且食堂那边听说还有一些外地的学子,都会特意的打听一下来自哪里,然后他们就会做当地的美食,缓解他们的相思之苦。
这不,现在海城学院的名声越来越大,前来求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当初护国公主就很有远见的选了一个超大的地方建立书院,容纳上千人不成问题。
只是现在,前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几乎都饱和了。
不得已,现在海城的主要官员们聚在一起开始讨论这件事,需求找个方法解决了。
总不能人家学子千里迢迢过来,结果发现读不了书,得多失望啊。
所以这会,大家都在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城里的书院已经饱和了,无法再接收学生了。
城外扩张吗?倒也是可以的,只是毕竟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现在大家都在想,要怎么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记得之前护国公主就说过,要将咱们这个学校在大周遍地开花。如今,这不正是个契机吗?咱们可以参考其他几个地方,选择合适的地方建一个学校,然后开课。”有人脑子灵光一闪,提出个建议。
“这个主意倒是不错,咱们现在城中很多产业开始出现饱和。继续发展下去,不出三年咱们这海城就没有可以提供工作的岗位。眼下,到时可以扩展到其他的城市。只是咱们这些海城的百姓,当初都是经过筛选的,且又是护国公主的封地。做什么,都有护国公主兜底,但咱们去别的地方,就是旁人的地盘,想做什么,可都要三思。”
有人也考虑过,对外发展。
但是比起他们的护国公主开明的思想,外面的人未必有这样的觉悟。
甚至还会出现阻拦,捣乱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下,继续对外发展,并非是什么好事。
“咱们可以选几个地方作为示范区域,就像护国公主当初做法一样。这个可以上报给朝廷,送到皇上面前,由皇上来定夺,若是有了皇上的支持,那咱们做事可就方便多了。”
其他地方想刁难他们,也要看看他们上面的是谁。
他们奉命前来办事,那些人除非不想活了,要掉脑袋,不然全都要老实,规矩。
“这个眼下也不是很着急,现在都过去一年多了,估摸着护国公主也要回来了。有她在,咱们再好好与她说,听听她的建议。”马文豪开口对众人说道。
众人一听,也觉得说的很有道理,纷纷点头附和,表示可以。
接着又说起另一件事,就是来大周的外国人士越来越多。
他们现在的港口每天都很忙碌,国际贸易果然如护国公主所说,发展的很迅速,很快。
当初公主走之前在海城建了一个国际贸易区,他们还觉得多此一举。
如今现在看来,到底是公主高.瞻远瞩。
竟然想到了后来可能会有的事情,真有远见。
现在每天看着各种肤色,和不同颜色眼睛的人行走在路上,从最初的惊奇,不习惯,到现在目不斜视。
“督促学生抓紧学外语,下一次可能就要带着他们去远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