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吴振西诗书画艺术
按照时下的热词,诗书画皆工的艺术家应该归属于“跨界”艺术家。其实,所谓“跨界”艺术家古已有之,只是为今鲜见罢了。清时,有人送联给郑燮,联云:“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上联指唐人郑虔诗书画皆工,时称“郑虔三绝”;下联指东晋陶潜于任上挂冠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上溯古代文人雅士,能在多个领域挥洒自如、汪洋恣肆者寥寥无几。放眼当代艺术名家,“三绝诗书画”者更是凤毛麟角。即使确有其人也不会轻易抛头露脸于江湖,他们或散居山野,闭门谢客,专注读书;或身栖深宅,作伴孤灯,埋头笔耕。但也有徒具虚名的浅薄之徒,被好事者捧腚而吻,冠以开宗立派的“三绝泰斗”“艺术大师”。如此这般,受者得意,授者窃喜,个中买卖秘而不宣。然而实至名归的大师并不买账,我曾目睹耳闻季羡林、冯其庸先生调侃“大师”封号,听罢令人捧腹。
近十年来,经著名艺术评论家南远景先生引荐,我有幸结识了四川书画界几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但未见一人张牙舞爪、不可一世,诸位皆为斯文雅士、谦谦君子,吴振西先生便是其中一位。其实,振西先生还真是个性情中人,他为人刚直,好恶分明,待友真诚,敢作敢为,是典型的军人性格,但他对待书画艺术的态度却低调谨慎,圈内很少听到有关他的杂音。对别人评介他的作品也不热衷,生怕给人落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笑柄,后见我态度执拗,不好婉拒,才勉强提供了一些资料。是故,我管中窥豹,对吴振西先生的人品作品有了新的认识,这里姑妄论之。
一、秉持初心的人格
1951年生于安徽池州的吴振西,天赋异禀,自幼酷爱诗词书画,7岁便有美术作品在报刊发表。上小学时,他已将《杨家将》《说岳全传》中的人物画得栩栩如生,在学校引起轰动。受此激励,吴振西萌发了当书画家的初心,而且一以贯之,秉持不变。1970年底,就读于安徽一所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吴振西,因书画特长被征召入伍,不到一年又被部队推荐到四川美术学院就读。吴振西在冯建吴、李文信、白德松等几位享誉全国的老教授的悉心教诲下,心中架起了一座美术彩虹。然而事不遂人愿,原本想在美术专业上大展拳脚的吴振西,毕业后却被部队要回,分配到政治机关工作。吴振西持守初心,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巩固书画功底,并且抓住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机遇,展现他的诗书画专长,画了不少战场速写发表在各类报刊上,为战友们的戎装风采添加了几缕血色浪漫。
经过战争洗礼和军队锤炼,转业后的吴振西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在正厅级职务上笑迎夕阳,洒脱退休。40年从军从政的生涯,吴振西阅人无数。退休后看到一些喜欢欣赏自己脚印的人,如同拉磨的驴子,老在原地转圈圈,心中感悟良多。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让他果断作出抉择,秉持初心,重操画笔,在梅开二度中回归艺术田野并辛勤耕耘。
人的成长是需要榜样的。吴振西先生坦言:“我的楷模就是在美院教我的白德松教授。他是我国当代为数不多的著名国画人物大家,艺术创作思想的高深、知识学问的广博、做人的修为与风骨的境界对我影响甚深。”白先生只看重学生的人品学问,非常反感把官衔与艺术放到一起。即使对中国美协主席,白先生也没有看客下菜。谈艺术聊学问可以,谈职务待遇不屑一闻。看到赞佩他的文章中出现“著名国画大师白德松”字样时,老先生当着众人说,“称我为大师是对我白德松的侮辱”。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2018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为白老80寿辰举办画展。开展前三天他到北京,看到展板及宣传册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头衔,以及“当代国画大家国画展”的展标,老人家当即找到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要求宣传册重印,布展重来,废除所有头衔和称谓,自己取名为“一个纤夫的足迹一白德松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期间,《人民政协报》《中国书画报》慕名拜望老先生,提出要采访先生并以两版刊登老先生的作品及其绘画学术思想,被老先生拒绝。保利集团原想以两千万重金收藏其展览中的一幅作品,当有关人员带着买家面见老先生时,老先生当头一句“我白德松的画不值这么多!”弄得在场的人哭笑不得、不欢而散。这些别人当作笑谈的真实故事,在吴振西先生脑子里却像长鸣的警钟,经常在耳畔响起。吴振西深为敬重地赞叹:“先生的行为方式在当代知识分子中似乎很难找到,但他的行为方式所展现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我这个做学生的是一辈子也学不完做不好的。白老的人品、画品对我影响甚深,我与他既有师生之分,更具挚友之情。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我一向怀着敬畏之心,凡事非常谨慎,生怕稍有不妥而伤害了先生并伤及我与先生的情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白德松先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熏陶,吴振西一直笃信:“书画家归根到底要以作品说话,即使名气再大,头衔再多,作品平平,也只能是空有其名、虚张声势而已。如果我在这些问题上稍有不慎,易给人乱炫耀、瞎显摆之嫌。讲心里话,像我这等平常之辈真无半点值得显摆之处。”吴振西先生的谦逊是实在的。他在微信中说:%以前在工作岗位上,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操弄个人业余爱好,退休后重新捡起,权当自娱自乐。现在有不少好友愿意为我操办大型画展,出版豪华画册和诗集,不知何故,对于这些劝说我均闻而却步,辜负了好友的一片美意。一些诗词仅在报刊上发表过,现在也不知道散落在哪个角落。”得知吴振西先生退休前夕,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当代书画名家精品图典:吴振西画选》,我希望能获馈赠。吴振西先生却以画册冠名太夸张、作品质量也很差而婉拒。
老话说“文如人”“诗品出于人品”。吴振西深谙其中哲理,退出领导岗位后,持守初心,逐梦始终,转身回归艺术创作之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诗书画高地。
二、托物言志的诗词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见不学诗不仅难以与人交流,还会影响人的道德修养。所以,《诗经》被列为“五经”之首,“三绝诗书画”把“诗”列于首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诗是抒情的艺术,它被现代人视为情感的凝铸,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引起强烈反响的情感释放。诗歌以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丰富深沉的艺术思想,表达诗人的特定感受,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而语句凝练、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中国古典诗词,更能赢得儿童的喜爱。吴振西喜欢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的古典诗词,他孩提时代就在古典诗词中徜徉。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带韵的启蒙读物之后,13岁时吴振西已通读了《三国演义》等中国名著和《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等外国名著,对《千家诗》《红楼梦》中的诗词大都能熟练背诵,有些还用蝇头小楷抄录下来,成为老师和同学争相传阅的范本。这些童子功为他后来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加之军队政治机关对干部学养和素质的要求,吴振西深入研究古体诗、近体诗、新体诗、打油诗、顺口溜和自由诗的区别,深入研究大量古今诗学经典,在熟练掌握诗的格律、联句、修辞用典和起承转合的基础上,注意把感悟提炼成诗词语言,或信笔而写,或题跋于画,粗略估计已有几百首之多。其中多数是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即使是吟咏春花秋月的风雅诗,在其意蕴深层也能触摸到作者的风骨。吴振西先生说:%我喜欢写诗,尽管写得不好,但我尽力追求诗(包括我的书画作品)的意境美,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
诗是想象的艺术。“诗以言志”是说诗人在强烈的感情推动下,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跨度,“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感触,用精美语言形象地浓缩时间和空间,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吴振西先生牢牢把握诗的想象特点和修辞手法,以托物言志的抒情诗放怀长吟、纵情高歌,每每把读者带入他营造的诗情画意之中,《游巴中光雾山》即有此种效果:
南江十月景不同,看残黄菊又丹枫。
一番霜信消肥绿,二月花光逊老红。
是处妍姿笼晓雾,有时艳影落西风。
停车张望情何极,诗在秋山夕照中。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过花甲,进入暮年。从古至今,以垂暮之年咏晚秋之景的诗词无以计数,但基调难免有悲秋之情,而吴振西先生这首诗通篇洋溢着英雄迟暮人未老的热忱。先看首联:黄菊开败了,丹枫又红了。黄菊与丹枫的色彩对比,巧妙地写出了秋天的神韵。次看颔联:霜把绿叶打瘦了,丹枫的老红比二月春花还烂漫。再看颈联:笼罩妍姿的浓雾被西风吹散,丹枫的艳影又呈现在诗人眼前。末看尾联:不要为秋天而惆怅,夕阳中的丹枫已被诗人凝练成绚丽的诗句。这首诗用残菊、瘦绿、晓雾、秋山反衬丹枫的老红、妍姿、艳影、夕照,字里行间融入乐观独白,流露出诗人的浪漫情怀,丝毫没有悲秋的伤感。读吴先生的《游巴中光雾山》,自然会想到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又联想到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以为吴氏与刘氏、杜氏的咏秋虽然格律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吴振西先生托物言志的抒情诗中,饱含家国情怀的佳作更能体现诗人的价值取向。《极目阁抒怀》便是一例。诗云:
黄河万里卷涛来,挟势惊雷亦壮哉,
纵目川原堆锦绣,春风扶我送高台。
在这里,诗人不仅看到了黄河卷涛挟雷的气势,更看到了堆起来的锦绣河山。这个“堆”,让诗人的胃口被吊起来了,站在此处眺望,“锦绣”不能尽收眼底,只得请春风“扶我”再上“高合”。一个“扶”字把春风拟人化了,让人不仅看到诗人对“春”的热爱,还看到尽管体力不支,诗人依然对壮美河山有着无尽的热爱。这样触景生情的诗句,绝不逊于王之涣《登鹳雀楼》触景生情的名篇。
《听鹃》是诗人退休后的一首抒怀诗。全诗写道:
少年投笔戍疆边,卅载征尘染鬓斑。
中夜江南听鹃语,乡情一缕绕营盘。
这首诗表明,经历了30年军旅生涯的吴振西,从少年时代走入两鬓斑白的老年,回眸征程依然自豪。只是晚年更是乡情萦怀,亦有“子规半夜犹啼血”的怅惘。把杜宇化鹃的典故藏于诗中,也是一种技巧。
吴振西从内心对毛泽东十分敬仰。他崇敬开国领袖的丰功伟绩,钦佩毛泽东的诗词书法。参加“毛泽东诗词研讨会”后,他作诗两首抒发感怀。之一写道:
大略宏猷万世雄,更兼文采冠寰中。
捉鳖揽月等闲耳,旷古无双毛泽东。
学通今古寥无人,波发心源日日新。
马上词章枕边句,依然光焰压星辰。
吴振西的诗发乎于心,是心声的表达,也是源自人生经历的感悟。
三、法度严谨的书法
汉字书法历史悠久,它以不同风貌反映时代精神,其艺术青春与时俱进,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绚丽奇葩,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无与伦比的艺术特征。书法的规范、规则和秩序,是书法的法度。最早提出“法度”的是东汉书法理论家崔瑗,他在《草书势》中提了“法象”的概念,强调“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用自然之物之形象连接汉字笔画。这种对汉字书写规范性和秩序性的表述,同时也道出了汉字的审美价值。
学问悟行,必有所成。吴振西先生对书法艺术的酷爱,与其自幼对“书画同源”的认知分不开,更与其后来的书画兼修分不开。他幼年勤习篆、隶、楷诸家名帖,中学专习二王,后来沉醉于临摹张旭、怀素、黄庭坚、孙过庭、米芾等名家的经典草帖,同时研究“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书法形体,追寻书法演变轨迹,熟练掌握了“起行收笔要准,提按顿挫要稳,运笔变化要匀”的书写法度。他在潜心钻研书法理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书法创作,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面貌。其草书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章法有度,笔酣墨饱,险峻狂放,气势磅礴。其行书挥洒自如,朴拙雄健,正中寓欹,紧中见放,行云流水。其行草交错的书法,铁线银钩,酣畅淋漓,动静融通,荡气回肠,如灵蛇吐纳,恰似交响乐章,给人以美不胜收的享受。
吴振西先生不仅以书法艺术见长,还有深厚的书法理论造诣。2019年5月26日,在研讨毛泽东给朱德贴身警卫管开智题词的座谈会上,吴振西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发言的原文摘要如下:
看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70年前为革命老前辈管开智的亲笔题词,心潮澎湃,久久难平。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代雄才大略的历史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我们更多了解的是他革命家、思想家、外交家、军事家的一面,较少了解他在诗词、书法等领域的非凡成就。他精诗词、通书法,是中国当代诗词大家、书法巨匠,与历史上任何一位书法家相比都不逊色。毛泽东的书法雄浑豪放,气势如虹,他对中国书法的振兴和巨大贡献,特别是在中国书法史上创造了千古一绝的“毛体”,树立起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巍巍丰碑。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毕生都用毛笔,连指挥战役的电报都用毛笔书写。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是革命的记录簿,真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奋斗史、战斗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史。毛泽东的手书墨宝十分珍贵,是留给华夏儿女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前进”二字,是毛泽东1949年10月19日题写的。题词以其极为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底,超凡脱俗的鲜明个性,推翻“蒋家王朝”后的胜利者姿态,集崇高、雄健、豪放、险绝、飘逸于一体的美学形象,无往而不胜的雄杰气概,一挥而就——“前进”。此时,我们耳旁仿佛响起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令,看见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胜利景象。“前进”包藏宇宙、气吞山河,其震地之威、威武之势,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毛泽东书法无与伦比的才气、豪气、灵气、霸气与神气,在“前进”二字中激荡洋溢。学习欣赏毛泽东书法,让我们既领略到龙蛇飞舞、大气磅礴、豪放酣畅之美,更感受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吞吐天地、独领风骚的伟人风采。题词《前进》风格独特,法度严谨,结字飘逸,行笔如神,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首先,崇高俊美的体势特征,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题词以行草书入笔,以纵取势,横短竖长,捺短撇长,突出主笔,风姿卓越。或一竖贯穿,似中流砥柱,顶天立地;或一撇飞扬,如黄河之水,飞流直下。这种以纵长之姿立字的结构造型,很容易让读者与巍峨的高山产生联想,在艺术审美范畴中,如此崇高俊伟的汉字形体,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其次,“前进”二字中欹侧险绝的体势特征,丰富了中国书法的美学范畴。在字的结构安排上,毛泽东善于“化险为夷”。写横时画短,且由左下向右上作近四十五度的大角倾斜,恣意拉长竖或撇画,从而构成斜长的平行四边形。字的形体左低右高,由欹侧而顿生险绝之势。虽是大角度的倾斜造险,因其字重心稳定,主线立根,故有斜而不倒、险而不危、威风凛凛、器宇轩昂的气势。题词通体贯穿的和谐之美,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推陈出新”“向雷锋同志学习”等题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进”二字,如巨斧斜劈山峰,飞瀑悬挂峭壁,狂风摇撼修竹,大鹏展翅冲天,一派昂扬奋举之态,大有米芾、黄庭坚纵横捭阖之风,而欹侧之势尤甚。它以不平衡求平衡的特异形体,打破书法通常的整齐、匀称等结构组合规律,别开生面地以险绝峻拔之美出奇制胜,丰富了中国书法的美学范畴,因此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第三,“前进”二字夸张变形的体势特征,体现了毛泽东书法创作的浪漫主义。毛泽东的书法,发乎情意,纵笔自由,随意改变运笔基本节奏,以笔画的长与短、粗与细、曲与直、断与连,以及字体的大与小、肥与瘦、正与欹、疏与密等悬殊变化,形成强烈反差,使本来“居动以治静”的行草书,更加狂放恣意、苍劲姿媚。然而,通观全篇,还是不齐之齐、无序之序、散而不乱、浑然和谐地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这种前无古人的夸张处理,让笔墨更具有生命色彩与活力,使读者在惊奇、激动、震撼中得到超妙的审美愉悦。清人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如果说艺术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那么,以抒情达意为主旨的书法作品则会表现书法家的功力、才情和学养。毛泽东崇高、俊伟、豪放、超迈的书风,是他崇高而伟大人格力量的外化,是与他伟大政治家的胸怀、军事家的才能、哲人的思想、学人的修养、诗人和艺术家的气质分不开的。
朱德总司令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和书法家。学习欣赏朱老总为其贴身卫士管开智所作《努力工作》的题词,不仅倍感亲切和温暖,而且在思想境界上得到一次难得的升华和提高。朱老总自幼就是一个有着中华文化归属感的典型中国人。当我们从审美角度欣赏他的书法艺术的时候,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他质朴、雄浑、稳健、风骨凛然的特点。这一特点,一方面是他人格精神的自画像;另一方面,也是他戎马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朱老总的题词与毛主席的题词,在意境上是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姊妹篇。《努力工作》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朱总司令书法作品中写得最好的精品。这幅作品融颜、柳于一体,不仅布局合理、章法谨严、疏朗洒脱,而且遒劲有力、古朴雄健、典雅俊逸,既蕴含深刻的革命道理,又有很高的审美志趣。朱老总的书法法度森严,绝无扭捏做作之态,能以平实质朴的书法造型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朱德的书法是大智慧的产物。欣赏朱德的书法,是一种美好的精神陶冶。其书法气象上的勇猛精进与笔势仪态上的从容稳健的合一,正是孟子所说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最佳体现。他的书法,是“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艺术再现,是有文化价值指向的精神符号。
朱德的书法实践与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把书法品位融入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学习和欣赏朱德书法艺术中,可以进一步领略他优秀的政治素养、卓越的指挥才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贞不二的革命精神。
环视当代书画艺术界,有的画好,有的字好,书画兼工的实在屈指可数。窃以为吴振西先生如能像他的老师白德松先生那样传道授业解惑,风行草从,书画界的道德操守和专业水准都会有新的升华。
四、妙到毫巅的国画
吴振西先生是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画家,国画、油画造诣深厚;山水、人物俱佳;写意、工笔皆长,尤以山水画名播画坛。国画《屈原》获全军书画作品大赛银奖,《大江东去》被紫光阁收藏,《硕果累累》被联合国总部收藏。八一建军节前,我有幸观赏振西先生的丹青新作,又是一饱眼福。其中一幅大三尺山水画扇面,让人满目生辉,不忍舍视。作者在右下角的题跋中写道:“松风流水皆诗意,云影春风尽画禅。岁在丙申之春于锦官城听雨楼上。颈疾缠身,久未着墨,今夜月白风轻,心情尚可,故伸纸涂鸦,以舒身心是也。”画意与题跋显露出先生沉疴缓解后的豁朗心情,被松风流水、云影春光渲染出物我两忘的境界。画框系棕色红木,衬底为一色白绫。画面空灵,装裱仿宋,咫尺千景,古意盎然。远看,似闻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激荡*近赏,似见扶杖归来犬吠急的幽深。扇面流光溢彩,四周皆有留白。扇下方的弧形留白,装裱后恰似一弯明月擎着一座春山,在浩瀚无垠的太空游弋,让人心驰神往,遐想无穷。著名书画艺术家邹文正老先生看过此画说:%这幅画的布局、结构、题款若多一笔就成了多余,若少一笔就美中不足。”老先生认为:%这幅山水一看就感觉到古韵十足,但就笔墨、布局、色彩、线条、气韵而言,却无一点泥古的痕迹,看后让人耳目一新,痛快至极。”
出于对山水画情有独钟的嗜好,我在劳作之余,总会打开石涛、黄公望、黄宾虹、关山月、傅抱石等大家的画集欣赏一番。在鉴赏比较中发现,吴振西先生的山水画确有法古不泥古的个性,可谓“博采百家、面貌一新”的集大成者。邹老先生是画坛名宿,他的点评乃大家之言,不仅有理,而且有据。得知邹老有此评论,我又认真赏阅了吴先生既往的18幅山水画照,再次与开宗立派的名人山水画仔细比对。渐渐发现吴先生的山水画,虽然也有黄宾虹的水墨、黄公望的浅绛、何海霞的重彩等诸多大师的痕迹,但每一幅作品都是他独具匠心的创造,都是在他潜心钻研前辈大师艺术精髓、深追远承、博采众长、广泛吸纳丰富营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描绘出的一幅幅既感动他自己、也感动别人的既外美更内美之作品。
吴振西先生绘画路子较宽,人物、花鸟、山水都画,近些年山水画得多一些。他的画无固定模式,一切皆有感而发。兴来之时欲罢不能,遂抻纸着墨,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即所谓大写意*沉静之时心如止水,则精雕细刻,所画之画谓之兼工带写;有时眼前阳光灿烂,提笔涂鸦,随类赋色,称之为浓墨重彩。通览振西先生的画作,无论人物、花鸟、山水绝无重复的作品。他讨厌无病呻吟、故弄玄虚、装腔作态。吴振西说,“我的每幅画都是画我的内心,表达我的情感”。这是他对艺术的敬畏,更是他对外部世界的敬畏。
我以为吴振西先生的作品,就其总体造型布局与笔墨意趣可概括为四个字一美不胜收。这种美能使欣赏者在愉悦的情感活动中,寻求自我与作品的共鸣,实现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升华。眼前的春山扇面图,即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其对视觉的冲击力,自然会引发心灵的同频共振,唤起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和追求。后来我才知道,振西先生研习八大山人的作品是下过苦功夫的。八大山人笔下的造型、笔势、设色、留白,早已潜入他的作品之中,成为气韵与众不同的特质。
美术作品所集中表现的美,常常呈现为不同的形态:可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也可以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峻美,还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秀美。傅抱石说:“个性是画面的生命,是画面价值的根本”。吴先生的山水画个性,在于他融“三美”为一体,高山之中有青峰,峻岭之中有平湖,秀峰之中有残阳。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结构布局,既反映了作者扎实的生活积累,也表现了作品的鲜明个性。被明以降画论家推崇为山水画之祖的王维说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吴振西的山水画之所以与众不同,大抵也是“意在笔先”。用现代话语解读王维的“意”,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意境,即形象、具象;二是意思,即思考、思想。吴先生深谙“意”之内含,又是山水画宗师黄宾虹的同乡同道,对徽山徽水的具象和思考必有其独到之处。40年后,吴先生步黄先生之后尘,自徽入川已近50年,巴山蜀水给予吴先生的创作灵感,已经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即使这样,被颈椎沉疾折磨得痛苦不堪的吴先生,最近还冒着“秋老虎”的炙热,抱病远赴雅安写生。这样对生活的倾情拥抱,才是真正的艺术人生。
世界美术史表明,大画家形成个人的风格,总需要一个与之契合的机会,通过深入生活达到与物体接近顿悟的方式获得认识与表现的飞跃。百余年来入川的画家,几乎都遇到了这样的契机,获得了飞跃。傅抱石的顿悟和飞跃,就来自他当年入蜀生活的八年时光。陆俨少、李可染等人,也是在巴山蜀水的“心源”“造化”间,发现了最适合入画的景致和最宜表现个人风格的样式。正如傅抱石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所说:“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辜负了四川的山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浸润,振西先生对巴山蜀水早已了然于心,所以“意在笔先”也就不足为怪了。
吴先生接续“三绝诗书画”的传统精神,诗通古韵,书爱行草,画重意境。书画兼融,自成一格。遥想春江花月的柔情,放眼丹枫映山的秋韵,聆听《高山流水》的旋律从吴先生拂尘而抚的古琴中流淌出来,眼前仿佛映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然景象。清人盛大士《溪山卧游录》曰:“画有士人之画,有作家之画。士人之画,妙而不必求工;作家之画,工而未必尽妙。故与其工而不妙,不若妙而不工。”
吴振西先生有工妙兼备之绘画功力,有披坚执锐之军旅生涯,有战火硝烟之炙烤经历,有赋予笔墨线条生命的异禀,他的艺术成就终究会是累累硕果,垂挂在中国画的历史园地里。
苏轼在评论吴道子画佛艺术的诗中说:
吴生画佛本神授,梦中化作飞空仙。
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巨匠,“画圣”吴道子被后世推崇备至,怕是与苏轼的激赞分不开的。我们有理由期待,吴振西先生一定会向着“妙到毫颠”的境界发力。
2019年8月28日
(2019年9月30日发表于“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