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老板,我叫吴三狗,来自鄂省襄阳下边的一个小山村,37岁,当了20年兵。”
“那你呢?你又叫什么名字?”
“老板,我叫王克敌,来自川省绵州,藏族,28岁,当了5年兵。”
“老板,我叫……”
西贡码头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清洗,已经提前“请好假”的叶邦华、叶邦耀兄弟二人就盘坐在西贡码头一棵百年大榕树下的青石板上,看着、听着一个接一个上前自报家门、姓名、年龄等基本情况的“武力团”成员,被临时喊过来的雷觉诚充当了“书记员”,而油条苏则是当着众人的面,从刚运过来的10个大箱子里,拿出一沓接一沓港元,分给参加了今天这一场“大清扫”、验明了身份的工仔,而伍子明所带来的手下自然也有一份。
“伍老板,今天辛苦啦……来吧,吃一碗云吞,这些可是西贡码头的渔民今天才打来的海鲜,汤底非常鲜美可口,如果觉得不错,回去的时候,就带上一些给家人尝一尝吧。”
“好啊!”
“嗯……确实够鲜甜的!”
这一回歼灭【蟹王】及其团伙的行动完全称得上是“突袭”,一开始就趁着颜同不在香江、【蟹王】知道叶邦华正在密谋对付他或者是颜同的“秘密计划”后处于极度焦虑与惶恐的非正常状态里,叶邦华当机立断地纠集己方“武力团”与伍子明为首的“猪肉佬”团体,风急火燎地杀向西贡码头,或许在“突袭”的前期还会遭遇到【蟹王】及其手下的强烈反抗,但是,随着“战斗”烈度不断加深,“训练有序”的一方终究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不过,这一回的行动让伍子明永远地失去了12名追随他从老家来到香江打拼的老臣子,而他全力押注叶邦华、叶邦耀兄弟二人的决定,自然也是引起了团体内其他元老的不解和抵触,否则,今日他就能率领更多的工仔参加行动,或许也能少死几个老臣子了。
“叮咚!”
“恭喜宿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除掉【蟹王】的定期任务,相应的奖励已经发放至宿主的随身空间里,请宿主自行查收。”
“叮咚!”
“现在颁发附赠任务,请宿主注意!”
“任务内容:3个月内将【通运物流】打造为港澳两地综合实力最强的物流企业;任务期限:无限制;任务奖励:【终极轮盘】抽奖机会1次。”
“叮咚!”
“附赠任务颁发完毕,请宿主自行完成!”
在微醺的阳光下,坐在海边榕树下的青石板上,叶邦华一边吃着碗里的云吞,一边跟伍子明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一些小趣闻,而【终极欲望系统】也再次感受到了叶邦华内心深处对于【通运物流】这家即将扬帆起航的新企业的沉重寄托,于是,再次颁发了新的附赠任务。
就当前时期来说,港澳两地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物流公司,而叶邦华就是要让【通运物流】成为港澳两地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全能型的物流企业。
【物流】,顾名思义,即物品流动——这是狭义上的理解,在前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其实【物流公司】不仅承载着让物品快速流动起来的功能,也有传递企业价值理念、属地文化习俗等意识层面的作用。但是,当前【通运物流】暂时没有那些高大上的企业文化,首先需要做的,应当是迅速掌控港澳两地的航运物流——无论是两地之间的来往、还是两地与海外的联系,在航空业不发达的1950年代,航运业才是真正的“物流之王”!
“伍老板,我听说您认识一些来自南洋的水客(贩运货物的行商),他们的货一般都在哪里交割存放的?是九龙、中环一带吗?”
“叶大少,如果你问的是普通的水客,那么他们的货一般就是在你说的两个地方存放着,如果是走私物品,那么,他们一般先把货放在新界那边,再从新界安排人力运回港岛。”
“这样的话,折损和运费不低啊?”
“没办法啊!中环、九龙的海面缉私队隔三差五地就巡逻搜查,如果不先绕道送往新界那边,一登陆就容易被缉私队发现了,到时候就人赃并获了,所以,那些走私违禁品的水客,一般都不会在九龙或者是中环的码头长租仓库来存放货物,他们属于古时的行商,除非是熟客或者是熟人介绍,或者,他们一般不会做外人的生意,也不用去用外边的仓库。”
“花样挺多的啊……”
将鸡公碗递给前来收碗筷的渔民,叶邦华给自己点上了一根骆驼烟,而伍子明抽不惯美式香烟,却是拿出烟丝来手搓,“唰”,一根手卷烟被点燃了,刺激的烟味让叶邦华稍微有些不时,但勉强也能接受……从伍子明这位老江湖的嘴里,叶邦华算是对来往港澳的南洋水客群体有了模糊的了解,不过,叶邦华并非是打算弄懂这些水客做买卖的内在原理,他是对这些水客掌握的众多走私航道产生了兴趣……自古以来,敢做海上生意的,哪个不是心狠手辣的主儿?就说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的富商为了对抗‘海禁’,竟是串通东瀛国的流浪武士,在东南沿海地区掀起了长达数十年的“倭乱”,进而涌现出俞大猷、戚继光等民族名将。
想要“收编”势力庞大、人员复杂的水客群体,那无疑是痴人说梦话,但是,叶邦华倒是挺有恒心的,即便无法将整个水客群体“收编”了,那他“收编”一部分也能分化使用吧?
物流业,其实就是通过收集、掌握、分析、协调等方式来将各类商品信息进行最大化利用,从而创造出利润,那些南洋水客十分清楚港澳两地的商品供给过于匮乏,便是将来自南洋的廉价商品通过水路输入港澳两地,提高价格后后,再通过特殊渠道售往市场。
当今,香江最缺的是什么?
一是粮食,二是水资源,三是衣服,四是住处。
香江本身是不生产大米的(产量极低),之前主要依靠内地输送来获得粮食,但是,在中//國大陆地区的战争结束后,港英当局被迫改变粮食政策,不仅限时限量购买,而且还需要通过伦敦方面向南洋地区的英属马来亚协调购买大米,这是最关键的粮食通道。
纵观1950年代与1960年代,香江都处于严重缺水的状态——缺到什么程度?港督府要求全港市民每天只能取水4个小时,这就造就了香江现代史上最精彩的历史画面,即领着包括水桶、水缸等各类容器,每天下午二点到六点,在“水喉”处排队等着装水送回家。
还有一件历史趣闻,那就是趁着市民们排队装水的时候,香江的社团“大发善心”,纷纷强行夺过市民手里的水桶、水盆,替市民们排队装水,装完水后,就向市民们收取“辛苦费”,一趟就2港元,如此循环不断,每天竟能有四百多港元的“无本收入”。
四百多港元……一名普通的军装警,月薪也不过是140港元,一碗“细蓉(小碗云吞)”也才3角,一份报纸也才1角,‘代人取水’这等几乎“零成本”的生意,简直是暴利!
由于大陆难民不断涌入香江,这就导致了香江的房屋资源顿时紧张起来,再加上又有炒房客这一群体在市场上不断炒高新旧唐楼的售价,除非是卷带巨款来到香江暂时落脚或者是长期定居的豪富之家,否则,普通难民暂时只能在脏、乱、差的木屋区待着,直至1952年港英当局在大火过后的石硖尾兴建了石硖尾屋邨来安置原先住在石硖尾的民众,这才掀开了港英当局通过行政手段来筹建大型公屋的历史,不过……公屋项目也是一门油水肥腻的生意,叶邦华依稀记得在1986年,香江最高法院曾经审判过两例关于公屋贪污腐败的案件,涉及金额2.3亿港元,以及多家当时已经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的建筑公司。
香江的故衣店的货物种类繁多,所卖的并不全是旧衣服,其他还有旧棉被、旧帽、旧鞋、旧蚊帐;一些华生牌、钻石牌的铜叶旧风扇;二手的电器、金银首饰和手表。就算单是衣服,也分有唐装、长衫、礼服、西装、旗袍及童装等。简直就可以媲美一间百货商店。
难民身上穿的衣服是哪里的……医院也有“故衣”,不过……那是死了人的‘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