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协会与大火
刀笔梨2025-09-26 09:403,197

  香江房屋协会(Hong Kong Housing Society)是香江最早从事公屋发展的民间社会福利团体。二次大战后,香江“屋荒”严重,大批中下层市民无家可归,当时的香江社会服务联会便联络社会名流于1948年创办房屋协会,其宗旨是要集中社会力量,为低下层市民提供、建造、营运其经济基础许可的房屋。1951年,根据港英当局颁布的法例,房屋协会成为独立的,非牟利机构。

  1952年,房屋协会建造的第一幢房屋在深水步上李屋(即今李郑屋邨前身)落成,所提供的360套住房,令1500名香江市民获得安身之所。这是香江最早出现的公屋。该年,房屋协会还获得港英当局以当时地价的三分之一批地,并取得港英当局40年期的低息贷款,兴建了上李郑屋邨,成功解决了1800多人的居住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期,房屋协会配合港英当局的大规模徙置计划,兴建各种实验性房屋以迎合低收入市民的需要,如为工厂区工人兴建大单位的集体宿舍,每间房屋可居住12名工人,而每月租金仅16港元。

  多年以来,香江房屋协会配合政府的公屋政策,在解决低下层市民住房、改善居住环境方面做了积极的贡献。据统计,从60年代以来至1997年香江回归,香江房屋协会共兴建的出租单位达33514个,为11万多香江市民解决了居住问题。

  香江光复后,大量在战时逃难回乡的香江居民重返香江,然而他们面对的确实颓垣败瓦的居屋、无处容身的窘迫。与此同时,大量内地居民源源不断地涌入香江。人口的激增造成严重的房屋问题。即便要住上纪委挤迫的唐楼,也要付出不菲的租金。大批城市贫民和新移民只好居住在用简单材料胡乱搭建的木屋,又称“寮屋”。这些木屋寿险在城区附近乡村疏落地出现,逐渐沿着山坡向四周蔓延,连片涌现。据港英当局的不完全统计,1949年香江人口已经激增至陪200万,其中居住寮屋区的居民多达30万,占总人口15%。

  这些木屋区,居住条件极为恶劣,普遍是用铁皮和木材依城区附近的山坡地势而搭建,一间紧挨一间,连成一片,全是一、二层高的矮小房屋,土地使用率极低,它们占据了大批邻近当时市中心区的极具发展潜力的土地,严重阻碍了战后香江城市发展的可能和土地的供应。与唐楼相比,木屋的居住面积较大,亦不用缴付昂贵的租金。然而,木屋区的供电、排水、卫生以至安情况都极为恶劣。区内没有街灯,可能几百人共用一条街喉;没有电力供应,各户惟有偷电,往往令电线负荷过重,引起触电爆炸和火灾。其实,从1950年起,木屋区的大火灾已接连不断,实际上正酝酿着极严重的社会问题。可惜,这种危机并未引起港府的高度重视,终于爆发“石硖尾大火”惨烈的一幕。

  在遍布港九各地的木屋区中,有一个人口特别密集的木屋区,它坐落在九龙深水步附近的大埔道山脚,包括大埔道村、白田村、石硖尾村和窝仔村等。

  1953年12月24日晚9时30分的圣诞前夕,一场空前的大火终于发生。

  火灾首先从白田村燃起,在强烈的北风下火乘风势迅速蔓延到白田上中下村、石硖尾村、窝仔上下村,以及大埔道村,一发不可收拾,火场之广纵横三方里,一时间大火吞噬木屋的声音、灾民的哭叫声震天动地。当时,正值风高物燥,港九消火局开动20多条水喉扫射仍不能遏止火势,大火一直燃烧了5个小时之久。据灾后的统计,这场大火令12000多户,合共约58000人丧失家园,为香江有史以来所罕见。

  石硖尾大火后一年内,香江又发生5宗木屋区大火及若干次小火,再有42000多人丧失家园。换言之,从1953年12月25日到1954年12月25日的一年间,以整个市区人口计算,香江每20个人中约有一人因木屋火灾而无家可归。为安置这批灾民,港英当局在两个月时间内在灾场附近以水泥及砖块兴建一批楼高两层的房舍,港英当局称之为“符合最起码标准的临时安置居所”。这些房舍后来以当时工务局长名字称之,即鲍宁平房(Bowring bungalows)。香江公屋的大规模兴建,由此发端。

  叶邦华准许明信片地产公司承接部分公屋工程,但是,他可不能任由霍官泰“当滥好人”,毕竟明信片地产公司的资金可都是他叶邦华费尽心思才筹集到的,如果全都投入到公屋工程当中,那么,明信片地产公司就成为了港府的“私人机构”了……那可不是叶邦华成立明信片地产公司的本意,况且,英资地产顶在前面,哪里轮得到明信片地产公司“大发慈悲”。

  前后历经3个月的重建翻新,一栋位于骆克道333号的5层楼宇总算封顶竣工了,这是明信片地产公司在骆克道的第二桩物业,收购价是20万港元、重建翻新所需费用是11港元,落成之后,叶邦华指示霍官泰将这一处物业以明信片地产公司的名义出售给老丈人伍子明的胞弟伍子豪——这是叶邦华弟弟叶邦耀的老丈人,或许是在屠宰场做腻了,伍子豪先前主动找上叶邦华提请能不能在骆克道替他找一处物业用作娱乐厅,如此一来,他一大家子人就不用挤在屠宰场跟湾仔街市里跟大哥伍子明一家“抢饭碗”…….

  对此,叶邦华自然是乐于助人的,再者说了,之前由于“擅作主张”地批准小舅子伍子荣牵头组建一支足球队的事情让老丈人伍子明对他叶某人多了一些埋怨,原本老丈人是想着安排伍子荣这根独苗到也去考警察,如此一来,叶邦华和弟弟叶邦耀也能多加照顾。

  可惜叶邦华从来就没打算将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他弟弟叶邦耀跟着他当警察,不过是为了一个“传承有序”,虽说叶邦华的警阶、警衔以及职权都已经处于当前华人警察上游,然而,中下游则是由他弟弟叶邦耀来撑场面,今后待到叶邦华脱离警队、专注商务与政务后,他在警队的一切“遗产”都将是弟弟叶邦耀来接盘,兄弟二人两相辉映、互相扶持。

  当伍子豪求上门时,叶邦华并未告诉弟弟叶邦耀,这是为了避免让弟弟叶邦耀产生一些别样心思,而且他原本就打算将烂口昌在骆克道的大档重建翻新后或是出租、或是出售,既然伍子豪有心要在娱乐业一展拳脚,那么,叶邦华似乎也没有太多理由去反对这件事情。

  “叶董,这租金是不是太低了?要是传出去了,恐怕会让其他客户有不一样的想法!”

  “呵呵……老霍,今晚我们是来享受的、娱乐的,不谈工作,喝酒吧!”

  “这……好吧,叶董,这杯是我敬您的,您随意,我干了!”

  伍子豪的【金元宝舞厅】开张不过三天,门前就是客似云来了,西装革履的中年男老板、舞姿妖娆的歌伶、衣冠楚楚的世家子弟、思想开放的豪门贵女…….坐在大厅靠近后门的一处吧台内,叶邦华与霍官泰二人也在尽情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休闲与轻松,在隔壁卡座的坐着的是湾仔警署的警员们——除了在警署值班和街上巡逻的之外,剩余的警员都接受了叶邦华的邀请到这家舞厅饮酒跳舞,就连那些英籍警官也架不住“诱惑”,刚进门没多久就拉着涂抹着姹紫嫣红的胭脂的舞女到三楼或四楼的包房里研究“人体结构学”,幸亏这处物业没有“偷工减料”,否则那种“学习发出的声音”就足以惹人想入非非、春心大动咯!

  按照叶邦华提供的建议,伍子豪的【金元宝舞厅】实施俱乐部会员制,即每一位客户必须在恒生银行拥有一个可正常使用的活期账户,或者是与通运物流的交易额达到1万港元,否则,无法在【金元宝舞厅】享受一切服务,除此之外,如果是叶邦华控制的企业的职员带来的客人,那么,不受上述条件限制,而为了减少交易程序,叶邦华还又建议伍子豪可以对比国外俱乐部的体制,即对每一位“会员”定期收取不同等级的会员费,然后根据费用差来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甚至最高一级的会员能携带【金元宝舞厅】的舞女到街上“吃宵夜”,还能享受到接送服务、安保服务、餐饮服务、博彩服务等。

  位于【金元宝舞厅】顶楼的,其实就是一家封闭性极强的博彩厅,这里面的博彩设施与玩法都是对标美利坚大西洋城与拉斯维加斯而铺设,其中柏青哥、牌九、百家乐、麻将等古今中外的赌具让人应接不暇,除了少数玩法之外,剩下的玩法的入场券是3万港元,而且只能是用现金,如果输红眼了、钱了没了,还能当场提供一笔合适的借款——这些放贷是正规的,低于1万港元周利息是3%(本金的3%),1万至10万港元周利息是13%,超过10万港元周利息是23%......以此类推,最高只能借50万港元,而且要有等值抵押物。

  一般来说,普通客户是不能到顶层博彩厅玩两手的,能进入那里的客户都是经过“验资”与“背调”的双重核查,还有【铁盾】工员驻守,否则,输红眼了,岂不是闹得天下大乱?

继续阅读:第94章 不打不相识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港岛风云:从五十年代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