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年春,北疆。
民智未开的年代,天气的异变,最能刺激平民百姓脆弱敏感的神经。
自开春以来,寒气久久不退,河湖解冻相较往年迟了足足一个半月。不少人在私下议论,这大概预示着北疆很快将会像关内一样,面临刀兵之祸。
暮色降临,滨城中心大街上的圣凯瑟琳女子学校响起了下课铃声。陆续从校门走出来的豆蔻少女们个个步伐雀跃,笑如莺啼。
青衣站在学校马路对面的一株大树后,紧盯着每一个女学生,将她们的样貌与自己手中的照片做对比。
照片上有一个扎着双马尾的女学生被人用圆框圈了出来,旁边还写着两百,它的意思是,两百大洋。
民国时期,生产力不够,虽说一块大洋就可以买到近三十斤的米或面,但这对于平民百姓而言,仍是逢年过节才敢吃的好东西。
然而这个小丫头居然能换六千斤的米面!
青衣混迹江湖多年,很少见到这么奇怪的差事,所以她特意留了个心眼,在校门口花钱打听了一下,原来照片上的女孩名叫孟若初,她的父亲孟崇古,便是滨城最大一家报社《三江日报》的主编。
区区一个办报纸的,能跟什么人结下梁子呢?
正当青衣疑惑时,孟若初跟三个女同学有说有笑地一起走出了校门,对近在咫尺的窥视和危险一无所知。
青衣从肩上的包裹中掏出一把匕首,对着照片再次确认了一遍孟若初的相貌后,在照片上捅出一个刀口,然后将照片和一枚铜元交给了一个在路边等活儿的人力车夫。
“去,把照片交给那个扎着双马尾的姑娘,就说她爹的朋友托你转告她,外面很危险,让她立刻回家!”
车夫没有多问,领命而去,青衣则躲进路边的胡同中,用红绳将披散开的头发扎成高马尾,然后又换上了一身青色的棉布袄裙。
简单换装后,青衣走出胡同一瞧,孟若初果然如她所愿,与结伴的同学挥手作别,独自一人朝电车车站的方向走去。
青衣当然不是为了孟若初的安全考虑,她这样做,一是因为大街上人多眼杂,不方便动手绑架,二是怕孟若初在外闲逛的时候被其他人盯上。
毕竟,对她的绑架悬赏是公开的,想绑走这“六千斤大米”的人,绝不会只有青衣一个。
事实上,就在电车车站的方向,便有三个男人也在仔细打量从学校出来的每一个女学生,而且他们手中也有一张同样圈出了孟若初的黑白照片。
只不过,青衣和孟若初对此都一无所知……
与此同时,在距离滨城五百多公里远的海城火车站,一位青年男子正在即将发车的火车旁来回踱步。
这男子约莫二十多岁,星眉剑目,体型健硕,一米八的个头儿配上裁剪得体的蓝灰色军官制服,腰间再挂上两把勃朗宁手枪,可谓英气逼人。
此人便是海城七十二师师长胡莽的三儿子,胡承槊。
他此行是应邀前往滨城担任警察署的署长,就职仪式将在第二天上午十点举行,万万迟到不得,然而大部分人都已上了车之后,胡承槊仍然没有上车的意思。
汽笛响起,列车司机从车头窗户探出头来,查看到底是谁仍没有登车,胡承槊侧了侧头,用凌厉的目光朝他的方向扫了一眼。
这汽笛声还算识时务,乖乖噤了声。
胡承槊抬手看了眼腕表,指针距离发车时间仅有半分钟了,正当他已经失去耐心,准备登车时,车站入口处终于出现了一个同样穿着蓝灰色军官制服的身影,那人提着一口大箱子,朝他飞奔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