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霁白的一句话让罗翰瞬间茅塞顿开。这段时间,他一直在思考怎么把仿古陶瓷艺术品这个项目做起来,却没有考虑到实用瓷。而秋霁白却能跳出这个圈子的限制,想到了实用瓷器,这也是罗翰没有想到的。
“霁白!就你这脑袋,不做生意太可惜了。”罗翰摇头唏嘘地说道:“不过,你又在古董文玩方面有那么大的能耐。诶!霁白!我现在突然好奇,到底有什么是你不会的呢?”
伸手推了一把罗翰,秋霁白无奈地一笑,说道:“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事儿,我不会的多了。”
装模作样地想了想,罗翰假装焕然大悟,用肯定的语气说道:“我知道你什么不会了。”
“什么不会?”秋霁白还真想认真听一下。可罗翰接下来的一句话,差点儿没把秋霁白的肺给欺诈了。
“生孩子你不会!”说完,罗翰扭头就跑,等秋霁白反应过来的时候,这小子已经跑进了自己家的胡同儿里了。
看着罗翰消失的背影,秋霁白站在原地无奈地笑了笑。抬腿也向胡同里走去了。好长时间没有回小院儿了,今晚他决定去老房子看看。
一进门,还是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味道,让秋霁白感到非常的安心、踏实。这段时间虽然没有在这儿住,但罗翰的母亲,每天都会过来帮着打扫,就连被子都会房间里可以说一尘不染。
在房间里走了一圈,来到了刘爷爷的遗像前。秋霁白伸手擦了擦原本已经很干净的相框,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说道:“刘爷爷!一转眼六年过去了,没想到您教会我的那些东西,让我真的走上了古文化研究这条路。您的教导我始终牢记着呢,绝不会让古文化粘上金钱的铜锈。我创办的这个古文化研究中心,将来一定会是一个专业从事文化研究的机构。”
说话的时候,秋霁白的眼睛里闪烁出坚毅的光芒。
就在秋霁白转身,准备上床休息的时候,忽然看到刘爷爷遗像的玻璃面上闪过了一件东西。
“这是什么?”对这个房间,秋霁白可以说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在他眼里看到不认识的东西,那就是不可能的事。
回头,顺着玻璃反射的方向看去,除了他熟悉不能再熟悉的那个古玩架之外,什么都没有发现。有回过头看向遗像的玻璃面,那件东西又消失不见了。
“这是怎么回事儿?刚刚明明看到有东西的,绝对不是我眼花了。”秋霁白心里暗自琢磨着。手上就开始按照自己刚刚的动作又试着重复了一遍。就在向上推动遗像的过程中,那件黑色的长方形物体又出现了。
这一次,秋霁白看清楚了,那件东西就在古玩架的上面,靠近最里面墙壁的地方。
把刘爷爷的遗像重新摆正后,秋霁白搬了一把椅子放到古玩架前,脚踩着椅子伸手到架子上,把那件东给取了下来。按理说,这古玩架上秋霁白平时也会经常打扫的,但并没有打扫的那么彻底、那么深。这也就是他始终没有发现这件东西的原因。
黑布包裹的非常严实,从手感上判断,里面应该是一只长方形的盒子。这样的盒子里一般装着的都是卷轴,也就是书画作品。也有可能是折扇、如意,或者是其他长条形状的东西。从重量上来看,卷轴的可能性最大。
把东西放到桌子上,秋霁白先是拂去了黑绒布表面的尘土。从绒布老旧的程度,以及表面的灰尘上看,这件东西放在那里的时间一定很久了。可能刘爷爷自己都忘记了。
把黑绒布打开,里面果然是一只长有六十公分的盒子,上面还系着黄色的丝绸布绳。解开绳子,把盒盖轻轻打开,里面果然是一个绢本的横轴。秋霁白只扫了一眼,就看出来,这个绢相当古老了,最低限度也是宋代以前的。
用手轻轻把盒子中的绢取出,在桌子上缓缓展开,这是一幅书法作品。从字的风貌上看,应该是唐人书写的作品,而这种风格,秋霁白以往是没有见过的。
字体是行书,从字体书写方式看,很符合唐人的书法风格。再从绢的质地上看,可以肯定是唐代人的书法作品了。就算是秋霁白饱读古代诗词,对古文字也有一定的研究,但通篇文字,他仍然有少部分不认识。
再看书法功底,浑厚遒劲,丰腴妍丽,虽肥厚却并不虚胖,虽肉丰却並未掩骨。运笔精到,轻入重敛,笔实墨沉,神气完足,遒劲而舒展。整幅作品很有帝王之风,有一代人王的霸气。
最后看向落款处,竟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符号,像文字,又不认识。
只从这一个符号,秋霁白的头脑里马上闪过了一个人,“李隆基!”
“难道这真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作品?”心里有了这个猜想,秋霁白反过头来,又对正幅书法作品进行了重新审视。再一次坚定了他的判断。
正幅书法作品,虽然是行书字体,但承袭晋代王羲之书风,起收笔较少藏锋,线条丰厚腴美,遒劲有力,字迹更显沉著雄健,展现盛唐对于丰腴之美的喜好。这与唐玄宗李隆基的书法风格完全相符。
唐玄宗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大唐由盛后衰的关键时期。
唐玄宗的个人素质非常优秀,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尤其是书法造诣,唐窦臮《述书赋》云:“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古今法书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丰茂英特。”
迄今为止,被历史学家公认的,李隆基唯一存世的书法作品就是现在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鹡鸰颂》。
“如果这幅字被证实真的是李隆基亲笔所书,那肯定又将在考古界引起一场关于真伪的争论。”想到这里,秋霁白不禁纠结要不要把这幅字公布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