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过数日,一切照旧。
科举考试出来的试卷,如今也已全部送到大安宫东院。
爷孙三人细细查阅,一个个若有所思的样子。
凡有争,必先取其优者,这是华夏这个民族自古以来的定律。
前三甲大多已年近半百,全都被李世民发配到了礼部。
而这剩下的诸多学子,却全部都被李恒留了下来。
要知道,老子现在可是无比缺人呐!
这些学者虽然成绩不怎么样,不过最起码教些孩童还都不是没什么大问题。
“父皇,这些人都留给儿臣如何?”
李世民稍作犹豫后,便当场同意了下来。
得到李世民授意后的李恒,当即带着人前往国子监。
监生自己是别想了,不过这各地赶来的学子,可都是一群不可多得的宝贝。
自科举结束后,凡各地进京赶考的学子,高中者,入朝为官;未中者,必定会在成绩出来之日折返回家乡。
而李恒现在要做的,就是留下这群落榜的学子为自己所用。
令人意外的是,即便是被称为唐初四杰的骆宾王,这次竟然也没有跨入前三甲。
这越发坚定了李恒要把他们留下来的决心!
国子监内,众学子已然看到了榜单。
不少学子暗自摇头,拂袖而去,以待来年再考。
可就在这时,秦王李恒即疾步从殿外赶来,当即叫住了众人。
“诸位等等!”
秦王李恒之才名,早已名扬天下。
再加上其身上肩负着科举主考的身份,众学子更是奉之为座主。
座主发话,众学子也不禁停下脚步,驻足恭听。
“诸位请听本王一言,今已经获得陛下恩准,筹办各道州学府。”
“然各道洲学府尚缺座师,本王意欲邀请诸位留任,食县令之俸,独立于百官之外!”
“届时每年会如科举般举行一场会考,凡成绩斐然者,亦可获得升迁。”
“学府所用支出,全部算做秦王府的开销!”
……
百年大计,绕是李恒也不得不认真对待。
将幼学、中学、大学的制度,全部讲了一遍。
当然,这些都是对标后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只不过是将高中和初中整合成一部,统称中学。
凡适龄孩童,必须入学堂受教。
三年一轮,学子无需任何花销,成绩优异者,每年反而还会获得一定的奖赏。
一切费用,全部由秦王府支出!
待李恒将这一箩筐说完,早已口干舌燥。
而国子监内的众人,也都听得目瞪口呆。
天下孩童不知几何,如若全部进学堂,这笔开销可谓是天文数字。
即便秦王李恒,如今已经总揽天下之财富,又如何开销得起?
很快,人群之中便有人提出了疑问。
“秦王殿下,您真的要包揽天下学子的学费吗?”
李恒点了点头,表情异常坚定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便是本王倾家荡产,亦要教着天下学子识文断字!”
此话一出,众人无不震惊。
即便是久居高位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也亦是被惊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若不是身负要职,老夫这身骨头倒还真想随秦王拼一把。
若此教育制度一旦实行,我大唐不出十年,秦王必遍地桃园满天下!
到那时,又有哪位皇子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然而就在这时,李恒慷慨之余,人群之中当即就有人出声响应。
“学生欧阳询,愿为座主效劳!”
“学生虞世南,愿为座主效劳!”
众人闻声望去,只见两位身负锦衣,双鬓斑白的男子跪倒在堂前。
而李恒本就无比了解唐初名人,更是无比清楚这二人的重要性。
欧阳询,字信本,出生于衡州,祖籍潭州临湘,唐朝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被后世称为唐初四大家之一。
与太上皇李渊交情深厚,被李世民授予侍中一职,并累官至太子率更令,封渤海县男。
期间,他与人主持编撰了《艺文类聚》。其楷书有“楷书极则”之誉,被后人所模仿。
所创出“欧阳询八决”书法理论,并著书立说,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华夏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唐初四大家之首。
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其代表作《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
二人在当今儒家的地位,可堪称泰斗。
自己只不过是想解决天下学子读书的问题,没想到今天竟然意外收获两位儒家泰斗的投效。
而且这两位泰斗,竟然心甘情愿在自己面前称为学生,实属难得!
同时,李恒也无比清楚,现在是该自己表现的时候了。
只见,李恒顾不得狼狈,快步走来扶起两位大家。
“欧阳公、虞公切莫如此,小子李恒怎可担待得起?”
闻言,欧阳询和虞世南倍受感动,淡然一笑。
“殿下肯抛家舍业助天下学子就读,此等胸怀,古之圣贤亦未曾有之,自当受学生一拜!”
“是极!殿下如此胸襟,我等岂又能贪图小利?我二人虽不说家财万贯,但亦愿将我二人之家财全部赠与秦王,让这大唐天下的学子能够走进学堂就读!”
有人带头,自然就有人响应。
当世两位大家都自甘如此,我辈之人又岂可犹豫不决?
落榜学子纷纷效仿,当即在这国子监内跪成一片。
“秦王殿下,心胸宽广,学生即便不要其俸禄,亦要助座主成这百年大计!”
“……”
此等场景,亘古未有!
房玄龄和杜如晦虽然也极为心动,但却也只能远观。
或许我等退却朝堂之际,亦可选择回乡助秦王教导天下学子。
李恒深知礼贤下士的道理,当即朝着众人一拜,强挤出几滴眼泪。
“有诸君相助,恒不胜感激!”
“待诸君桃李满天下之际,恒必为诸君在城外所立公德碑,供后人敬仰,万古流芳!”
“多谢秦王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