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阎乐这种人就不一样了,阎乐当年便是文人之首,如果不是因为先帝乾文帝的话,宰相位置肯定是他的。
而且很多人可能忘记了,或者说是没怎么听说过。
但是阎乐当年可是进士及第入朝的,是所有读书人的仰慕妒忌的对象,在文坛更是拥有极高的威望。
哪怕是因为乾文帝的原因,让阎乐预感到了未来的局面不利,从而选择急流勇退的做法,十几二十年来逐渐隐形,但还保存的声望依旧很高。
更别说对方认识的人,还活下来的哪个不是在文坛方面有所成就的存在?
所以说阎乐所拥有的声望和人脉,是无法忽视的,哪怕是萧林也要看阎乐的态度,从而权衡一番。
虽然他不至于站在李玄宗的对立面,但是到底怎么出力还是要看情况的。
而其他人也差不多是如此,但是有些人不太相信阎乐会跟李玄宗这么勾搭。
哪怕之前阎乐是非常支持李玄宗的,但是李玄宗现在这霸道的行为,明显跟他们文人的习性不符,更不是阎乐的性格。
很多人不认为阎乐知道李玄宗现在这般模样,并且现在看到之后还那么支持他。
阎乐也确实是跟他们所想的一样,内心除了叹息就是悲哀,还有很多的无奈。
但是在感受到李玄宗的目光之后,他还是站了出来,道:“回禀陛下,老臣觉得吏部侍郎夏无且能力超凡,资历足够,得以担任尚书一职!”
“且苏坡也不遑多让,在礼部中郎官一职多年未得晋升,也忘陛下提拔,还有……”
阎乐不急不缓的说出几个名字,皆是他的学生或者老友的后人。
众人听到阎乐一上来就推荐自己得意学生担任尚书一职,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而且之后更是不留余力的推荐,几乎瞬间就将李玄宗杀了的人全部替代,获得权力的同时也避免了官职空缺之后会带来的乱子。
看着阎乐这般模样,这个时候大家也都已经明白,阎乐这是直接站在了李玄宗这边。
并且随着他的态度,跟他走的近的人明显也会向着他靠拢。
而他的人脉估计也会有大多数跟着他,就算是少数不参与,但相信也不会站在对立面。
一时间众人心里一沉,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以及深深的恐慌。
如果真的这么发展下去,一旦后面李玄宗稳住了的情况下,他们相信自己除了逃走造反之外,没有别的出路了。
不然的话就只能在李玄宗的yin威之下生存。
李玄宗满意的点点头,同时心中也松了口气。
虽然几乎有十足的把握阎乐会全力支持自己,但是事实如何李玄宗还是有点忐忑的。
现在看到阎乐没有反抗自己,李玄宗这才放心下来。
他看着阎乐指名的几人,开口道:“阎大人这般推荐,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夏无且看了阎乐一眼,而阎乐默不作声,并没有任何回应。
见到这一幕,夏无且心中一叹,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了。
随后便站出来拱手躬身道:“回陛下,微臣愿听陛下安排。”
“臣等也愿听陛下安排!”
其他人也也纷纷附和,对李玄宗躬身行礼。
李玄宗点头满意道:“好,既然如此那朕任命夏无且担任户部尚书一职,苏坡为刑部右侍郎,彻查此次太后遇害一事,胡杨担任兵部右侍……”
一口气将他们几个全部落在了位置上进行提拔,并且即便是没有实权的位置李玄宗也给予了实权。
虽然其他三个尚书的位置没有落实,但是在李玄宗给了实权的情况下,其实也做着尚书的工作了。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给尚书,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现在给了以后给什么?
而且就算是行霸道,也不可能一上来就给的,李玄宗跟他们都不熟,甚至都不认识,更别说是了解了。
现在给了他们,以后发现不满意,或者发现其他人好一点怎么办?
而且现在都已经给了极大的官位和实权了,怎么可能让他们一步登天,这不是让在场其他人一点希望都看不到吗?
这样一来获得位置的人很有可能膨胀,没得到好处的人失去方向,绝对不是好事。
傻子才会这么搞。
至于夏无且就不一样了,毕竟是阎乐力保的,而且夏无且身后的夏家极有分量,又是阎乐的得意门生,李玄宗自然不能把他跟别人放在一起。
“臣等多谢陛下,定当不负陛下信赖!”
在李玄宗任命完之后,夏无且等人行了跪拜之礼。
百官看着这一幕,心中很不是滋味,不少人心中都是一沉,开始思考着之后的打算了。
李玄宗没有理会他们的想法,毕竟也不知道他们谁心里有想法的。
他继续开口道:“朕思索已久,发现朝廷职位有所缺漏。无法及时向天下传达朝廷的意思,所以朕要设立一个新的部门,专门传达朝廷的话语,代替朝廷发声,将朕和朝堂的信息告知天下!”
“这非常重要,于六部相当,如此朕即刻在六部之外建立一部,名为宣呈部!”
说完便看向阎乐道:“宣呈部目前还未建设,但依旧需要选出尚书出来,便由阎爱卿暂时担任,各位有何意见?”
听到李玄宗的话,下面的群臣内心剧烈震动起来,不少人没忍住抬头看向了李玄宗,眼里满是震撼和恐慌。
别人听不出来,但是他们又怎么听不出来。
这宣呈部说得好听是传达消息的,实际上却是掌控话语权的,并且是非常大的话语权,甚至从某方面来说超过了吏部的重要性。
因为这宣呈部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传达声音,实际上就是舆论的掌控者。
他们可以预想到,一旦宣呈部出现,那么以后的舆论风向都将被朝廷掌控,哪怕是有智者出面,怕是也很难让人从舆论中走出来了。